昔日顶流,内娱容不下她了?

体娱   2024-12-28 23:00   广东  

前段时间,“老登电影”被热炒。


也让一个消失多年的词回归——


小妞电影。


要知道,近年来女性题材越来越火,怎么没有带上“小妞”了?


今天,Sir想让老朋友@北野武术大师 来扒一扒。


小妞电影的消失。


原来是甜美的乐观主义,沉默在了现实议题的暗礁中。


文| 北野武术大师

Sir电影独家专稿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对于小妞电影,今天不是想批判。


甚至我还很怀念看过的一些小妞电影。


但随着年纪和舆论突然的变化,只能说“终不似少年游”了。



01

小妞出世


“小妞电影”这一概念来源于好莱坞,英文是chick flick,“chick”有小鸡的意思,在英语俚语里指代年轻女性。


现在看来,这个词其实是有歧视意味的。


这暗示她们像小鸡一样聒噪可爱,但没什么思想、见解,是需要被保护的角色。


但很神奇的是。


后来的女性主义者倒不觉得这是歧视,她们觉得这彰显了女性气质,强调了女性的需求。


从这一角度说,小妞电影让平时不受重视的小妞们被看见,她们的需求被重视,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创举。


可小妞电影不是从一开始就这么繁荣。


今天看来,初代小妞的代表是《蒂芙尼的早餐》。


奥黛丽·赫本演一位混迹在上流社会的交际花,看起来老练又虚荣,实际上内心比谁都纯,渴望爱情、憧憬未来。


△ 纯纯的《月亮河》


其中的不完美主角、崇尚消费、真善美内核,恰好给未来的小妞电影埋下了伏笔。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欧美,小妞电影掀起票房热潮。


恰逢这个时期的女性观众走上职业道路,登上消费舞台,都市里的丽人声量越来越大。


但此时,她们经济独立,但还未深入到精神独立的阶段。


她们爱欲和自我的释放都需要通过单一的手段来实现——浪漫


小妞电影的成功,就是为当时的女性观众营造了这一浪漫幻梦。


△ 《BJ单身日记》


不同于现在“恋爱脑”人人喊打,那时,可是高喊“大家来恋爱”的时代。


女孩勇敢去爱、大胆去争,在学校里、职场上努力,在友谊爱情里寻找自我,这些都算是一种创举,是女性意识的彰显。


《穿Prada的女王》《BJ单身日记》《贱女孩》《公主日记》《西雅图夜未眠》《律政俏佳人》……这些影片在欧美一度掀起票房风暴。


剧情多样而励志。


学校里,女孩们原本是学校里最不起眼的边缘人,但会因为机缘巧合成为学校风云人物,或被告知自己是某欧洲小国的公主,经过一段时间的迷失后,慢慢找回自我、承担责任。


△ 《公主日记》


在职场上,不管是时尚业实习生还是法学新人,都能在大佬的提点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获得成功、或认清内心后急流勇退。


△ 《律政俏佳人》


除了这些常规剧情,在爱情上,更是花样百出。


《倒霉爱神》里,运气爆棚女主和霉运缠身的男主,因为一个吻而交换运气,在女主费尽心思想要夺回运气的过程中,两人吵吵闹闹竟收获了真爱。


△ 《命运之吻》


双女主的《恋爱假期》,两位“小妞”因为失恋急于逃离伤心地,于是交换房子度假,在新地方邂逅新男人、展开新恋情。


△ 温馨英国乡下小院换美国豪宅


还有因为听到广播里男主的事迹而埋下缘分种子的《西雅图夜未眠》;32岁母单白领,忽然同时收获两大男神爱情的《BJ单身日记》;“女魔头”和下属为绿卡假戏真做的《假结婚》……


△ 《西雅图夜未眠》


欧美小妞电影多样化剧情带来的成功经验,顺着洋流来到与国际接轨的香港,20世纪末,小妞电影也曾撑起香港影坛半边天。


郑秀文、杨千嬅、张柏芝等当红“小花”主演的《瘦身男女》《孤男寡女》《嫁个有钱人》《新扎师妹》《单身男女》《天生购物狂》……在港片其他类型式微的情况下,给港片带来了一丛新的火苗。


△ 红发是郑秀文演小妞电影的经典皮肤


虽然晚了一点,但小妞电影的风还是在2009年吹到了内地。


章子怡、范冰冰主演的《非常完美》被认为是本土第一部小妞电影。


△ 当年这部戏内戏外都非常精彩


连巩皇都和刘德华拍过一部《我知女人心》。


△ 《我知女人心》


两年后,《失恋33天》上演了以小博大的票房奇迹,将小妞电影推至巅峰。


最红火的那几年,银幕上几乎每年都有小妞电影上映,且票房表现都属上乘。


《杜拉拉升职记》《北京遇上西雅图》《等风来》《一夜惊喜》《整容日记》《新娘大作战》《重返20岁》……


△ 《杜拉拉升职记》小有尺度


这些本土化的小妞电影,比起欧美小妞电影,更接近千禧年都市观众的生活,并带着深深的时代印记。


赴美生子潮、消费主义潮、批判拜金潮,对心理问题的猎奇式展示……


这批小妞身上多少有点怪癖,暴食、毒舌、购物成瘾、做事骄纵、过度幻想,或者焦虑一发作就去大搞清洁。


但影片总能发掘她们的可爱之处,看起来浑身是刺的女主角,实则内心纯真善良,值得被爱。


△ 《孤男寡女》女主一焦虑就做清洁


小妞电影从发展到繁荣,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电影观众的性别比,吸引更多女性观众走向影院。



02

小妞至上


小妞电影作为一个电影类型,虽然具体剧情各不相同,但大致都含有这三个特点:小妞为绝对主角、大量消费符号、大团圆结局。


很多人觉得小妞电影和爱情电影、偶像剧很像,都以爱情为主线,也营造浪漫氛围,有时女主角很普通,可以让观众代入。


但其中有个最大的不同:小妞电影是“女本位”,以小妞为绝对主角。


爱情电影或偶像剧会均等地塑造男女主两个主角,甚至作为观众幻想的载体,很多影片对男主角的塑造要更用心,而女主角更像一个容器。


小妞电影不一样。


它的主角完完全全是小妞们,不管是男人、朋友、职业,都是小妞成长路上的点缀。


优质男人是小妞们纯真善良、坚韧不拔、克服困难后的奖励。


所谓优质,也不是像偶像剧男主一样高大上、完美无缺的“优质”,而是真诚善良、最懂女主的“优质”。


他们可能是倒霉的朋友、“懦弱”的助理、贱兮兮的同事、毒舌的邻居、胖胖的陌生人……


△ 《恋爱假期》里凯特·温斯莱特的官配是个小胖子


即使男人是上司、高管,也很少对小妞们的困难施以直接援手(有些还会给她添麻烦),更多是在精神上鼓励。


这也映射出小妞电影的一个价值取向:男人才是被动的,他们在剧本里何时出现、杀青取决于和女主的关系。


《恋爱假期》里,双女主结构,两位女主失恋后交换房子,与女主A配对的男人早早出现,但与女主B配对的男人,直到影片中程才出现。


她们的浪漫故事,是在女主B处理完自己的上一任渣男、内心已经获得力量时才开始,直到影片结尾,男人才明确了自己的心意,放弃出轨的女友选择女主B。


△ 直到最后才坚定选择


从这一方面讲,小妞电影可以称得上是先锋。


矛盾的是,影片中男人虽然是挂件,但性缘关系几乎是小妞们前进的所有动力。


她们因失恋而振作、为接近男人而变得优秀。


典型如《律政俏佳人》,女主角立志考法学院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前男友的嫌弃:


他的家族觉得女主角是胸大无脑的芭比娃娃,勒令他娶一位哈佛法学院的学生。


△ 家族选定的媳妇是这位↑


最终,她努力考上法学院,赢得新情人,走上人生巅峰——大团圆的结局是小妞电影的标配。



而在美满之前,小妞们会受到质疑,会遇到挫折,会遭受误解。


但这些质疑、挫折、误解,杀伤力小到像在瘙痒。


《贱女孩》中,“恶毒女二”曝光了“mean girls”小团体的日记本,里面写满了对同学老师的刻薄评价,她把日记嫁祸给女主,引来全校师生的混乱。


混乱过后,老师集合了全校女生来了一场爱与宽容的教育,所有人和解。



如果说学生的故事本就幼稚,那到职场上,女主角的成功依旧容易得令人羡慕。


在限定空间内,小妞们完成限定的任务,就能获得成长以及好的恋人。


《穿Prada的女王》,女主角作为完全的小白,只是24小时随时待命就能完成“女魔头”交代的所有离谱任务。


就连“拿到J·K·罗琳手稿”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能大开金手指得到“贵人”相助。


△ 打工人看看自己24小时随时被cue但还是背锅的人生欲哭无泪。


《律政俏佳人》更为极致。


一位从未学过法律、对法学一窍不通的“芭比娃娃”,经过突击准备也能考高分。她会被学院因为“多元化”而录取,会在第一个案子实习时,因为碰到自己的专业领域,而发现关键盲点。



不管是影片里的困难还是小妞们的努力,都像一个符号,用以佐证“努力就有收获”“积极向上可以得到奖励”。


而这两个道理,恰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幻象。


从天而降的运气爽,哪有所有努力都能得到完美结果、所有真诚都能被接受和珍惜爽!


在叙事的爽点之外,小妞电影还致力于构建审美上的“爽”。


场景精致、色彩浓郁。


这些,都是用“消费符号”堆砌起来的。


粉色的裙子、高档明亮写字楼、琳琅满目的大牌……


尽管里面的大牌大部分女孩也没用过,但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


这些消费景观是女孩、都市女性比较熟悉和向往的。


工作,小妞们会在高大亮堂写字楼拿着咖啡穿梭,每天换一身精致服饰。或在校园里大变身,从不起眼的小女孩到校园风云人物。


△ 《穿prada的女王》


她的职业,可能是编辑、记者、策划师、漫画家……总之是跟文学艺术沾点边的创意性工作。


她的生活,不管是浪漫、疗伤、蜕变都要靠消费支撑。


张柏芝饰演的《最爱女人购物狂》最为极致,婴儿时期,她就被遗弃在大牌专柜之间。长大变成购物狂,靠消费暂缓焦虑。



这些新鲜的消费场景,一方面带起了时尚热潮,一方面给当年的观众打开了新世界大门:原来生活可以如此丰富多彩。


包括女孩敢自由追爱的主动性、在职场上能有所建树的榜样力量、“做自己”就能获得真爱,确实是激励了一部分女性观众。


小妞们永远有蓬勃的生命力,被打倒了也能站起来,境况困难也能乐观前进。


这也许正是如今大家开始怀念小妞电影的原因。



03

小妞坠落


经过热火烹油般的十年,小妞电影渐渐式微。


一方面,这是类型电影消亡的必然趋势


到类型发展的后期,跟风、粗制滥造、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只想蹭热度捞快钱的影片越来越多,劣币驱逐良币,佳作难出,小妞电影渐渐销声匿迹。


另一方面,小妞电影所传达的价值观,已不符合当代女性的需求。


在女性思想普遍受到桎梏的年代,小妞电影的出现,让女观众正视了自己的存在,勇于去寻找主体性。


但随着时代发展,也许是当年的观众长大了,大家渐渐发现,真实生活和电影中限定空间的故事相差甚大。


小妞电影仅是“看到女性存在”但没有看到女性生存的现实。


它对我们的生活并不提供具体的解决办法,怀念它,也仅是用过去的天真,解决当下一时的精神内耗。


但怀念归怀念,如果真的复兴,大概率也是骂声一片。


首先,女主角们的身份,很多并不符合当下的道德标准。


有人是拜金小三,有人是“作女”、有人有严重的心理问题……


△ 《北京遇上西雅图》女主是赴美生子的骄纵小三


况且,她们的恋爱脑、性缘脑,放到现在也够观众气的。


远不如当下流行的断情绝爱大女主潇洒………(这些“断情绝爱”大女主很多实质上是爱无能。)


这是小妞电影渐渐消亡的重要原因。


因为类型内容本身的局限性,小妞电影越来越被看轻。


当年与小妞电影互相成就的“小花”们,也在功成名就后纷纷转型,走向更多样的类型。


《律政俏佳人》的瑞茜·威瑟斯彭在吃了几年小妞电影老本后,尝试过各种类型,2006年凭借《与歌同行》获得奥斯卡影后。


近几年女性剧集大放异彩时她也爆发,先后出演了《大小谎言》《早间新闻》,还在今年担任文艺片《沼泽深处的女孩》制片人。


《BJ单身日记》的蕾妮·齐薇格也在2019年凭《朱迪》拿到奥斯卡影后。


△ 传记片


《贱女孩》的反派瑞秋·麦克亚当斯在经过《恋恋笔记本》《午夜巴黎》《时空恋旅人》等爱情电影后,出演《聚焦》《游戏之夜》、悬疑剧《真探第二季》,还提名奥斯卡最佳女配。


倒是小妞电影大户安妮海瑟薇,之后一直在偶像电影和烂片里打转,转型无果。


可以看出,在小妞电影之后,大多数“小花”都在寻求“深度”角色。


反观内地小妞电影,除了下凡的大花,章子怡、汤唯、李冰冰、周迅……


当年的“小花”白百何、王珞丹等,或因为风格太过限定,或因为资源的限于某个圈子,没有得到太多的发挥空间基本无戏可演。


只有周冬雨(演过小妞电影《喜欢你》)运气好,遇到了符合她外形条件的剧本。


可是现在她接连几部新片,票房都不尽如人意。


△ 搭档大帅哥金城武


浪潮过后,不管是演员还是观众,都急于逃离小妞电影。


据电影数据网站The Numbers统计,票房最高的25部小妞电影全部在2010年以前上映。


电影学者帕特里夏·艾伦斯曾在著作《女性主义电影评论中的问题》里称,小妞电影助长了每个女人的“父权无意识”。


小妞电影只是看到“女性”这个符号,而真正的女性还未被看到。


后来女性电影渐渐发展,从小众文艺片到商业片尝试,女性的困境、心理被展现在观众眼前。直到近几年,女性电影再次繁荣。


从小妞电影的限定性空间,慢慢扩展边界,触及到沉痛的现实。


《送我上青云》《春潮》《出走的决心》《你好,李焕英》……有的探讨母女关系、有的涉及女性励志,从“小妞”到“女人”,未来还会有更多类型的女性题材影片。


一翻备案记录,光是有名有姓的大制作就有这些:


冯小刚、赵丽颖合作的《向阳·花》、马丽第一部大女主《水饺皇后》、张小斐和陈思诚合作的女性悬疑片《真相》……



前不久上映的《好东西》,可以称之为先进版的小妞电影,既有小妞电影的轻快又符合当下最先进的女性主义观念。



只是,它终究是文艺片,票房难抵当年小妞电影的一角。


只希望,能有更多“先进版”小妞电影,能取得像《芭比》一样的成就。


让小妞电影,以另一种面貌,转世重生。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Sir电影
爱电影的人,一直关注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