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家、菩萨行者,法显大师!他的求法壮举62岁才拉开序幕

文化   2024-08-23 17:01   四川  



法显大师

是有记载以来

第一位从中国前往古印度求法

并成功返回的人

当他以坚毅的决心

将自己置身于大漠、高原、冰川中时

已是62岁高龄的老人


而230年后

踏上帕米尔高原奔赴古印度的

玄奘法师,才30岁

法显大师的西行路

比起玄奘法师所行之路

要艰难得多



步入花甲之年的时候,法显法师决定西行求法。


399年,法显法师开始西行;


402年,法显法师抵达天竺;


412年,法显法师踏上东归之途。


13年的求法之旅,法显法师从62岁变成75岁,放在今天,这该是一个老人随心所欲地安享退休生活的阶段,缘何法显法师反而选择将生命置于前途未卜、凶险异常的西行路途中?


在法显法师东归后所著的《佛国记》一书,以及依此而拍摄的纪录片《佛国记》中,我们逐渐找到了答案。



乱世里的安身立命


法显法师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魏晋南北朝。


佛法自东汉传入中土以来,经历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寺院林立,僧尼数量日渐增多,但可惜的是,缺少完整可参考的戒律以供出家修行人如法修行。


法显法师3岁出家,20岁受具足戒,50岁去长安求学。他“志行明敏,仪轨整肃”,在见证佛法日渐昌盛之际,却敏锐地察觉到戒律的缺失,觉得与其坐等律藏从天竺传来,不如亲自前往天竺求法,“凭此以正众比丘之心”“令戒律流通汉地”。由此他立下宏大誓愿,把西行寻求最完备的律法,当作使命与责任。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乱世,“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没有人知道死亡和明天哪一个先降临。


有人执着地“服食求神仙”,葬身于令人眼花缭乱的丹药中。


有人痴迷地“斗酒相娱乐”,沉醉于不知今夕何夕的宴会里。


也有人想方设法占据高位,淹没在摇摇欲坠的荣华富贵里。


还有人“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耽着于虚无缥缈的情爱中。


法显法师却选择拂开充满魅惑的世俗享乐,以枯萎之身探寻真理。在汹涌波涛中,他果敢坚毅地锚定自己,为自己找到了安身立命之道——“我中土僧人,无一人从天竺求得真法,所以我法显要做这第一人,哪怕粉身碎骨,也无怨无悔。”



与时间和生命赛跑


从法显法师迈上西行之途那一刻起,他就在与时间和生命赛跑。路途中所遇之艰险对身体的挑战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但更折磨人的,大概是所见所闻对心灵意志的打击。


404年,法显法师抵达迦毗罗卫城,只见“城中一片荒芜,只剩下民户数十家,既有被当地人奉为圣物的白象在旷野里游荡,又有狮子在道路上横冲直撞,佛法在佛陀的家乡业已凋零”。


他怅然若失:“如果在佛祖的家乡都找不到律藏,那我还能上哪儿去寻找呢?”


此时,他已快接近古稀之年。一心寻求的事物,最终只是一片虚无,该怎么办?还要继续下去吗?还能继续下去吗?法显法师没有退却,是使命感,是责任感,更是信仰,在他身上绽放出坚定力量。



405年,法显法师南渡恒河,抵达摩揭陀国首都巴连弗城,在大乘学者罗沃私婆迷的帮助下,终于找到心心念念的律藏。此后大约两年多时间里,他住在大乘寺,一边学习梵语,一边不知疲倦地抄写包括《摩诃僧袛律》《萨婆多众律》在内的未曾流传到中土的经律。


407年,法显法师打算携带经卷归国,同行伙伴道整却想留在天竺修行。人各有志。法显法师毅然决定独自踏上归途。


这一年他70岁,身体已无法再承受陆路的风雨跋涉,只好取道海上丝绸之路回国。中途,法显法师还在多摩梨底花了2年时间学习描画佛像,只为让中土僧众观瞻庄严佛影。


409年,法显法师抵达斯里兰卡,发现这里有珍贵的戒律典籍,便在此停留2年,日以继夜地研读和抄写。这位72岁老人身上散发出的求知热情,激烈得惊人。或许,当一个人心系一念,忘我地投入于弘法志业中,时空与万物皆为其生命之光而欢呼雀跃。


411年8月,74岁的法显法师在海上遭遇风暴。他抛掉一切随身物品,却誓死不肯抛弃佛经。412年5月,法显法师搭乘的船只再次遭遇风暴。船上的商人认定他是灾星,邪恶地想要杀他祭神。大难临头之际,一位中国客商挺身而出,保护法师度过一劫。


顺利归国的法显法师,携带着经书,又马不停蹄地奔赴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在建康的道场寺,法师与尼泊尔僧人佛陀跋陀罗合作翻译佛经,同时腾出时间教授弟子戒律。


此时,他已经75岁。414年,法显法师离开道场寺,去荆州江陵的辛寺静修,并在这里写下《佛国记》,记录其13年西行求法的经历。



423年,法显法师圆寂。

在活着的时候,他用行动和意志超越了时空的限制。13年的西行求法之旅中,他几乎忘记了自己,一心牵挂戒律典籍;回国后,他更是凝神不二于译经和讲经弘法。


当一个人忘记了自己,放下对身心的执着,不再耽着于得失荣辱,将自我融入无上甚深的真理,时间大概也就无法再对他施展任何幻术了。


“一个花甲老人,决定向着不知终点的远方前行,也许是信仰支撑,更或许是僧人的担当与执着。”


当然也有可能,在普通人眼中困难重重、折磨身心的西行,对法显法师来说,恰恰是理想中的修行生活,是他用来超越时间和生命局限的无上契机。



佛国记


■最古老的僧人旅游传记

佛国记》,又称《法显传》、《佛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传》等,由法显法师亲自撰写,书成于公元416年。全文13980字,记述了法师从公元399至412年13年间,游历30多个国家的经历,包括求法经验、见闻及游历各国的风土民情、佛教状况等,是我国僧人旅游印度传记中,现存最古老的典籍。


■文献价值极高

《佛国记》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作,更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的极为重要的史料。它对所经中亚、印度、南洋约30国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经济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国和印度间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述,是中国古代关于中亚、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记,在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走进不朽之作

公元414年,法显法师在京师完成了西行的见闻文稿。两年后,在一位建康僧人的建议下,法师对书稿进行修改补充,形成了后来以数种书名流传至今的《佛国记》一书。


书中,法显法师记述了自己与同伴一起,西度流沙、跨越葱岭,到达天竺的经过。同行的人或者中途返回,或者亡故于天竺,抑或留住天竺不归,唯独法显法师以坚强的意志,拖着高龄之躯,经师子国,从海路返回中土。


《佛国记》分为汉地西域记、北天竺西天竺记、中天竺东天竺记、狮子国记及浮海归国记。阅读此书,不仅有穿越千年之感,也能在字里行间深切地感受到法显法师西行的艰难困苦,以及为法忘躯、弘法利生的菩萨精神。


至今,《佛国记》仍是世人公认的不朽之作,近代并有英、法、德等译本,备受各国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的重视。纪录片《佛国记——法显西行》也通过乱世寻法、经行万里、圣域取经、携律东归四集,生动再现了一位佛教僧人为法忘躯,超越时空与年龄的西行壮举。


留言互动

向古来不畏艰险

求法译经的大师们

致敬

LEAVE A MESSAGE


文字|妙蒙  图源|网络

美编|妙能  责编|慧法


/

/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人活着,是为了啥?
七月十五,孝亲报恩,成都文殊院举办盂兰盆法会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2022)0000009


成都文殊院
成都文殊院始建于隋朝,古称信相寺。清代由慈笃禅师重建,更名文殊院。后康熙皇帝御赐“空林”二字,故又名“空林堂”。文殊院是全国汉语系佛教重点寺院,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都十景”之一,以“践行人间佛教、实现人间净土”为核心目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