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东渡,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文化   2024-06-24 17:01   四川  


▲鉴真法师塑像


唐代著名高僧

——鉴真法师

曾克服重重艰险

6次东渡,弘传律法

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直至今日

鉴真东渡的事迹

依旧为人们津津乐道

其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精神

更是不断滋养和鼓励着

一代又一代的人




公元753年,即唐玄宗天宝12年,66岁的鉴真登上海船,第六次踏上东渡传戒之路。此时,他已双目失明。此时,距他在公元742年冬天,答应荣叡、普照两位留学僧人的东渡传戒之请,已过去10年。


流水十年间,大唐的局势日渐变化,危机渐起,但禁止百姓私自出海的规定却始终未松动。流水十年间,斗转星移,人非物换,但海浪汹涌一如最初,“淼漫沧海,百无一至”的情形始终未变。鉴真法师的生活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却不忘初心,坚守本愿,不惜冒着生命危险5次尝试东渡,视死如归,百折不挠,只为将佛法戒律东传。




5次东渡,百折不挠


743年4月,第一次东渡。正当一切准备就绪时,鉴真法师一行人却被嗔恨心起的如海诬告私自造船出海是要勾结海贼洗劫扬州,于是船只被官府查收,荣叡、普照等僧众被拘禁,首次东渡计划流产。鉴真法师没有气馁,反而安慰荣叡与普照:“不须愁,宜求方便,必遂本愿。”


743年12月,第二次东渡。僧众17人,工匠85人,在瓜州古渡口启航,冬日酷寒,风急浪猛,航至狼沟浦,船只因承受不住恶风漂浪的冲击而破损,众人落海,脱险上岸。待退潮后,众人修补好船只继续航行,却再次受到风暴重创,无法前行。绝粮三日,被渔民救起,最后被官府安置到宁波阿育王寺。



744年初,准备第三次东渡时,越州僧人为挽留鉴真,向官府控告留学僧人潜藏中国目的是“引诱”鉴真去日本。官府将荣叡关押,遣送杭州,荣叡途中装病,伪称“病死”来逃离,第三次东渡作罢。


744年冬,第四次东渡。鉴真法师在“涧水没膝,飞雪迷眼”的环境中翻越山岭到福州,计划在南边启航。弟子灵祐却认为师父年迈,东渡生死难测,写信给官府请求阻止东渡,鉴真法师刚到温州便被官府押回了扬州。这一年,他57岁。


748年6月,第五次东渡。途中遇暴风雨,怒涛击船,弟子们齐声诵观世音菩萨名号度过危机。鉴真法师一行人在海上漂流五六月后,却抵达了海南,在此停留一年修缮大云寺,最后翻山越岭,于751年回到扬州。这期间,荣叡病逝,普照去了宁波阿育王寺,鉴真法师的弟子祥彦突患重病而逝,63岁的鉴真法师也失明了。



5次东渡,鉴真法师历尽了重重磨难,却均以失败告终,就像西西弗斯往山上推石头,每次结局都是石头重新滚回山底,徒劳一场。路漫漫其修远兮,如果一直坚持做着的事,经反复尝试后都没有得到理想结果,还总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那还要不要继续坚持下去呢?


鉴真法师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一国的宗教、学问,不论在什么时代都是这样孕育的,靠许多人的牺牲而来,幸而不死的话,应该好好用功。”


念佛抄经坐禅是用功,念念不忘要把佛法戒律东传更是一种普利众生的用功,这般无畏生死、锲而不舍的东渡,靠的是坚固的意志与深邃的毅力,承载着鉴真法师对佛法的信念和对因缘的珍重,以及誓愿众生得渡的大悲心。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唐大和上东征传》中记载:742年,荣叡、普照,南下扬州见鉴真法师,请求东渡传法。


鉴真问弟子:“今我同法众中,谁有应此缘请,向日本国传法者乎?”


众弟子沉默不语。许久,大弟子祥彦说:“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人身难得,中国难生;进修未备,道果未到。”


鉴真法师感慨地说:“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舍身弘传佛法,历千百劫,终不悔,这是何等气魄胸襟,何等大无畏精神,何等制心一处。


鉴真法师同样制心一处地修习佛法。自从14岁于扬州大云寺出家后,他一门心思地钻研戒律,在长安游学6年,勤奋地跟随道岸、弘景律师学习律法,后于扬州大明寺讲宣戒律、度人授戒,被称为“江南第一戒师”。


752年,第十次遣唐使藤原清河来到中国,并于次年去到扬州,再次恳请鉴真东渡传戒。终于,753年11月,船队启航,并于754年2月顺利到达平城京。鉴真法师的东渡之愿,得以实现。



失明的鉴真法师在日期间,仍旧制心一处,以心灵之眼于东大寺卢舍那佛前设立戒坛、传授戒律,以心灵之眼修建唐招提寺,以心灵之眼弘传佛法、度化众生。


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灵,能完成如此宏伟不朽的事业?是鉴真法师研习经藏的专心、深信因果的念心、静寂清澄的定心、志玄虚漠的菩提心、弘传佛法的誓愿心、视死如归的无畏心、广利众生的慈悲心,他将此心制于一处,念念不忘,终于听到回响,无事不办。



文字|妙蒙  图片|网络

美编|妙能  编辑|梦觉


/

/

成都文殊院启建2024年盂兰盆会
夏至,荷风送香
正确对待缘起,了知条件的多元性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2022)0000009


成都文殊院
成都文殊院始建于隋朝,古称信相寺。清代由慈笃禅师重建,更名文殊院。后康熙皇帝御赐“空林”二字,故又名“空林堂”。文殊院是全国汉语系佛教重点寺院,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都十景”之一,以“践行人间佛教、实现人间净土”为核心目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