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 观鸟数据可支持区域性鸟类多样性评价

学术   2024-08-08 22:41   北京  


基于观鸟记录数据构建的“鸟类丰富度指数”和“珍稀濒危鸟类丰富度指数”可作为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应用, 后者更能体现当地鸟类保护状况。随着国内观鸟爱好者人数的不断飞速增长, 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这一人群积累的大量观鸟记录, 使之成为可贡献于生物多样性评价及保护的数据, 已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在线数据库(http://www.birdreport.cn)是中国环境科学院主持的“全国生物多样性评估”项目(2019–2023年)的主要支撑数据来源之一, 至2023年12月, 该数据库已有45,842名注册用户, 共收集到545,873篇报告, 8,366,072条记录, 共收录1,380种鸟, 约占全国鸟种的94%;地点涉及全国99% (2,851/2,862)的县级行政单位。

《生物多样性》2024年第7期文章《一种基于公众科学数据的区域性鸟类多样性评价方法》(24080)基于该数据库数据, 并参考《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HJ 623-2011)中的受胁物种丰富度指数, 构建了鸟类丰富度指数(RB_A)和珍稀濒危鸟类丰富度指数(RTB_A), 尝试提出一种对区域性鸟类多样性进行评价的新方法。

研究人员计算了各省级、地级、县级行政区(不含市辖区)自2014年起每年在记录中心的累积记录鸟种数对官方发布鸟种数的覆盖率和省级行政区记录的累积珍稀濒危鸟种数对官方发布数据的覆盖率, 并计算了自2018年起各级行政区每年的RB_ARTB_A, 以了解各地鸟类丰富度指数的逐年变化情况, 并分析记录中心数据集的发展趋势和两个指数的敏感性。


结果显示, 记录中心数据对全国各级行政区的鸟种覆盖率起逐年增加, 在2023年分别有94.1%的省级、59%的地级和49%的县级行政区(不含市辖区)超过90%。这表明公众观鸟数据可以对各级行政区的官方鸟种统计数据在空间和时间尺度上进行补充。结果还显示, 记录中心的累积珍稀濒危鸟种数据在省级行政区的覆盖率亦呈上升趋势, 但较所有鸟种覆盖率略低。

自2020年起, 全国每年观测到的鸟种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 但其中部分省份单年观测到的鸟种总数在2022年出现下降。自2020年起, 各省级行政区的RB_ARTB_A整体呈现上升趋势。RB_A范围为0.50–0.96, RTB_A范围为0.45–0.98, 显示RTB_A更为敏感(图1)。

图1  2018–2023年各省级行政区鸟类丰富度指数和珍稀濒危鸟类丰富度指数箱型图

结果表明, RB_ARTB_A在本地用户提交记录数量充足的地区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可作为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应用。RTB_A对于鸟类多样性的变化更为敏感, 更能体现在地鸟类保护状况。

相信, 随着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等公众科学平台的发展, 以及针对空缺区域的调查的补充, 以“鸟类丰富度指数” “珍稀濒危鸟类丰富度指数”为代表的基于公众科学的评价指数, 未来在物种多样性评估和物种监测方面将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论文第一作者为顾燚芸, 闻丞为通讯作者, 薛嘉祈、高金会、谢心仪、韦铭和雷进宇也参与了该项研究工作。研究得到了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项目(2019HJ2096001006) 的资助。


纸刊购买方式

生物多样性期刊
及时更新我刊状态和每期目录,为读者提供便捷的论文查询平台,方便作者查询稿件状态以及专家和编委了解待办事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