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傻了,原来《地铁跑酷》在美国是写实游戏……

体娱   2024-11-14 23:00   河北  

 


观前提示:危险动作请勿模仿

文末有抽奖福利哦,不要错过~


你可能还记得,那个曾风靡一时的手机游戏——《地铁跑酷》

小孩在前面跑,保安大叔在身后追;前面的地铁列车一辆接着一辆来,而你一次又一次地起跳,或者被撞飞。


这个游戏本身的经典与长寿自是不必多说,它至今依旧在运营着,还时不时登上Google play的榜单。只不过,这游戏最近在美国那边,似乎成为了一种……写实游戏。

因为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正在用生命在地铁上作死。


地铁跑酷写实版

《地铁跑酷》的英文,叫做《Subway Surfers》;

而这两年,米国纽约的青少年群体间也兴起了一种作死的挑战,叫做“地铁冲浪”(Subway Surfing)。


这运动简单来说,就是爬到地铁车厢顶上,然后在纽约那平均50英里的列车速度之下……冲浪。

就像各种动作大片一样,狂风冲击着身体,你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之上一路跑酷,时不时跨过两节车厢。只要有心,人人都是詹姆斯·邦德。


——只不过,冲浪的人们不是007,现实亦不是游戏。

在地铁上跑酷不会吃到金币,除非是被撞飞爆了金币;如果被地铁撞飞了,看广告也并不能复活你。

当然,他们也没有滑板与喷气背包。

这种风潮最早其实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后来渐渐消弭。不过在口罩风潮之后,以及Tiktok、INS、X等社交平台的推波助澜下,这项作死的运动又火了起来。

纽约地铁的某些设计,使得其非常易于攀登(危险动作请勿模仿)

这种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不会参与的运动,如今已隐隐成为了一种“风潮”。相关的挑战视频能砍下数百万的播放量,从9岁的孩童到33岁的青年都参与其中。


他们以此为潮流、并追求刺激乐在其中(当然也不排除溜大了一时兴起)。纽约市的地铁上总能看见攀爬的身影,有时一节车厢上,甚至有不止一个人在“冲浪”,让偌大的地铁拥挤非常。

危险动作请勿模仿

——尽管是个正常人都知道,这所谓“挑战”背后是怎样的代价。

在今年,已经有六人因这项运动而丧生。


最近的一次事故,发生在10月27日的夜晚。年仅12和13岁的两位少女爬到纽约7号线地铁上方。地铁一路向西,她们也一路向西,在车顶上奔跑、跳跃……而在列车到达皇后区科罗纳 111 街道时,她们失足了——其中一人掉到两节车厢中间,当场死亡;另一人亦是头部受到重伤。

来源@TeaserPlay

无独有偶,在事故发生的上周三,一位名叫“阿道夫(嗯?)”的13岁小男孩在皇后区的东 180 街附近地铁冲浪时摔下车子,不幸身亡——而他的母亲早在八个月前就警告过他,不要再往地铁上面乱爬。

图为阿道夫死后,其母亲的募捐页面

当然,有些人的态度并不怎么友好(“挑战失败,下一个!”)

有人跑酷,就有人追逐。这东西在外网引起的关注度属实不小,各方各面都在玩了命地阻止类似的悲剧发生。

比如,出动无人机侦查。纽约警方会派遣无人机,在行驶的列车上搜寻地铁冲浪者。一旦发现地铁冲浪者,现场救援队将在下一站拦停列车,并将其当场救出。


据统计,今年已经有超过180位地铁冲浪者被当场逮捕,远超去年一整年的118人——考虑到今年还剩下一个半月,鬼知道还能有多少“天才少年”会登上车顶,整出什么令人眼前一黑的活儿来。


为了大伙的生命安全,铺天盖地的舆论攻势亦是必不可少:纽约的警方、市长个人的推特、学校的标语、社交网络平台……但凡涉及官方的地方,都无一不在重复一个略显滑稽却又十分郑重的警示:

“留在车内,保住性命”!


虽然这么做,确实妨碍了某些人地铁冲浪的“自由”。但相比起东一块西一块南一块北一块的英雄碎片,还是老老实实在车厢里待着比较好。

似了无所谓,主要是收拾英雄碎片比较麻烦。


社交挑战?

地铁冲浪能火起来,倒是跟tiktok等一众社交平台有很大关系。

因为各种各样的“社交挑战”大行其道。

Tiktok此前曾经流行过“苯海拉明挑战(Benadryl Challenge)”,通过服用至少十几粒的抗过敏药物致幻,并记录下自己晕厥、产生幻觉的效果发到网上,并以此为风潮。

这种药品为非处方药,正常摄入量为4~6h/片

然后,一位15岁的少年因药物摄入过量而死亡。

无独有偶,Tiktok此前还流行着一种名为“牛奶箱挑战”的运动——挑战在堆积如山的牛奶箱中走上并走下来,同样具有相当的危险性,不过相比上面那个要好上一些。

因为这一系列事件,相关平台没少挨锤子。比如上个月,Tiktok就被米国的14位检察长(attorneys general)联合起诉,被指责为故意为平台设计具有操纵性和成瘾性的功能,并使用针对年轻人的有害算法,将商业利润置于儿童福祉之上”

所以,但凡带点危险的挑战,在引起重视之后都会被强制下架、删除。现在,你基本找不到什么“地铁冲浪”挑战的实况流程视频。


当然,国内某些平台是会留档的(来源见水印)

在这方面,尔康奈尔医学院精神病学临床副教授、纽约长老会医院精神科副主治医师盖尔·萨尔茨博士就曾说,社交媒体确实“在很多方面彻底改变了青少年”

相比于线下的社交圈,在互联网上“你的社区可能会变得非常庞大,你每个认识或不认识的人,都会成为互联网压力的一部分。你想成为他们中的一部分,想引起他们注意、并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你想以某种方式,获得这个‘社会’的认可。”

相关视频中,亦有死亡者的朋友为其发声

于是,他们就这么干了。

虽然这地铁冲浪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社会与心理因素——但其中有一个很明确的、不可否认的事实:

短视频刷多了,是真会变成傻逼的。


我们常常调侃,在地球OL里,尚未成年的儿童们有着“新手保护期”——他们曾经作死遇见不少危及生命的事情,并在之后不断回忆、后怕着,然后感慨,“啊,有新手保护期就是好”。

但这些东西,更像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因为那些没挺过来的孩子们,自然也不会有机会说出来。

国外有着这一群地铁冲浪里不知死活的孩子,国内亦有诸如“梦回大唐”这种通过窒息等方式追求刺激的学生们。年少、无知、叛逆与好奇构成了他们挑战这些的源动力,而几个人的逝世,便足以震惊一大片人,进而让我们担忧起,如果类似的事情真的发生在了自己孩子身上,该如何是好。


我常常看那些奔波于高楼大厦间跑酷的跑酷视频,以及于悬崖峭壁中极限运动的人们。常常伴随着“所有美好全部康复呀”的BGM,让观看者的双腿微微发软。而如今的这些事情,似乎又一次巩固了“老外爱作死所以国外人少”的刻板印象。

如今,这些现实中的案例,似乎成了《地铁跑酷》爆红十年之后的某种回旋镖——原来我们已经从曾经那个“自由”的奔跑者,变成了后面担忧而一路追逐的保安。


就像哥们曾经说过的那样:

电子游戏从来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存在。它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我们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后台回复“一柳渡江”查看作者合集



👆3A大作、游戏周边等你拿👆
关注回复 抽奖 天天有福利!

回复下列 关键词 可获取对应内容
🛠️实用工具:瓦罗兰特皮肤站 | 黑神话地图 | 老头环地图 | 王国之泪地图 | 对马岛地图 | 大镖客1地图 | 战神地图
📖内容合集:白皮书 | 每日梗图 | 游戏评测

游民星空
和您聊聊电子游戏,以及这个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