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路字头媒体近日消息称,中国或已同意明年发行价值3万亿元人民币(4110 亿美元)的特别国债,这将是有史以来最高的特别国债规模,中国正在加大财政刺激力度,以重振低迷的经济。
2025年主权债务发行计划将较今年的1万亿元人民币大幅增加,与此同时,中国也正在采取措施,用来应对特朗普在明年1月份上任后美国预计将增加对中国进口产品关税带来的打击。
知情人士称,作为明年计划的一部分,将通过长期特别国债筹集约1.3万亿元人民币,用于资助“重大”项目和“两新”项目。
这些“新”举措包括一项耐用品补贴计划,允许消费者以旧车或旧家电折价购买新的,另一项是为企业大规模设备升级提供补贴。
根据官方文件,“重大”项目是指落实国家战略的项目,例如铁路、机场、农田建设和重点地区安全能力建设。
消息人士称,明年计划筹集的资金的另一大部分将用于投资“新生产力”,例如电动汽车、机器人、半导体和绿色能源等。其中一位消息人士称,将为这项计划拨款逾 1 万亿元人民币。
消息人士称,其余资金将用于对大型国有银行进行资本重组,因为顶级银行正面临利润率缩水、利润下滑和不良贷款增加的困境。
此次特别国债计划可以说是,风险和机遇并存。发行特别国债是逆周期调节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内部需求疲软的情况下,通过财政政策直接注入资金,可以短期内拉动消费和投资,缓解目前经济下行的压力。
这种“以债促增长”的方式,在疫情后已被多国证明是有效的。但是与此同时,特别国债的规模高达3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23年GDP的2.4%,尽管这个比例相较于2007年的5.7%有所降低,但是与当前的地方债务和企业杠杆叠加效应相比,债务负担应该是要远超当年的。如果这些债务资金无法产生足够的回报,未来可能进一步加剧财政赤字和金融风险。
从特别国债的的资金分配来看,大量的资金被引导到高端制造业和基础设施,而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补贴计划占比相对比较小,这种结构性的设计有助于推动长期产业升级转型,但是短期内可能无法有效提振消费信心。
如何平衡长期战略与短期需求,这是目前政策面临的核心难题,在特朗普的高关税威胁下,国内也不得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然而目前外部压力突然加剧,可能导致目前政策的执行时间过于紧迫,部分项目的效益难以保障。
此外,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如何在内部稳住基本盘的同时提高外部竞争力,对政策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下几个因素,或成为决定最终效果的关键:
1、资金效率。如果发债资金被高效利用,投向高增长领域并产生乘数效应,可能带来持续性的经济增长,但是如果部分项目因为执行问题或者资源错配而失败,则可能导致目前的债务问题进一步恶化。
2、消费恢复的持久性。补贴计划能否真正改变消费预期,提振消费者信心,带动内需恢复是目前经济复苏的关键,单次补贴难以解决目前的居民收入增长乏力和消费意愿不足的根本问题。
3、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如果美国政策对中国出口的打击幅度超越预期,中国的财政刺激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
中国此次创纪录的特别国债计划,是在内外部双重压力下的一次历史性尝试,不仅是短期经济复苏的工具,也是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重新布局。然而大规模发债并不是没有代价,其潜在的债务风险和执行难题不容忽视。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关注这些资金如何影响自身生活,如何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可能比总额数字本身更加重要,是风险也同时是机遇,就看大家如何把握了。
更多探讨可进读者群交流。高质交流,闲人勿进!
*本文源自是胤杰啦,仅供研究参考,不代表本号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