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深国内外青年学子学术交流,第六届上海美术学院青年学术论坛以“融创”为主题,打造“融汇古今·时空对话”和“融心绘世·文化探微”两个专题分论坛,邀请12位获奖青年学子分别就各自获奖文章展开分享、交流与探讨。
分论坛邀请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宋培铭和中国美协会员、中国评协会员陈都分别担任两个分论坛的学术主持人,特邀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副教授陆丹丹、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史论系副教授傅慧敏担任论坛一评议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耿明松担任论坛二评议人。评议老师们与青年学子共同深入解读学术论文、探讨学术问题、分享学术经验。
论坛一:“融古汇今·时空对话”
地点:一楼展厅(宝山美院)
论坛一“融古汇今·时空对话”于宝山美院一楼新展厅举行,由上海美术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宋培铭主持,崔月婷、张满辉、张鹏、尹潇、黄长风、侯钰琨共六位嘉宾展开线上及线下的学术讨论与交流。
论坛一现场
学术主持人宋培铭主持论坛一
01
西南交通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
设计学 硕士研究生
《基于眼动实验的高校小游园夜景观视觉感知量化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为例》
嘉宾分享:
作者以交大犀浦校区高校游园为研究对象,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和半结构访谈法,分析公众对夜景观的视觉感知差异。研究发现,不同时段下公众的视觉感知差异不明显,但夜晚瞳孔直径扩张,表明视觉感知较弱。环境要素分析显示,夜晚行人更关注道路和路灯。作者通过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景观提升策略,以提高夜间可视性、增强安全感。未来将引入更多的技术手段,以提升数据的真实性。
崔月婷进行主题分享
评议人陆丹丹点评:
崔月婷从设计学的角度开展了一项科学研究。该科学研究实则聚焦于视觉感知方面的研究,她运用实验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她在数据分析方面表现出色,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后,对数据进行了严谨的分析,这种数据分析方法倾向于定量研究。
02
北京服装学院 文理学院
艺术学 硕士研究生
《“真赏”还是“惠利”——<项元汴及其草书怀知诗>鉴藏研究》
嘉宾分享:
作者探讨了项元汴对《草书怀知诗》的鉴藏行为,分析了其在明知为伪作的情况下仍购入的多重动机。研究发现,项元汴可能出于文化资源占据、维护与文家关系、经济利益及提升鉴赏能力等方面的考量,以二十两金购入此伪作。这一行为不仅反映了晚明鉴藏风气的转变,也预示着鉴藏观念的变化,挑战了传统藏家的话语权。
张满辉进行主题分享
评议人陆丹丹点评:
张满辉从鉴赏、收藏的角度展开了研究,与上一位嘉宾相同,其研究亦为实证研究,且提供了诸多文本方面的实证。在研究方法上,他采用了文本分析法,搜集了大量的文本,进而对文本加以阐释,这同样是一种分析方法,不过与数据分析法有着明确的区别。
03
中央美术学院 人文学院
艺术学理论 博士研究生
《须弥华藏——莫高窟隋初第302、303窟中心柱形象的学术回顾与意涵新探》
嘉宾分享:
作者的分享主要围绕敦煌莫高窟隋初第302、303窟中心柱形象学术回顾和新看法展开,挑战了传统上将中心柱视为须弥山的观点。他指出,中心柱的特殊结构和物质文化元素,如莲瓣和交龙,与华严经中华藏世界的描述有关联。作者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和佛教经典,认为这些石窟可能反映了隋初对华严信仰的视觉表现,展现了隋代佛教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张鹏进行主题分享
评议人陆丹丹点评:
张鹏秉持其学术严谨性,针对敦煌莫高窟的中心柱形象开展了学术回顾性研究,这同样是实证研究,并且提供了大量图像方面的实证。在研究方法上,几位嘉宾均运用了分析法,而张鹏侧重于图像分析。图像分析法不同于文本分析法和数据分析法,若从宏观的研究方向来看,它们实际上都属于分析法范畴。实证研究分析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在艺术学、设计学、美术学领域均呈现出这样的特点,这是上述三位嘉宾极为耀眼之处,也值得在座的各位同学认真学习。
评议人陆丹丹点评
04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汉语言文学 博士研究生
《敦煌莫高窟第332窟维摩诘经变研究》
嘉宾分享:
论文主要研究了敦煌莫高窟第332窟的维摩诘经变,作者通过圣历碑确定其建于698年。该窟以其独特的中心柱形制、壁画和塑像而著称。维摩诘经变首次完整地出现在壁面上,展现了佛教神通崇拜元素,与窥基对《维摩诘经》的新解释相呼应。作者通过研究,推测其来源可能受到了唐代长安安国寺的影响,并指出维摩诘经变与涅磐经变对应出现,强调了俗人通过觉悟正法达到涅磐的可能性。
尹潇进行主题分享
评议人傅慧敏点评:
尹潇针对敦煌莫高窟第332窟维摩诘经变所做的研究较为充分和深入。在文章中,我首先留意到该壁画形制具有特殊性,其为一种连环画样式,这种样式甚至布满整个空间或者北壁后面的部分。文章还提及巫鸿老师有一篇专门探讨运用最新方法论研究敦煌的文章,其中有研究敦煌新方法论的精华,看得出尹潇在自己的研究中也有着类似的基本思路,这一点非常不错。除此之外,文章还采用了图文对比或者图文相互结合的方式,处理得十分细致。很期待他能在新论文中对图像之间的关系展开更多、更为细致的讨论。
05
中央美术学院 人文学院
艺术学理论 博士研究生
《江湖气象 :《闸口盘车图》的年代、作者与画意》
嘉宾分享:
作者的研究围绕一幅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北宋中期的绘画作品展开,画作的年代、作者和主题尚未明确。作者通过服饰、建筑和制度史分析,推断其为北宋中期的作品。画作可能由一位名字中含有“张”和“进”的官员进献给皇帝。这幅画卷生动地描绘了中秋节时人们游玩于西水磨务的热闹场景,其中包括了酒楼、船只、盘车和水磨等元素。它不仅勾勒出了官营水磨和酒业的运作情景,还揭示了北宋中期文官阶层的旅游文化和社会生活面貌。
黄长风进行主题分享
评议人傅慧敏点评:
整体而言,这篇论文逻辑明晰,论证详实,且引用了诸多文献资料。如在对水磨务进行描述时便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同时,论文建议在探讨建筑结构与服装服饰特点时,可以将这些元素在画作中的具体呈现纳入考量范围,使其成为一种参考标准。这些建筑配件和服饰或许不会无端地出现在画作之中,它们可能在画作创作之前或之后就有所流传,最终才呈现在画作里。
06
上海大学 上海美术学院
艺术学理论 博士研究生
《明清苏州版画对江户浮世绘的影响内蕴——士人之雅的共鸣与涵化》
嘉宾分享:
作者探讨了明清苏州版画对江户浮世绘的影响,分析了苏州版画的三种审美类型:闲趣、恬适喜乐的水乡诗意和温和细腻的敬颂之笔。苏州版画通过贸易与文化交流影响了日本艺术,特别是在表现女性闲适生活、诗意化水乡美景以及市井繁华方面。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展示了中日各自的文化特色,还反映了跨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
侯钰坤进行主题分享
评议人傅慧敏点评:
此篇论文从宏观角度对明清时期苏州版画给浮世绘带来的影响及其内涵展开了探讨,文中对三种范式进行了详尽论述。在文献摘要部分,其首先略过第一种和第二种范式,直接阐述了第三种范式,所涉资料颇为丰富,不过在阅读观感上,略像从一篇长论文中截取的一部分内容。倘若作者能够更加聚焦主题,带着更强的问题意识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那么文章的效果将会更佳。
评议人傅慧敏点评
论坛二:“融心绘世·文化探微”
地点:二楼回廊 教工之家(宝山美院)
论坛二“融心绘世·文化探微”由陈都博士担任学术主持人,董帅、杨洋、蒋雯欣、汪子欣、罗琦涵、俞蕾湘共六位嘉宾以及评议人耿明松老师展开线上及线下的学术分享。
学术主持陈都主持论坛二
论坛二现场
01
中央美术学院 人文学院
艺术学理论 博士研究生
《“双重性别”:陈清波扇画的细节隐喻与空间叙事》
嘉宾分享:
作者选取了南宋画家陈清波的两幅画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视觉空间和图像细节深入分析,揭示了这两幅作品背后所隐含的深层含义。通过细节的隐喻,作者探讨了画家在性别空间叙事之外所穿插的另一条性别空间叙事线索,归纳出“双重性别”的空间隐喻,并构建了“一明一暗”的互文叙事结构,旨在传达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情”的追求。
董帅进行主题分享
评议人耿明松点评:
文章逻辑推理严密,理论基础坚实,思考细致深入,且具有突出的问题意识。文献梳理与学术研究方面表现非常出色,文笔流畅,有较为深厚的学术功底。若能进一步精简文章篇幅,更为凝练集中,文章质量将会更胜一筹。另外,对于“双重性别”这一表述,建议再仔细斟酌,寻求更为恰当的用词。
评议人耿明松点评
02
上海大学 上海美术学院
美术学 博士研究生
《“纹”以载道——20世纪三四十年代常书鸿的装饰艺术思想与油画民族化探索》
嘉宾分享:
作者清晰地梳理了常书鸿在油画民族性与时代性方面的探索,深入分析了常书鸿装饰艺术观念的形成及其核心要义、画作中的装饰性景观以及装饰语言的实践技巧等。通过这些分析,作者揭示了油画装饰纹样与民族时代精神之间的联系。最终,作者指出常书鸿的探索对于思考如何将西方艺术形式和观念民族化、本土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杨洋进行主题分享
评议人耿明松点评:
文章的选题极为精准,具备很强的文化意境,成功地将关注点聚焦于装饰性观念和油画民族化这两个关键之处。从专业价值、文化意义再到时代意义,文章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新颖的材料与观点。若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可考虑将常书鸿的作品与其他相关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这有助于更为直观地呈现出他与其他艺术家的差异点以及独特的艺术价值。
03
四川美术学院 设计学院
设计学 硕士研究生
《尚古与污名:新古典主义时期修米兹长裙的变迁史》
嘉宾分享:
作者在文章中探讨了新古典主义女装如何从“托古”转变为“污名”的问题,并详细梳理和研究了修米兹长裙的演变历程。服饰的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秩序的调整,而且修米兹长裙作为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流行服饰,其款式的变迁揭示了法国大革命前后女性社会地位和精神诉求的变化。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新资产阶级女性如何通过古典品味来重构自己的社会阶级地位。
蒋雯欣进行主题分享
评议人耿明松点评:
文章提供了全面且多视角的分析,具备很高的基础研究价值,其研究方法具有立体性且目标聚焦。在开展研究时,我们不应仅着眼于本国状况,还需将视野拓展至国际范围。在新古典主义时期,法国社会处于频繁的动荡与变革之中,政治动荡亦对服饰产生了影响。建议作者在日后研究西方案例时,能进一步思考,这些研究对我们对服装设计、当下社会有何影响与启发。
04
上海大学 上海美术学院
艺术学 博士研究生
《通往异托邦的记忆装置——论罗伯特·史密森的<尤卡坦镜面位移>与<在尤卡坦的映照旅行>》
嘉宾分享:
作者采用跨学科的方法,结合文本分析、视觉研究和文化记忆理论,深入探讨了史密森作品中的历史神话和科幻元素。通过对史密森作品的细致研究,作者提出,他的游记和创作共同构建了一种通往异托邦的记忆机制。在这个虚幻与现实交织的异托邦中,史密森得以暂时逃离现实,追求个人的自由。
汪子欣进行主题分享
评议人耿明松点评:
文章借助具体案例,深入地对罗伯特和史密森的作品进行了解读与研究,从文化学、艺术学等多个角度展开探讨。这使我们对西方现当代艺术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西方现代艺术知识,如艺术材料、创作方法以及多元化的思考方式等。我们在研究文化交流时,理当做到中西方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彼此沟通学习。
05
四川美术学院 艺术人文学院
美术学 硕士研究生
《国破山河在:战时吴作人旅行速写画展的政治赞助、战争动员与国族建构》
嘉宾分享:
作者采用了跨学科的视角,将艺术史、社会学和政治学等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以吴作人的个人展览为起点,尝试将抗战时期出现的本土西行现象纳入国家建设的时代语境中。作者认为,展览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意志的体现,它还是艺术、文化、政治等多个话语交织的场域,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20世纪上半叶民族国家历史的新视角。
罗琦涵进行主题分享
评议人耿明松点评:
文章选题得当,针对性颇强,所选画家极具代表性。在针对吴作人的美术展览及相关研究中,运用的资料丰富多元,视野开阔。其研究并非局限于画作本身,而是从当时的历史、社会、军事政治等多个维度展开全面调研,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更宏大的叙事背景下深入探究美术现象。但是,题目的表述不够积极、简洁,希望后面能进行修改。
06
广州美术学院 研究生院
美术学 博士研究生
《再造”南岳“:罗浮山水中的政治隐情》
嘉宾分享:
作者探讨了罗浮山的地位变化,同时比较了衡山、罗浮山的诗文与图画间的关系。再造山岳的叙事手法各式各样,作者认为屈大均借助诗书画的渠道,将南岳挪到罗浮,进而移动了天下的南天柱,将天下极南的位置,界限框定于岭南,也将自己强烈的抗清的政治诉求托付于此。
余蕾湘进行主题分享
评议人耿明松点评:
文章着重探讨罗浮山后来被视作南岳的原因,尤其剖析了这一认知背后蕴含的政治诉求,从而跳出单纯画面分析的局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艺术学之外的新视角。当然,这并非要求所有人都得如此行事,如果都这样做就会脱离美术本体,还是需要开展一些关于美术本体的多样化研究。
本届论坛“融创”在征稿过程中获得了许多青年学子的支持,感谢各位的积极投稿与参与,为论坛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同时,也向各位专家老师表达最崇高的敬意,你们的智慧与经验如同灯塔,在学术的海洋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引领我们在学术探索中勇往直前,攀登高峰。
上海美术学院青年学术论坛如今已经走过了6个年头,从2019年到2024年,六届上美人倾心将“上美研坛——青年学术论坛”打造成国内外青年学子发声的平台。我们将继续不负众望,砥砺前行。最后,衷心祝愿各位老师和同学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能够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谢谢大家,我们下届学术论坛再会!
与会成员全体合影留念
文案 | 学术部
排版 | 秘书部
视觉 | 创媒部
审核| 第六届上海美术学院青年学术论坛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