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融古汇今·时空对话
专题二:融心绘世·文化探微
第六届上海美术学院青年学术论坛将在11月1日正式和大家见面!论坛将在开幕式结束后,邀请知名艺术家与青年学者就“融古汇今·时空对话” “融心绘世·文化探微”两个主题进行圆桌讨论,交流学术思想,分享写作心得,探索艺术新知。
论坛会场分布示意图
2024年第六届
上海美术学院青年学术论坛
将于2023年11月1日(周五)举行
开幕式:10: 00-11: 00
圆桌分论坛:13: 00-15: 30
闭幕式:15: 40-16: 30
论坛开幕时间
11月1日10:00
论坛开幕地点
宝山校区美院大楼418室
论坛议程
专题一 融古汇今·时空对话
学术主持人:宋培铭
评议人:陆丹丹、傅慧敏
分享嘉宾:崔月婷、张满辉、张鹏、尹潇、黄长风、侯钰琨
学术主持人信息
宋培铭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当代首饰设计、传统手工技艺的当代设计转化,文化传承与再生。至今公开发表中外文献7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其设计实践作品先后参加国内外展览18次,其中国际性展览7次,国家级展览1次。
评议人信息
陆丹丹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系副教授,艺术学法国国家博士。研究方向为设计史论与设计批评、视觉传达设计。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上海市哲社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指导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专业竞赛奖项30余项。2021上海设计邀请展—域·海报执行策展人,2021-2023上海设计10x10项目负责人。
傅慧敏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史论系副教授,美术史博士,哈佛大学“燕京学者”,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与考古学系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明清版画艺术研究、明清绘画理论、道教艺术。主持国家社科项目《清代绘画史学研究》,参与4项国家、省部级及国家重大课题。著有《清代绘画史学研究》、《中国绘画理论解读》、《走马勘箭-辽金西夏人物画》等专著,在相关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嘉宾信息
01
崔月婷
西南交通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
设计学 硕士研究生
基于眼动实验的高校小游园夜景观视觉感知量化研究
——以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为例
高校小游园是重要的城市公共设施附属绿地,亦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次研究选取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犀湖小游园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眼动追踪实验和半结构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公众视角探究高校小游园夜景观视觉感知影响差异。结果表明:①公众因素特征对高校小游园夜景观视觉感知无显著差异性;②不同时段之间被试的平均瞳孔直径存在显著差异;③不同环境要素对公众视觉感知具有差异影响;道路要素和绿化要素占比最高,鸟类及动物、公共家具及标志、路灯要素最低,但夜晚时段路灯要素的注视占比有所增长。进而解析高校小游园夜景观的营造策略模式,为高校小游园夜景观更新及有效建设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支撑。
02
张满辉
北京服装学院 文理学院
艺术学 硕士研究生
“真赏”还是“惠利”
——项元汴及其《草书怀知诗》鉴藏研究
明中晚期鉴藏好玩之物成风,项元汴曾自诩为米芾式的“真赏者”。然而在其鉴藏行为的背后并非出于纯粹的审美动机。以项氏所藏祝允明《草书怀知诗》为例,此物是项氏从文嘉处费二十两金购得,被后世书画鉴定家认为有可能是文嘉的伪作。在当时情况下,项氏也极有可能识别出了文嘉的把戏,但是出于维护人际关系、和占据文化资源等种种功利性因素的考量,最终在“知伪”的情况下仍购入这件“伪好物”。从项氏这一鉴藏个案之中,不仅反映了项元汴功利性的鉴藏观念,同时也暗示着明中晚期鉴藏风气和品评权力的转移。
03
张鹏
中央美术学院 人文学院
艺术学理论 博士研究生
须弥华藏——莫高窟隋初第302、303窟中心柱形象的学术回顾与意涵新探
莫高窟302与303窟作为莫高窟仅有的两例倒锥形中心柱石窟,其倒塔样式的中心柱表现颇为罕见。目前学界的讨论多将其比定位须弥山,并从须弥山、塔形与龙王供养、塔身整体的同心圆结构,塔形与周边千佛的联系等诸多角度尝试对其进行了或局部或整体的讨论。仍不乏经意阐释与形象观察上的不足。本文拟在反思先学的基础上,通过对302窟303窟形制的重新观察,结合二者间的形象对比以及同代与乃至前后时期相关图像与史料的梳理,探讨其表现华严思想下华藏世界的形象可能。
04
尹萧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汉语言文学 博士研究生
敦煌莫高窟第332窟维摩诘经变研究
通过对于图像细节的把握以及《圣历碑》的解读,可以发现莫高窟第332窟中的维摩诘经变之所以出现,一是因为李氏家族对于佛教神通的崇拜,二是由于居士佛教观念的影响。第332窟中的维摩诘经变与涅槃经变都具有“原创性”的图像特征,形成了特定的图像组合关系。这一图像组合最早应产生于唐两京地区,而后流传到了敦煌、日本等地,并在莫高窟第332窟以及法隆寺五重塔中留下了图像遗存。这一图像组合源于世俗统治阶级寻求平衡佛教信仰与世俗生活的愿望,在唐睿宗时期仍十分盛行,因而得以被绘入安国寺大佛殿。
05
黄长风
中央美术学院 人文学院
艺术学理论 博士研究生
江湖气象 :《闸口盘车图》的年代、作者与画意
《闸口盘车图》作为中国古代传世名作,其年代、作者和画意却尚不不清楚,本文主要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首先将画中幞头和建筑细节还原到服饰史与建筑史的历史脉络中,并从制度史梳理水磨务的兴废,寻找这三条线索的交集,发现这幅画的年代并非以往认为的北宋早期或晚期,而是北宋中期的仁宗至神宗期间(1010-1085)。然后结合宋代臣字款格式,推测画中落款应为“臣张金(?)囗选进”,此时确有一人名叫张金翁。最后从裁割前的完整画面出发,试图还原该画的观看逻辑,该画描绘的应该是在京文官于中秋节游玩西水磨务的情景,不仅展现了北宋中期水磨务与酒务合作运行的日常生活,还体现了官僚阶层躲避喧哗,在自然世界中寻觅安静的内在世界。
06
侯钰琨
上海大学 上海美术学院
艺术学理论 博士研究生
明清苏州版画对江户浮世绘的影响内蕴
——士人之雅的共鸣与涵化
明清苏州版画中的“敬颂”是统治阶层宣扬政绩和教化庶民的要求与江南士人之雅结合后产生的审美类型。明清苏州版画中“敬颂”类型的画作大多将创作视角投向市井,运用鸟瞰式构图表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及周边的繁华景象。明清苏州画师还会运用细腻的笔触准确地表现出宏大场面中各种不同人物的身份与职业,并借助对画面中文字信息的精确表现,生动、有力地展现统治阶层的政治成果。这样的艺术表现方式也出现在了江户末期的浮世绘作品中。特别是聚焦江户(现东京)的日本桥、江户桥去刻画重要历史事件的浮世绘艺术作品,体现了与明清苏州版画中“敬颂”审美类型异曲同工的审美特征。
地址:一楼展厅(宝山美院)
腾讯会议号:672-878-503
第六届青年学术论坛分论坛一
专题二:融心绘世·文化探微
学术主持人:陈都
评议人:耿明松
分享嘉宾:董帅、杨洋、蒋雯欣、汪子欣、罗琦涵、俞蕾湘
学术主持人信息
陈都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日报》《美术》《美术观察》《美术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合著有《新中国年画宣传画》《画语求索——全山石口述史》。获中国评协第七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终评入围(长评文章);北京评协2018、2019、2022年度推优作品;中国美协第1、2届全国青年理论成果评选入会资格作品,并4次入选中国美协高峰论坛。独立主持北京文联基础理论课题研究项目“苏联美术与‘苏联经验’——1930至1950年代中苏美术交流研究”。
评议人信息
耿明松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学、美术学。主持及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5项,出版著作10部,其中专著《明代绘画史学研究》荣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历代山水画》(英文)《中国古代儿童题材画》(英文)《中国古代畜兽画》(英文)被翻译成法文、西班牙文等多国语言出版,《设计艺术学概论》荣获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一流教材,《中外设计史》连续入选“十三五”“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荣获“首批上海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在核心期刊及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嘉宾信息
01
董帅
中央美术学院 人文学院
艺术学理论 博士研究生
“双重性别”:南宋陈清波扇画的细节隐喻与空间叙事
生活于南宋临安城清波门附近的民间画师陈清波,目前有《湖山春晓图》和《瑶台步月图》两件扇画留存于世。本文依次通过对于这两件扇画的视觉空间解读,发现《湖山春晓图》描绘的并不是画史文献中记述的“西湖全景”,而是黄庭坚诗词中的“横塘”之景。而《瑶台步月图》中的三位妇人也并非是在闲情赏月,而是在乞巧求子。两件扇画中的细节隐喻,在主体性别空间叙事之外又穿插了另外一种性别空间的叙事线索。可见,陈清波十分擅长在扇画中精心构建出一种“双重性别”和“一明一暗”的互文心理叙事。本文还希望以陈清波为典型样例,从“天时”、“地利”与“人和”三个维度,浅窥南宋民间画师的扇画经营策略,尝试还原南宋临安城民间扇画生产与经营的基本情境逻辑。
02
杨洋
上海大学 上海美术学院
美术学 博士研究生
“纹”以载道——20世纪三四十年代常书鸿的装饰艺术思想与油画民族化探索
装饰艺术与油画语言的碰撞融合是20世纪西学东渐思潮在中国美术领域的独特映射,也是探寻民族美术变革与油画民族风格的切入点。本文主要围绕常书鸿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油画创作,探寻其装饰艺术思想的渊源、油画创作中的装饰景观及形式语言,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其油画装饰语言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复杂关系。希望为多维立体地理解“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在特定时期的油画民族化探索与艺术实践,以及其创作与世界美术汇流的特殊意义。
03
蒋雯欣
四川美术学院 设计学院
设计学 硕士研究生
尚古与污名:新古典主义时期修米兹长裙的变迁史
服饰嬗变透露了社会秩序调整,修米兹长裙作为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流行服饰,其款式变迁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女性社会境遇与精神诉求。本文对修米兹长裙的演变历程进行梳理与研究,发现该裙曾从罗马长袍样式转向“薄透长”的病态时尚,又转回尚古的得体时装。其形制变迁反映出社会变革中女性一方面秉持了希腊罗马民主精神、社会正义信念,另一方面宣泄着大革命带来的恐慌创伤,也进一步揭示了新资产阶级女性如何以古典品味重构社会阶级地位。新古典主义女装变革为法国女性提供了一种政治灵活性,既可以作为展示立场的银幕,也可以作为掩盖立场的烟幕。
04
汪子欣
上海大学 上海美术学院
艺术学 博士研究生
通往异托邦的记忆装置——论罗伯特·史密森的《尤卡坦镜面位移》与《在尤卡坦的映照旅行》
大地艺术家罗伯特·史密森于1969年在尤卡坦半岛创作了“非现场”作品《尤卡坦的镜面位移》,并为作品写作游记《在尤卡坦的映照旅行》。罗伯特·史密森称在尤卡坦只能发现“记忆的踪迹”。本文通过分析1841年约翰·斯蒂芬斯所写游记《尤卡坦之行》遗留的空间记忆,各类神话传说传递的集体记忆,以及20世纪60年代科幻小说所带来的文化氛围,力图探讨上述因素与罗伯特·史密森创作及游记的镜像映照关系。罗伯特·史密森充分利用了来自历史、神话和科幻小说的资源,搭建了追寻记忆踪迹的记忆装置,这使其能够暂时逃避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风波和战争阴影,通往尤卡坦的异托邦,在更少钳制的环境下进行艺术创作。
05
罗琦涵
四川美术学院 艺术人文学院
美术学 硕士研究生
国破山河在:战时吴作人旅行速写画展的政治赞助、战争动员与国族建构
美术展览不止于艺术家个人意志的凝结,更是政治、文化、艺术等诸多话语猬集的场域。抗战时期,吴作人的旅行速写画展是其西行写生结束后举办的首次个人展览。得益于吴作人的人际交往,展览由西康省官员金摶九主办,他们之间的交往牵扯出复杂的人际网络,然本质在于文化资本与权力资本的互动与交织。画展既为吴作人赢取显赫的艺术声誉,又成为宣传军事运动、动员民众抗战的公共平台,包含着政治与军事的考量。通过新闻报道、艺术评论的介绍与营造,画展中呈现的边疆形象又与开发边疆的呼声不谋而合,成为消弭民族隔阂,深化各民族一体化观念的媒介。在抗战危机与民族存亡的现实之下,展览背后的多方话语被整合进“救亡图存”的国族意识形态之中。无论是鼓舞知识青年投笔从戎,还是助力开发边疆,旅行速写画展致力于书写家国情怀,建构国族认同,从而蒙上一层抗战援建的色彩。而画展作为西行写生在时间与逻辑上的绵延,将抗战时期中国艺术家的本土西行由艺术探索上升至国家建设,赋予了新的历史价值与深刻意义。
06
俞蕾湘
广州美术学院 研究生院
美术学 博士研究生
再造“南岳”:罗浮山水中的政治隐情
“南岳”之名多有纷争,在其附近的九疑山也尝被唐代文学家元结推上“南岳”之位。出乎意料的是,向来以佐命南岳的罗浮山也曾抢夺“南岳”头衔。本文试图探究罗浮山的地位变化,以及比较衡山、罗浮山的诗文与图画间的关系。屈大均如何与石涛、梅清等画家互动,为罗浮山抹上遗民的色彩,并将“天下”的南天柱移至罗浮山。艺术史上不乏关于两片山脉间互动的例子 ,但若以衡山与罗浮的竞争为开始,颇具意义的“南岳”探求之旅正好开始。
地址:二楼回廊 教工之家(宝山美院)
腾讯会议号:156-441-534
第六届青年学术论坛分论坛二
诚邀您的莅临!
策划 | 上海美术学院研究生会
文案 | 学术部
设计 | 创媒部
排版 | 秘书部
审核 | 上海美术学院青年学术论坛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