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村〗寻找古洱海的痕迹 / 作者:罗武昌

文化   2024-09-23 08:00   北京  

刊头题字:著名书法家姚景林   第2488期




寻找古洱海的痕迹

罗武昌

地处祖国西南边疆高原地区的大理盆地中的“洱海”,是第三纪构造运动断陷而成的“大湖”,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的西北部,因其状似人耳,故名洱海。

在云南九大淡水湖泊中,洱海是面积仅次于滇池而蓄水量、水深为滇池2倍的第二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七大淡水湖,相当于5个西湖大小。

洱海的古名称,自西汉至六朝一直沿称“叶榆泽”。“叶榆”是秦、汉时中原地方行政单位县的地名词,“泽”是古汉语中湖泊之称,因古籍中“川”、“泽”、“海”混用,所以也叫“叶榆水”、“叶榆河”、“西洱河”、“洱河”、“昆弥川”、“昆明池”等。直到明初《明史.地理志》大理府太和县条说“东有西洱河,一名洱海。”才出现了“洱海”这个词,并一直延续至今。明代中叶,大理著名学者李元阳说洱海“形如月生五日”,把洱海形状比作一弯新月,静静的依卧在苍山和大理坝子之间,让人产生一种“船在碧波漂,人在画中游”的诗意来。

“洱海一湖月,苍山十九峰”,苍山洱海构成了大理风花雪月的意境。早在20亿年前,苍山古老的前寒武纪结晶底层,就存在于洱海的东部。那时地球表面还是一块古老的泛大陆,经历了古特提斯洋盆、新特提斯洋盆的漫长地质演化的阶段后,大约到了5000多万年的早第三纪时期,印度板块从冈瓦纳古陆分离出来,向北漂移与欧亚大陆发生激烈碰撞,引发了大面积的造山运动,高耸的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就此形成,点苍山也随着地壳的快速抬升而崛起。“造山运动”把海底变成了高山,把高山变成了海洋。


(海东波许村魁星阁)

洱海地处澜沧江、金沙江、元江三大江分水岭地带,属于典型内陆断陷盆地,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呈现一个不规则的狭长带。洱海形成约在更新世早期,初为浅水湖泊,中晚更新世时,盆地深陷,湖面扩大,与北部古邓川湖和南部古风仪湖成串状连通。全新世以后,又经历地壳下陷与沉积充填,而后,由于入湖三角洲发育,风仪湖消失,邓川湖分离,遂形成今天这样的湖形。洱海形如一弯新月,湖水清澈见底,自古就被称作“群山间的无瑕美玉”,是大自然最伟大的杰作。有诗云:“洱波三万顷,轻舟泛长风。琉璃泻万古,灏气开鸿蒙。风恬水无波,一镜涵虚空……”

“高原明珠”洱海发源于洱源县茈碧湖,源头出自黑谷山,唯一出水口在下关西洱河流出与漾濞江汇合,经澜沧江、湄公河流入太平洋。洱海南北长东西宽,总面积约250平方公里。其中,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7公里,最大湖深22米,平均湖深约10米,蓄水量约29.5亿立方米,平均水位1974米,湖岸线129.14千米,属于澜沧江—湄公河水系。水源共有117条河流汇入洱海,其中赋有“北大门”的上关镇辖区内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呈“川”字型入海,是洱海水源补充的重要来源,占洱海水源年补充量的70%。苍山十八溪则主要用来灌溉田野、滋养山川、美化环境、留住乡愁,也是海西居民乐此不疲的谈资。

不论是生活在天山戈壁、沙漠荒滩,还是原始森林或者烟雨江南,大海总是人心中的牵挂和向往,大理人也不例外。自西汉武帝设置叶榆县以来,直到明洪武帝时大规模的军、民、商屯田之前,大理盆地几乎是一个白族聚居的盆地,其他民族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但随着汉族居民的增加和中央政权对云南靠内地区的统治的加强,包括大理盆地在内的很多地方逐步汉化了。伴随着人口增加,星罗棋布的村庄散落在洱海周边,这就是“母亲湖”洱海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

有时候,我不禁在想:我们今天的洱海与古代洱海是不是一样大?古代洱海到底有多大?一直是心中一个解不开的结。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这样一条信息:据传,上古时候,洱海的水位比现在要高。当时,洱海的面积在450平方公里以上,容水量在66亿立方米以上,相当于现在洱海水量的两倍。还有资料记载:历史上洱海水位在海拔1980—1982米之间,而现在却在1972—1974米之间。也就是说,古洱海水位要比现在高出8米!天呐,古洱海面积比现在多出200多平方公里!蓄水量比现在要多出36亿立方米!!那么,古洱海的淹没区会到哪里呢?古代的洱海边还能有那么多的临水村庄吗?带着这些问题,我查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许多老人和学者,实地查看了诸多区域,开始了古洱海的艰难“探寻”。

我是一名长期行走在洱海周边的“绿色卫士”,足迹遍及苍洱大地,可以说对山川地貌是比较熟悉的。在海西,苍山从南到北随处可见贝壳、螺蛳的身影;在海南,团山公园“望海亭”下,也有贝壳、螺蛳的踪迹;在海东,满江红山、海东合山植树造林区域也到处挖出贝壳、螺蛳化石;在海北,初到上关漏邑时,有一位白族老人告诉我,“漏邑”其实是“漏鱼”,说原来的洱海水漫到这里,鱼从这个地方跑掉了,就把“漏鱼”误翻译成了“漏邑”…… 于是,我一遍又一遍在洱海四周行走,去苦苦寻找古洱海的痕迹。

我数次登顶团山公园,只为寻找“洱海四大名阁”之一的“珠海阁”。在大理洱海的东南西北岸边,历史上曾建有四座颇负盛名的楼阁,即海东天境阁、海南珠海阁、海西浩然阁和海北水月阁,它们在洱海四周遥相呼应,构成了环洱海一组完整的美景,史称“洱海四大名阁”。其中,海东罗荃半岛上的天境阁移位重建,其他三阁,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在洱海公园息龙山(民间又称“团山”)上,据史料记载,南诏时期建盖的珠海阁颇具规模,有殿宇亭阁,曲径回廊等建筑。南诏时期,团山还是一座四面环水的岛屿,驻足山顶北望,苍山十九峰自北向南至最后一峰斜阳峰嘎然而止于西洱河,而苍山东南海滨的息龙山则峰峦突出,“如龙献珠”,故在此建阁,取名珠海阁。珠海阁的位置,樊绰《云南志》记载“龙尾城东北息龙山,南诏养鹿处”。登阁观景,苍洱风光、百二山河尽收眼底。远观苍山,列玉屏、拖云苇,飞青舞白;俯瞰洱海,形如练匹,碧波万顷自北而来为阁吞之,气象万千,是叶榆十六景中“海阁观澜”一景。明代阁遭兵火,逐渐倾废,到清初仅剩正殿三楹。乾隆年间士民重新修缮并建廊庑,后终因年久失修而圮废,仅存几个红砂石石墩、一口老井、一片30平方米左右的砖铺院心和一些残砖碎瓦,至今仍未恢复重建。

清贡生杨晖吉有《舟次珠海阁》一诗:“迎秋南去泛仙槎,满载壶浆酒似霞;海放珠光云弄影,楼嘘蜃气浪飞花;钩垂洱水潭无底,屏列苍山画半斜;何处月明今夜醉,柳蒲烟里尽渔家。”


(团山公园昔日珠海阁遗址)

珠海阁已完全圮废,遗址(海拔2049米)在洱海公园内的息龙山顶上。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前来祈福的村民还在珠海阁遗址举行观音会。站在珠海阁遗址瞭望四周,心中充满了无限感慨,既然“团山还是一座四面环水的岛屿”,那么,现在的全民健身中心、灯笼村和明珠广场一带,古时候不就是一片水域吗?

我又赶往海西浩然阁,寻找这个曾经屹立在海中的的古阁踪迹。在才村码头附近的陆地上,寻到了浩然阁的残骸。浩然阁,建在洱海西岸(才村)龙凤村洱水神祠(龙王庙)前,始建于唐代。浩然阁后来倒塌,清代时在原址上再建的“右临水亭”后也毁灭。清光绪年间,江西临川人李瑞清集资复建,更名“丰乐亭”。 后来洱海水位下降,丰乐亭四周已成陆地,因年久失修,于1984年全部损毁。据载,浩然阁原址高出现在的乡村路面约1米,现仅存南边与陆地相连的几块残破的青石板,可见6米×6米正方型的基础墙石,原址(海拔1976米)上杂草丛生。显然,这些贝壳、螺蛳化石、记载或传说,都不能作为古洱海水位的直接证据。那么,古洱海的水到底淹没到哪里呢?

洱海不仅是一个美丽的高原湖泊,还孕育了大理的文明。据载,大理5000年文明史,与中原文明同源,乃是通过洱海中的小岛“银梭岛”考古才得以确认的,这些直接证据,把大理文明向前推进了2000年。

洱海有“三岛四洲九曲”美景。三岛即金梭岛(海东)、玉几岛(双廊)、赤文岛(挖色);四洲即青莎鼻洲(上关沙村)、大鹳淜洲(喜洲海舌)、鸳鸯洲(湾桥古生)、马濂洲(银桥马九邑);九曲即莲花曲(双廊康廊)、大鹳曲(海东向阳)、潘矶曲(上关江尾)、凤翼曲(海东下和)、罗莳曲“双廊长育”、牛角曲(挖色康廊)、波曲(海东塔村)、高莒曲(海东南村)、鹤翥曲(挖色大城)。其实,“情人湖”就在海南团山公园下的一个湖湾上。

古洱海的确切“水线”到底在哪里?可能谁也说不清楚,但大理人心心念念的“情人湖”,却是团山下一个永远抹不去的记忆。“情人湖”曾是洱海自然延伸的港湾,上世纪70年代筑堤与洱海相隔。因湖边垂柳成荫,有桥、有水、有花,可以在里面划船,也可以在里面吃饭,曾是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水域面积约30亩。后被填埋了建高档别墅区,是一个典型的富人区,也就是现在息龙宾馆(逸龙滨海酒店)旁边的“洱海天域”位置。可以肯定,情人湖是自然延伸的港湾,原来的洱海水位,肯定要比现在高得多。


(昔日的情人湖变成了别墅区)

后来,看到《龙的传人》一书中作者这样说道:他为找到上古时候洱海水位的标记,查遍了洱海周边的村名、河沟名、寺院名,最后查到了洱海东岸“波许场”这一村名。他认为“波许场”就是上古时候洱海水位的标记,是洱海东岸最古老的渡口之一。

北宋时,范仲淹曾问王安石:“波”何意?王安石答曰:水之皮也。“水皮”一词在白语中至今使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水平”。《大理市地名志》(1987年)载:波许,白语“驳许走”,“驳”是“拨动”,“许”是“水,“走”是“箐”,全意是“拨水箐”。后以谐音将“驳”改为“波”,简称“波许”。“波许”的意思是“水皮”,或“波浪的边”,这里特指海边。波许村,原名波水场,是海东镇向阳村委会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如此说来,海东波许村,肯定与洱海“水线”有关了。

关于古洱海的边界,已无需再寻找了,古洱海边界就应该在这里。为此,我再入波许村,走访村中老人,实地查看古村遗迹。村子整体坐东向西,地形为三山夹一谷,东面是山形俊美的平顶山和风门口山,南面是树木葱郁的五指山主峰,北面是形态奇异的葫芦坡。波许村地下水资源丰富,村中溪水长流。从古至今沿用的公共水井尚有三口,一口在村西魁星阁以北,一口在村中心,一口在村东,从三口井的分布可以推测波许村村民早年的聚居形态。再从石头井圈道道深痕可以推断,这几口井历经数百年风雨,是波许村古老历史的见证。

波许村最有名的古建筑是村西入村巷道口的魁星阁,它是海东地区唯一保留至今的古魁星阁,历时140年。相传,清光绪五年(1879),宾川县组织各地对土地进行清理丈量,波许人赵锡熊不仅精于测算,而且为人公正,把当地的土地测量一事办得很出色,为此深受知县赏识。事毕,知县赏他一笔款在波许场建魁星阁。赵锡熊精通木工手艺,他自己主持、设计,于光绪十年(1884)建好了魁星阁。阁高8米,宽6米,为上下两层。底层有东西南北通道,上层东南北三面开窗,魁神坐西朝东,脚踩鳌鱼。上下两层出角均雕刻龙凤,共雕刻28个龙头和8只飞风。上层有龙头12个,飞凤4只。下层有龙头16个,象头4个,凤4只。四方翘角上系有铜铃。微风吹拂,铜铃摆动,“叮咚”的铃声悦耳动听。

随着时间的推移,波许村村庄发展十分迅速,除魁星阁和三口古井外,大多数古建筑在拆旧建新中消失了踪迹。就是昔日显赫的赵家大院、张家大院,也只留下门头或少量的残砖碎瓦,唯有村子南方主后山那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树林枝繁叶茂,默默护佑着村民的安全。

村中81岁高龄的施新富老人告诉我,他是土生土长的海东金梭岛人,从小在海中划船讨生,20岁来波许村结婚安家,对洱海是再熟悉不过了。他说,这个村是一个古村是毋庸置疑的,听祖辈人讲,原来这个洼子里有几块肥实的平地,非常适合种植蔬菜水果,塔村有几个人来这里开垦,搭窝棚守护,慢慢发展为几户人、小村庄、大村庄。人们习惯把塔村叫下村,波许村叫上村。古井的历史应该比这个古建筑魁星阁悠久,有了人就需要烧火做饭,也就有了古井。古井的记载,我们谁也没有见过。“具体古洱海有多大,我也说不清楚,但一定比现在要大得多。传说有一条黑龙与一条白龙的下关天生桥打架,打得天昏地暗,由于用力过猛,就把‘苍龙’尾巴斜阳峰与南山交界处砸出一个‘豁口’,洱海水就顺着豁口流走了,造成洱海水位大幅下降,就像一碗水只剩下小半碗一样。”

老人摸了摸有些沧桑的光头,话风一转又回到了波许村。他说:“老物件都需要修复的,自己在村里干了多年生产队长,七十年代出于安全考虑,对古井进行了加固,浇灌了混泥土地皮,还浇筑了‘井脖’,是怕孩子不小心落水才想到的。现在看到井脖上一指多深的道道划痕,就是小孩子力气不足,打水时拽着索子拼命往外拉磨出来的。八十年代对魁星阁进行了修复,因年代久远,二楼木地板多数腐朽了,房顶也漏雨,修复后就是现在这个样子。”

在“魁星永照”的牌坊前,老人若有所思,把手中的拐杖横在路上,说原来这条通往挖色的进村路是一条一米多宽的土路,这条跑车的水泥路是后面才修建起来的。至于古时候洱海水是不是漫到村口,这个村才叫波许村他无从回答。但可以肯定,自己生长在金梭岛,自幼划船谋生,原来的水位要比在高得多。老人用手指了指是海东镇政府前面的那段环海路说,他记忆中水线应该离公路不远了。怪不得记载中的古洱海“面积在450平方公里以上,容水量在66亿立方米以上”,也难怪波许村这三口老井的水量会如此丰富,这里应该是古洱海的“水线”了。


(海东波许村磨得伤痕累累的古井)

波许村93岁高龄的“洱海卫士”杨来保常说:“我小时候,洱海的水可以捧起来喝,家家吃水都是从洱海里挑。洱海是我们的老母亲,是命根子,生在洱海边是我的荣幸,保护洱海是我的使命。”是呀,都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保护洱海就是保护我们的“命根子”,就是保护我们长足发展的根基。

现在,波许村三口古井水质依然丰盈清澈,供周围村民洗衣做饭。如果洱海的水位没有下降,波许村的地理位置确实是百里挑一的。如果再过几十年或者几百年,洱海的水位会不会又回来呢?又或者说会不会继续下降呢?我想,一切都是变数,一切又皆有可能。

我不是地质学者,不是考古学家,也不是历史学家,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佐证古洱海的边界。也许,再怎么努力,我也无法准确找到古洱海的边界了。但我一点也不后悔,在寻找中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脑海里浮现出浩浩荡荡、烟波浩渺古洱海的样子,其实也挺美的。

爱国必先爱家,保护好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有了足够让人回味的资本,才能记得住乡愁。“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这既是希望、嘱托,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以及记得住乡愁的必然选择。寻找古洱海的痕迹,只为记住原来洱海的样子,以便好从历史的踪迹里,找到保护洱海更有效的方法,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世代相传。

作家小档案


罗武昌,云南省昌宁县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林业高级工程师,大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丝路都市文化汇》公众号“签约诗人作家”、《逝水微澜》公众号“驻场作家”。喜欢旅游、摄影、美食和写作。诗歌、散文、通讯、评论、微小说等曾在《中国绿色时报》《内参选编》《云南日报》《大理日报》《云南林业》《云南支部生活》《云南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等传统媒体和“共产党员网”“云岭先锋网”“云南网”等主流网站,《咱们村》《作家地带》《中国旅游文学》公众号发表作品500余篇,多次参与各级征文比赛并获奖,多次荣获大理州、市“优秀网宣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咱们村产品发布

咱们村投稿须知

2014年2月11日创刊

咱们村 地球村 - 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

无论您来自北国的小镇,还是南国的边陲;也无论您是生在东海渔乡,还是西漠村庄;无论是身在天涯海角,还是远在异国他乡,《咱们村》永远是您温馨的港湾;拿起您的笔,述说一下乡情、乡音,描绘一下家乡的美丽,讲述一下温情的故事,回忆一下曾经的难忘……

责编 杰茜

《咱们村》编辑部投稿邮箱
https://2434470285@qq.com
了解更多咱们村的故事-我爱我村


咱们村文化传媒

村长微信:guofeng-777

▨ 主编:果丰(北京) 
▨ 副主编:杰茜(澳大利亚)  
▨ 责编:亚静  佟继梅  宋磊  凤海  侯秀坤
▨ 责编:梅妮  孙青艾  剑雨  麦穗  闫德刚
▨ 顾问:叶庆生


阅读原文《视觉吉林》航拍带你全方位鸟瞰城市风光

咱们村
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