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村〗记忆的小山村——记在水电一局头道沟的童年生活 / 作者:张永欣

文化   文化   2024-10-09 10:02   北京  

刊头题字:著名书法家姚景林   第2490期




记忆的小山村

——记在水电一局头道沟的童年生活

□ 张永欣

青春已悄悄地逝去,生命渐渐地衰老。每每读着《咱们村》的文章和小故事,特别是看到关于水电一局白山镇的文章,我总是沉浸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回忆里。七零后的我感触很深:每当和朋友聊天时,聊到小时候的事,我总是把在头道沟童年生活的点滴美美地讲给他们。让他们也感受到我童年生活的美好。不知不觉,我已年过半百。青山绿水的故乡和儿时的记忆总是萦绕在我的脑海。


▲头道沟学校旧址 拍摄于2014年

我的父亲1962年大学毕业,分配在云峰子弟学校,成为水电六局的一名俄语教师。随着云峰电站的竣工,1972年,他又调到白山水电一局头道沟子弟一校任教。1973年的劳动节,仅六个月大的我随父母工作调动来到了这个名叫“头道沟”的小山村,在这里度过了我的整个童年。

我的家就在学校旁边,出了胡同就是学校的大操场,操场的尽头是一个拖拉机库。学校整体上类似一个四合院的布局,有一排教室在坡上。还有一个小操场,平时学校开会都是在这里,只有开运动会等大型活动才会在大操场上进行。大操场是我童年娱乐的好去处。跳皮筋、打沙包、跳方格、抓人玩,坐在地上抓石子、抓嘎拉哈等等,几乎都是在这里。从上小学起,每年春天学校都要号召学生到大操场锄草,每班负责一个区域。每次想起来,都觉得那时候劳动也是快乐的事情!

吉林的冬天特别冷,老师怕学生挨冻,都会组织学生用旧报纸裁成宽条,抹上浆糊贴在窗户缝上,我们叫“溜窗缝”,起到保暖教室的作用。


▲头道沟实景 / 拍摄于2014年
学校旁边有一个变电所,顺着变电所这条道我们就可以上山了。清明节前后,山上冰雪还没有完全融化的时候,我就会约上小伙伴们挎上小篮子,拿上家里做饭的铲子,到山上,还得是阳面山坡,挖小根菜。那时候,只有小根菜最先发芽。每每这时候,就盼着妈妈将小根菜清洗干净,打上几个鸡蛋,炒上一盘,然后眼巴巴地瞅着。就等着开饭,能品尝到春天里的第一道美食——小根菜炒鸡蛋。现在想起这道菜,我还口水直流。

随着天气变暖,我和小伙伴会上山采各种野菜,婆婆丁、木耳菜、荠荠菜、蕨菜、紫叶菠、山生菜、龙须菜、猴腿、柳蒿芽、大叶芹、毛广东、刺嫰芽、猫爪菜。我最喜欢的是广东菜(也叫黄瓜鲜)。那时候没有大棚蔬菜。大地种的黄瓜刚刚发芽,也没有新鲜的蔬菜,每次采到广东菜,我都会拿到鼻子底下嗅一嗅,闻着淡淡的黄瓜清香味,我仿佛像吃到了黄瓜一样,心里美美的。



采酸浆、狗尾巴哨,还有一种叫酸叽溜,叶子是三角形,吃到嘴里特酸。夏天到山上采上几个苦菇娘,放在嘴里嚼响,苦涩无比。如果运气好,看到绿绿的野葡萄,等不及它变黑,明知道还没成熟,也会摘下来,酸涩的嚼不动,我们也甘之如饴。还有一种我们叫托盘的红红的野果,酸甜。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些就是我们最好的零食。
我家门前有一条大河,是我们暑假避暑的好去处。我们这群不怕水的小孩子会趁着父母上班的机会,偷偷溜到河里玩水。我们最先学的就是扎猛子,狗刨。只需一个夏天,就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游泳。

秋天,我们会上山采榛蘑、蛋黄蘑、松树伞蘑、猴头菇,还采些带绿皮的野榛子,忍着酸涩把绿皮咬开,带着满满的幸福感吃着里面小小的榛仁。那时候每天疯玩,不知道什么叫累。等到落叶的时候,和爸爸上山捡野核桃,我们会捡很多很多,去皮,到大河里洗干净,然后放进大筐里,整个冬天的零食就指着它了。



一到冬天,下过雪后,趁着休息天放假,我们会跟着爸爸上山打木材。那时候的冬天真冷啊,围着围巾,眉毛都挂霜。我踩着厚厚的积雪上山就是好奇,觉得好玩。我坐着爸爸拉的爬犁,顺坡而下,第二天就是在小伙伴前炫耀的一件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上了小学。我记得每到劳动节,学校都会组织春游。妈妈都会给我们三个孩子准备蛋炒饭。那时候,细粮供应,大米饭不是顿顿都有。前一天,妈妈会把大米饭做好。第二天,妈妈早早起床做蛋炒饭。焦黄的炒鸡蛋配上白白的大米饭,再放上葱花,闻起来香香的。再带上两瓶大香蕉汽水,我恨不得马上就到营地开饭。直到现在,蛋炒饭还是我的最爱。


▲原头道沟学校校貌
儿童节,学校会组织运动会、文艺汇演,我们的音乐尹老师就会选出好多学生排练节目,然后坐着绿皮小火车去白山镇演出。那时候有好多学校,向阳小学、东升路小学、平顶山小学、批州学校等,都在一起演出。我记不清是哪个学校表演的舞蹈《阿里山的姑娘》。她们穿着统一的服装,腰上系个横条围裙,少数民族的打扮,把我羡慕坏了。在没有电视机的年代,这样的文化娱乐生活是最好的。直到现在回想起来,我还是觉得那时的她们很美。

绿皮火车就停在大坝脚下。我那时候小,对大坝的概念很模糊。下了火车,坐上一个好像缆车的铁皮箱子,把我们拉到上面。落地后,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往俱乐部赶去。每次坐缆车,我都心惊胆颤。

记得1984年元旦,老师又带领我们排练了节目,到白山镇大坝慰问演出。那时候的工人穿着竖条的棉工作服,戴着藤条编制的安全帽,露出真诚的笑容给我们鼓掌。那时职工的工作环境非常艰苦。
转眼到了1985年,随着大坝机组的发电,父亲工作再次调动,我们搬离了那个小山村。当时,头道沟已经有不少人因工作调动搬家了。我记得,早上5点多离开的时候,天还没放亮,刮着寒冷的北风。我往工区方向回望,最后看一眼我生活了十多年的小山村。那一眼至今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头道沟实景 拍摄于2014年
2014年4月,我和姐姐来到了永吉县口前镇,到老邻居家串门。我们和我的发小小梅,还有她的二姐,再一次回到了阔别近三十年的头道沟。我最先看到的是从老金厂往头道沟方向的大石砬子。当年在我眼中,那可是高不可攀的悬崖峭壁,可现在只是一个小小的山坡。当年生活的房子、商店,还有瓦厂,往工区去的大桥,所有的都不在了,只有学校在坡上的最后一排教室还在。房后山顶上的那几棵橡子树还依然健在。
我们在这转了一转,来到白山镇。姐姐在这上的高中,看看学校、医院、俱乐部、老商店、大坝等地方的旧址。这个充满回忆的小镇,当年所有的繁华与车水马龙都已不复存在。随着水电工程结束,工人家属大迁移,现在的小镇一片萧条。我的心情也随之低落。车慢慢驶出小镇,我又一次回望,想将我生活的小村、小镇留在记忆里。

作家小档案


张永欣,出生于吉林省集安市。童年生活在白山镇水电一局头道沟。


咱们村产品发布

咱们村投稿须知

2014年2月11日创刊

咱们村 地球村 - 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

无论您来自北国的小镇,还是南国的边陲;也无论您是生在东海渔乡,还是西漠村庄;无论是身在天涯海角,还是远在异国他乡,《咱们村》永远是您温馨的港湾;拿起您的笔,述说一下乡情、乡音,描绘一下家乡的美丽,讲述一下温情的故事,回忆一下曾经的难忘……

责编 麦穗儿

《咱们村》编辑部投稿邮箱
https://2434470285@qq.com
了解更多咱们村的故事-我爱我村


咱们村文化传媒

村长微信:guofeng-777

▨ 主编:果丰(北京) 
▨ 副主编:杰茜(澳大利亚)  
▨ 责编:亚静  佟继梅  宋磊  凤海  侯秀坤
▨ 责编:梅妮  孙青艾  剑雨  麦穗  闫德刚
▨ 顾问:叶庆生  张仲彦


阅读原文《视觉吉林》航拍带你全方位鸟瞰城市风光

咱们村
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