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村〗疙瘩汤 / 作者:黄喜峰

文化   文化   2024-10-09 10:02   北京  

刊头题字:著名书法家姚景林   第2490期





疙瘩汤
□ 黄喜峰
疙瘩汤和黄桃罐头,在老家,这两种吃食给小孩“包治百病”的地位,是一种传奇般的存在。
小时候,身体较弱,每次有个头疼脑热的,母亲便会张罗给做上一碗疙瘩汤的,听到她在灶房里忙碌的声音,病就已经好了大半。母亲做的疙瘩均匀细致,如一颗颗小球般顺滑,入口后不用细嚼慢咽,便钻过嗓子眼,直抵肠胃,等我把那碗面疙瘩汤喝完,母亲就会对我说:快躺下,然后给盖上厚被子,焐一下,出点汗,如果再能睡上一觉,那所有的不舒服就烟消云散了,有时也奇怪,是不是胃肠的深处有着对那碗疙瘩汤的不尽地渴望呢?
其实,那时的疙瘩汤无非是母亲用猪油将葱花爆出香味,加入调料和水加热,然后把已调好的白面疙瘩下到锅里,煮上两分钟,再加少许食盐,偶尔淋上鸡蛋花,一碗疙瘩汤就做好了。但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饭食,趁着热气腾腾的,喝进口中,就感觉全身的毛孔都能舒展开来,要多熨帖有多熨帖,要多舒适有多舒适。
记得在二龙山读中学时,那种住校的生活是极为枯燥的,食堂的伙食经常让人处于半饥饿的状态。当时我的周老师便时常叫上我和国胜到他家里,以帮助干点儿家务活的名义,我们便能留下来吃饭,吃到最多的饭食就是疙瘩汤,现在想起来依然那么的清晰和美味。中学毕业后,周老师调进政府工作,但他的倔强性格决定了在那里是很难发挥他的长处的,也导致后来他的人生轨迹出现了转弯,总是不如意。有一次电话里,他说还记得为我高考邮寄的《半月谈》,他说,也不知道对我有没帮助。前几年还说要来西安,要好好聊聊,那时他做字画收藏,我只能委婉地说,那些东西假的太多。一晃儿周老师也己离开我们有五年了,那段看似无忧无虑的日子,连同那碗疙瘩汤,都深深地镌刻在了我的心里,再也磨灭不掉。
我至今仍怀念那种汤的味道,那是一种淳朴无华的清香,如同路边一朵悄然绽放的野花,不起眼,不华贵,却给人一种淡淡的长久感动。
到陕西生活后,这里的面食中的麻食和疙瘩汤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它的配菜讲究了一些,加入如西红柿、芹菜、生菜、香菜以及香菇、木耳、鸡蛋虾仁等诸多食材,显得很丰富,偶尔喝上一碗,尤其回锅的,他们叫做懒麻食的,更有一种回味的。
疙瘩汤,当年的农家饭,现在也登了大雅之堂了。饭店里,也作为一道特色饭了,比家里面做的讲究多了,只是喝在嘴里,总感觉寡淡无味,和记忆中的疙瘩汤相去甚远。我思忖良久,不由了然,也许汤本身是一样的,只是母亲做的汤里承载着太多的童年记忆,更有来自于老师的那一份深沉的关爱。
日子一天天地过,人也迎着难处一点点儿活。我知道疙瘩汤对于我来说,已经融入了太多的意义,每每吃到它,便不由自主地想到母亲,想到我的老师,他们慈祥的微笑、温存的话语都渗透到我成长的每一步,每一个阶段里。只是当我明白了这份暖的时候,他们却渐渐成了我不敢忘却的记忆,又有多少只能活在午夜梦中了呢?

作家小档案


黄喜峰,吉林扶余人,现就职长安大学,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



咱们村视频播报



咱们村投稿须知

2014年2月11日创刊

咱们村 地球村 - 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

无论您来自北国的小镇,还是南国的边陲;也无论您是生在东海渔乡,还是西漠村庄;无论是身在天涯海角,还是远在异国他乡,《咱们村》永远是您温馨的港湾;拿起您的笔,述说一下乡情、乡音,描绘一下家乡的美丽,讲述一下温情的故事,回忆一下曾经的难忘……

责编 剑雨

《咱们村》编辑部投稿邮箱
https://2434470285@qq.com
了解更多咱们村的故事-我爱我村


咱们村文化传媒

村长微信:guofeng-777

▨ 主编:果丰(北京) 
▨ 副主编:杰茜(澳大利亚)  
▨ 责编:亚静  佟继梅  宋磊  凤海  侯秀坤
▨ 责编:梅妮  孙青艾  剑雨  麦穗  闫德刚
▨ 顾问:叶庆生 张仲彦


阅读原文《视觉吉林》航拍带你全方位鸟瞰城市风光

咱们村
记得住乡愁的世界华人文学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