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信贷风险管理▲ 和百万金融人,一起向上生长
中企清大最新课程:
(1月10日-11南京)2025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诉讼业务管理及个贷不良资产清收处置技巧提升专题研修班
(1月17—18日西安)新规下的金融机构信贷业务贷后管理与风险控制实务解析专题研修班
本篇文章文字为7886,大约需要13分钟的阅读
作者 l 木莯
什么是职业背债人呢?如何揭开职业背债人的风险面纱?
毋庸讳言,职业背债人确实存在诸多风险。他们通常是为获取高额利益,而甘愿为他人承担债务,但往往背负的债务总额远高于其获得的报酬。这种行为不仅会导致个人征信受损,还可能面临法律诉讼与强制执行,甚至构成骗取贷款罪等刑事犯罪。此外,职业背债人在背债过程中,个人信息也存在泄露风险,可能会被不法分子用于诈骗、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而且,背债行为本身也对金融秩序造成破坏,导致金融机构出现呆账坏账,威胁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商业银行应当从风险防控视角完善职业背债人的风险画像,揭开职业背债人的神秘面纱。
一、以案说法:贷款诈骗罪常见的“职业背债人”典型司法判例分享
(一)判例一:宁城县人民法院审理的“职业背贷人”贷款诈骗案
1.案情概述
宁城县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职业背贷人”贷款诈骗案。贷款诈骗团伙以房产中介、贷款中介、包装公司名义,找到无固定收入、无房产、无财产的“背贷人”,在多家银行骗取房屋按揭贷款、房屋装修贷款。被告人甲作为“背贷人”,在贷款诈骗团伙的主导下,先参与“零首付购房”,后使用虚假证明文件以房屋装修为由,诈骗银行装修贷款15万元,并从中分成3万元。
2.判决结果
被告人甲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贷款,数额较大,构成贷款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同时追缴其全部违法所得,判令退赔被害银行的经济损失。
信贷思考:职业背债人现象像是恶性肿瘤一样,存在于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过程中,存在较高的骗贷风险和不良风险。贷款诈骗团伙一般以房产中介、贷款中介、包装公司名义和形式存在,职业背债人则呈现出无固定收入、无房产、无财产的风险特征,涉及到的相关信贷产品种类一般为房屋按揭贷款、房屋装修贷款等类型。
(二)判例二:
1.案情概述
怀远县某银行向怀远县公安局经侦大队报案,称其银行贷款业务遭遇诈骗。经核查,犯罪嫌疑人代某等人为诈骗银行贷款,联络无业人员赵某,为其制作虚假身份信息和公积金信息,骗取信用贷款10.2万元,贷款被代某和赵某瓜分占有。
2.判决结果
赵某因贷款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一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罚金两万元;中介人代某也因贷款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一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罚金两万元。
信贷思考:职业背债人具有“无业人员”的风险画像特征,其申请的贷款种类一般是信用贷款等个人信贷产品,采取的贷款诈骗手段往往是制作虚假身份信息和公积金信息等贷款资料伪造的方式。职业背债人往往与各类中介人员共同犯罪,最终触犯贷款诈骗罪。
二、透过现象:信贷视角下职业背债人的基本内涵界定与分析
“职业背债人”是指一类特殊群体,他们本身并无贷款需求,也不符合贷款资质,但却被贷款中介利用,有偿为他人承担债务。这一现象的运作机制如下:
贷款中介首先会寻找这些背债人,并通过虚构或包装其身份、职业和收入状况,使其看似符合贷款条件。接着,中介会将市场上不易出售的房产过户至背债人名下,以此作为抵押物向银行申请各类贷款,如二手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或个人经营抵押贷款。
一旦贷款成功发放,资金会被中介归集和使用,而背债人仅获得有限的佣金费用。然而,由于背债人本身没有实际的还款能力,贷款很快会陷入逾期状态,形成不良贷款。
此时,贷款中介往往会恶意逃废债务,留下银行面对难以变现的抵押房产。这些房产由于市场流通性差,变现难度大,导致银行最终成为劣质房产的“接盘侠”,蒙受资金损失。
综上所述,“职业背债人”现象是贷款中介利用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个体进行非法贷款操作的一种手段,其结果是给银行带来严重的资金损失和风险。因此,银行应加强对贷款申请的审核力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以遏制这一现象的发生。
三、失败基因:“职业背债人”问题贷款拦截失败的主要素因
(一)主要表现
商业银行在办理信贷业务过程中,对于识别和阻拦“职业背债人”特征的能力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在信贷业务中,贷前审查环节未能关注到授信客户身份与工作不符、股东或法人信息短期内发生过变更的异常风险特征,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案例分享1:某银行支行受理了一笔个人二手房贷款申请。借款人年龄37周岁,未婚,想要申请一笔大额个人住房贷款。在贷前审查环节,信贷经理虽然对借款人的基本资料进行了审核,但未能深入关注到一些关键风险特征。
具体来说,借款人提供的收入证明上显示其为某知名企业的项目主管,然而其户口页上显示的学历与这一职位存在较大差距。信贷经理在面签时,要求借款人说出所在企业的名称,借款人回答吞吞吐吐,无法完整说出公司名称,显示出明显的慌张和不安。这些迹象表明,借款人的身份和工作信息可能存在不实之处。
进一步调查发现,该借款人在近期内曾发生过股东或法人信息的变更。这一变更本应是贷前审查的重点关注对象,但遗憾的是,审查人员未能对此进行充分调查和评估。
本案例的风险分析如下:身份与工作不符。这可能意味着借款人为了获得贷款,提供了虚假的职业信息。这种情况下,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可能远低于其声称的水平,从而增加了贷款违约的风险。股东或法人信息短期内变更。这通常表明企业可能正在经历重大变化或存在潜在风险。这种变更可能是企业为了规避债务、转移资产或进行其他不正当行为而进行的。因此,银行在贷前审查时应对此类变更进行深入调查和评估。
在这个例子中,银行贷前审查环节的疏漏导致了未能及时发现和评估借款人的潜在风险。这提醒我们,在信贷业务中,贷前审查环节至关重要,必须全面、深入地调查和评估借款人的身份、工作、股东或法人信息等方面的风险特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贷款的安全性,降低信贷风险。
2.在贷款业务中,抵押品审核环节未关注到抵押物突击过户的异常风险特征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可能影响到贷款的安全性。以下是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案例分享2:某银行在审核一笔贷款申请时,未发现抵押物存在突击过户的情况。该笔贷款的申请日期为2023年5月10日,而抵押物的过户日期却为2023年5月8日,即过户日期晚于贷款申请日期(在实际操作中通常应为先申请贷款,再办理抵押物过户)。
本案例的风险分析如下:影响抵押物的合法性。抵押物在贷款申请前短时间内过户,可能涉及虚假交易、非法转移资产等问题,从而影响抵押物的合法性。增加贷款风险。如果抵押物存在法律问题或被其他债权人主张权利,银行作为贷款方可能会面临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损害银行信誉。若此类问题被曝光,将损害银行的信誉和声誉,影响其与客户的信任关系。
在这个例子中,银行在抵押品审核环节未能关注到抵押物突击过户的异常风险特征,从而增加了贷款的风险。这提醒我们,在贷款业务中,银行应加强对抵押物的审核和管理,确保抵押物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对抵押物过户日期的审查,确保过户日期与贷款申请日期的合理性。对抵押物进行实地调查和评估,确保其真实存在和价值。完善贷款审批流程,加强对贷款申请人和抵押物的全面审查。通过以上措施,银行可以降低贷款风险,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性。
3.“职业背债人”抵押物线上评估机制的不足被不法中介利用,进行虚高评估房产价值,是一个典型的金融欺诈行为。以下是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问题:
案例分享3:某不法中介找到了一位“职业背债人”李先生,承诺如果李先生同意在其名下过户一套房产,并在银行申请贷款,贷款下来后可以获得贷款总额的一定比例作为报酬。中介首先会找一些孤单老人或绝症患者等“草根”群体来充当“背债人”,由中介包装其社保、工作收入等信贷信用指标。然后,中介会虚估房产价值,例如将实际价值只有253万元的房产,评估为550万元,并以此价格向银行申请贷款。由于线上评估机制可能存在对房产真实情况了解不足、过度依赖自动化算法等问题,不法中介有可能利用这些漏洞,提交虚假信息或操纵评估结果,从而虚高房产的评估价值。
在这个例子中,李先生虽然背下了数百万的负债,但最终只拿到了一万元左右的报酬,而其余的贷款金额都被中介、原房主等人瓜分。由于李先生没有正常的偿付能力,这些贷款最终可能成为不良贷款,给银行带来巨大的信贷风险。
为了防范此类风险,银行和相关监管机构应加强对线上评估机制的监管和审核,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也需要提高公众对“职业背债人”这一金融欺诈行为的认知,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对于发现的违法行为,应依法严厉打击,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4.在贷后管理环节,若未能及时发现“职业背债人”贷后资金存在归集、贷款用途与申请承诺不符等问题,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金融风险。以下是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一情况:
案例分享4:某银行向一名看似符合贷款条件的借款人(实为“职业背债人”)发放了一笔贷款。然而,在贷后管理环节,银行未能有效监控该笔贷款的资金流向。放款当天或隔天,贷款资金就被集中划转至一个与借款人无直接业务往来的单一自然人账户,或者归集至部分私人账户或多个存在关联关系的账户群体。
经过进一步调查,银行发现这笔贷款的实际用途与借款人申请时承诺的用途完全不符。实际上,这笔贷款是被某个贷款诈骗团伙所利用,他们通过招募“职业背债人”,伪造虚假资料,从银行骗取贷款。而“职业背债人”在获得贷款后,只是象征性地获得一小部分佣金,大部分贷款资金则被诈骗团伙所瓜分。
在这个例子中,由于银行贷后管理不尽职,未能及时发现并阻止贷款资金的异常流动,导致贷款诈骗团伙成功骗取了大额贷款。这不仅给银行带来了经济损失,还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因此,银行在贷后管理环节必须加强对贷款资金流向的监控,确保贷款资金按照申请时承诺的用途使用。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借款人的背景调查和信用评估,防止“职业背债人”等不法分子利用贷款进行诈骗活动。
(二)失败基因
“职业背债人”问题贷款拦截失败的主要素因,包括如下几点:
1.信贷管理意识存在偏差
部分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中过于追求业绩和市场份额,而忽视了信贷风险的管理。这种偏差导致银行在审核贷款申请时,可能过于宽松,未能充分识别和评估潜在的风险因素,包括“职业背债人”的介入。
2.信贷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尽管商业银行制定了相应的信贷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制度可能没有得到严格执行。例如,对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资信状况、担保能力的调查评估可能不够深入,过分依赖关系和熟人,对贷前调查不够重视或对调查报告内容没有认真核实。
3.缺乏专业的风险识别和评估工具
商业银行在识别和评估信贷风险时,可能缺乏专业的工具和手段。这导致银行难以准确判断贷款申请中是否存在“职业背债人”的欺诈行为,以及贷款发放后可能面临的风险程度。
4.信贷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商业银行的信贷人员专业素质存在差异,部分信贷人员可能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和专业知识。这导致他们在审核贷款申请时,可能无法准确识别“职业背债人”的特征和风险点,从而增加了信贷业务的风险。
5.信息不对称和沟通不畅
在信贷业务中,商业银行与借款人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也可能不畅,导致风险信息无法及时传递和处理。这种信息不对称和沟通不畅可能使得银行难以及时发现和阻止“职业背债人”的欺诈行为。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中识别和阻拦“职业背债人”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包括信贷管理意识偏差、制度执行不到位、缺乏专业风险识别和评估工具、信贷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以及信息不对称和沟通不畅等。为了提高识别和阻拦“职业背债人”的能力,商业银行需要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意识、完善信贷管理制度、提升信贷人员专业素质并加强内部沟通和信息共享。
四、识别技巧:聚焦信贷实务中职业背债人的主要风险画像特征
(一)职业背债人现象风险画像提炼的基本思路
商业银行在加强不法贷款中介治理工作方面,确实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有效防范骗贷和案件风险,特别是针对“职业背债人”现象。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开展此项工作,进而提炼“职业背债人”现象的典型特征。
1.商业银行加强不法贷款中介治理的应对措施
监控贷款资金归集与代还款。商业银行应建立贷款资金监控体系,对贷款资金的发放、使用、归集和代还款等环节进行全程跟踪。通过分析贷款资金的流向和归集模式,识别是否存在不法中介或“职业背债人”操控资金的情况。
关注业务异常特征。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贷款业务中的异常特征,如贷款申请频繁、金额巨大、用途不明等。对这些异常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发现潜在的不法中介和“职业背债人”活动。
萃取“职业背债人”案例。商业银行应收集和分析已发生的“职业背债人”案例,提炼其作案手法、特点和规律。通过案例研究,提高识别和防范“职业背债人”的能力。
重点关注特定业务品种。商业银行应特别关注个人二手住房贷款、线上经营类贷款等业务品种,因为这些业务品种更容易被不法中介和“职业背债人”利用。对这些业务品种实施更加严格的审查和监控措施。
2.归纳总结职业背债人”现象的典型特征
身份包装与虚构信息。“职业背债人”通常通过不法中介进行身份包装,虚构或夸大个人信息,以符合贷款条件。他们可能使用虚假的收入证明、工作证明、房产证明等文件来骗取贷款。
高额利益诱惑。“职业背债人”往往被高额利益所诱惑,愿意承担高额债务以获取一定的报酬。这些报酬可能远超正常工作收入,但背后的风险也极大。
涉及不法团伙与内部勾结。“职业背债人”现象往往与不法团伙和银行内部人员的勾结有关。不法团伙可能提供虚假贷款资料、操控资金流向等,而银行内部人员则可能放松审查标准或提供便利条件。
资金用途不明与风险转移。“职业背债人”所获取的贷款资金往往用途不明,可能被用于高风险投资、洗钱等违法活动。一旦贷款出现逾期或违约情况,“职业背债人”可能会将风险转移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加强不法贷款中介治理工作时,应重点关注“职业背债人”现象,并采取有效的监控和防范措施。同时,也应加强对相关案例的研究和梳理,以提高识别和防范能力。
(二)地域、户籍、征信、社保等地域信贷风险画像特征
信贷实务中,部分“职业背债人”呈现出一定的特征规律,需引起高度重视。具体表现如下:
1.此类贷款申请人多为异地农村户籍,征信记录多为白户。这些申请人普遍为单身状态,学历层次较低,多为高中、中专或以下学历。其文化水平与所提供的工作单位背景不匹配,存在明显的差异。
2.征信记录简单,多为从未申请过贷款或信用卡的“白户”。其公积金或社保缴纳情况多为最低缴纳额,显示其经济实力和信用记录较为薄弱。
3.以公司名义作为贷款申请人的情况也较为突出。这些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多存在与上述个人申请人相似的情况。公司类型多为商贸型、服务型公司。这些公司多为新成立或近期更名、变更股东或法人,或在贷款发放后发生经营主体的变更,存在较高的风险隐患。
4.借款申请人多为自主上门,非商业银行主动营销的客户。且这些申请人在申请过程中往往有他人陪同,表现出一定的组织性和协作性。
针对上述情况,建议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对贷款申请人的审核力度,特别是针对异地农村户籍、征信白户、文化水平与工作单位不匹配、公司背景异常等关键特征进行重点排查。同时,提高风险意识,加强贷后管理,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三)同一押品出现“二押”甚至“多押”现象的信贷风险画像特征
近期,我们注意到一种新型的贷款风险行为——“职业背债人”在短时间内以同一押品(如房产)申请多笔不同种类的贷款。信贷实务中,甚至出现了“二押”甚至“多押”的现象,即这些“职业背债人”在申请二手房贷款获批后,并未满足于此,而是继续利用同一押品,通过同一身份或以其他身份,向一个或多个银行分支机构再次申请消费贷、装修分期、汽车分期等其他贷款产品。
这种行为实质上是通过不同的贷款组合,进一步利用已经高估的押品价值,从而获取远超押品实际价值的贷款金额。这不仅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不良影响。
为有效防范此类风险,我们建议各银行机构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对同一押品的贷款申请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管理。同时,加强对“职业背债人”的识别和监控,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存在此类行为的申请人进行联合惩戒。此外,还应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风险意识和识别能力,确保信贷业务的稳健发展。
职业背债人“二押”或“多押”现象之所以增多,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经济利益驱动
职业背债人通常来自社会底层,尤其是农民工或经济困境中的个体,他们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通过“二押”或“多押”,职业背债人能够获取更多的贷款资金,从而缓解其经济困境或满足其他财务需求。
2.金融监管漏洞
当前金融监管体系存在一定的漏洞,使得不法分子能够利用这些漏洞进行非法借贷行为。一些银行或金融机构在贷款审批过程中可能存在疏忽或不足,未能有效识别和控制风险。
3.不法中介的操控
不法中介通过虚假宣传和信息包装,诱导职业背债人参与“二押”或“多押”行为。这些中介通常与职业背债人形成利益链条,共同分享贷款资金。
4.个人征信和财务状况的包装
职业背债人的个人征信和财务状况被不法中介进行包装,以符合贷款要求。通过伪造银行账户流水、虚假资产信息等手段,职业背债人能够成功申请到多笔贷款。
5.缺乏足够的法律意识和金融常识
职业背债人往往缺乏足够的法律意识和金融常识,容易受到不法中介的诱导和操控。他们对贷款合同的条款和后果了解不足,容易陷入债务陷阱。
综上所述,职业背债人“二押”或“多押”现象增多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利益驱动、金融监管漏洞、不法中介的操控、个人征信和财务状况的包装以及缺乏足够的法律意识和金融常识。为了有效遏制这一现象,需要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银行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打击不法中介的违法行为,并加强公众的法律和金融知识教育。
(四)职业背债人抵押物的信贷风险画像特征
职业背债人在申请贷款时,提供的抵押物通常呈现出以下特征:
1.房产类型与结构
抵押物多为大户型或复式结构户型房产,这类房产由于面积大、结构复杂,通常能够评估出更高的价值,从而帮助职业背债人获得更大额度的贷款。
2.地理位置
抵押物位置往往偏远,这可能意味着这些房产的市场流动性较差,成交记录较少,难以准确评估其真实价值。同时,偏远地区的房产可能受到经济、交通等因素的影响,价值波动较大。
3.小区类型
抵押物所在小区多为高层与别墅混搭、商住楼与居民楼混搭的类型。这种混搭小区可能由于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整体品质参差不齐,进一步影响房产价值。
4.市场成交情况
抵押物所在小区近期没有成交记录或成交记录很少,这使得银行难以通过市场比较法准确评估房产价值。缺乏成交记录可能意味着该区域房产市场不活跃,或者存在其他影响房产价值的不利因素。
5.过户日期与贷款申请日期
抵押物的过户日期通常距离贷款申请日不足半个月,甚至晚于贷款申请日期。这表明职业背债人可能在短时间内仓促购买房产并用作抵押,可能存在虚假交易、套取贷款资金等风险。
综上所述,职业背债人提供的抵押物具有显著的市场价值和风险特征。银行在审批贷款时,应加强对抵押物的审查力度,确保其价值真实、合法、有效。同时,还应加强对职业背债人的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防止其利用贷款进行不法活动。
END
读完记得点下“赞”和“在看”,每次新文章就会第一时间推送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