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宋效锋:家乡的芦苇

文摘   2024-10-18 18:00   河南  

家乡的芦苇

文/宋效锋











       秋是多情的,也是思乡的。

      转眼,已是深秋。家乡的芦苇那雪白的芦花也该随风飘荡了吧。

       我的老家是豫东平原上一个极其普通的小村子。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芦苇沿着家乡蜿蜒流淌的小河随意地生长在村庄周围,平淡无奇。它易生易长,不挑环境,根藏在地下,扎进黑色的泥土,向四周肆意生长,慢慢连成了片,一到春天它们就冒出尖尖的头来,像竹笋一样,天气乍暖,芦苇就满眼青翠,繁茂丛生。苇丛,也是儿时小伙伴们割草必去的地方,割草时不小心触碰到苇根,索性用镰刀把土刨开,嫩黄的根露出来,拔一根放嘴边嚼着,根汁甘之如饴,那种清香淡甜的苇根味道,让饥肠辘辘的小伙伴们有些欢欣鼓舞。黄昏太阳西下,水面上风平浪静,童年的回忆,在小孩子清澈的心灵里,留下了精彩的一页。


       芦苇直直地向上生长,慢慢高过我们的头顶。芦苇的挺拔不同于翠竹的出众,它是清瘦的,但它也是昂首挺立的。一棵棵挺拔的芦苇组成了青青的芦苇荡,和小河里的波浪连成了浩浩荡荡的一片,随风起伏,时高时低。这一片绿色,会教人赏心悦目,胸襟大开。翠绿的空间,静谧、幽深,迷宫一般,便成了童年小伙伴们捉迷藏的良好场所,拨开苇丛走进去,后面的芦苇复又合拢,旋即将人淹没在芦苇丛中。玩累的我们常常用细长的苇节和苇叶做成清脆的苇笛,悠扬的笛声放飞着童年的梦想,和着牛羊的叫声,组成田野上的一支支生活的牧歌,在村庄上空回响,飘落在乡村的小道上,很快与上空升起的袅袅炊烟融在了一起。

      端午的时候,我们会去采摘一些苇叶用来包粽子,母亲把苇叶冲洗干净,把淘洗干净的糯米和红枣包进苇叶,一绕两绕就成了一个小巧玲珑的粽子,再把粽子放进锅里,拉起古老的风箱,伴着朴嗒朴嗒的风箱声,不一会儿,便闻见了锅里粽子的米香和夹杂着泥土和野草味道的苇叶香味,诱得我们直流口水,以至今天想起还直咽口水。


       秋天的时候,在纤细的苇杆上会开出大团大团白色的芦花,温柔的芦花在白茫茫罩着雾气的村庄上空肆意飞舞,整个村庄便弥漫着乳白色的馥郁的味道。芦花是防寒的好材料。人们用晒干的柳树或桐树做成一两寸厚的鞋底,用麻绳和细巧的手艺把芦花编织在木头鞋底上,做成一双双软硬适中、经穿耐磨的草鞋,那是世界上最结实最暖和的鞋子,里面填上一些碎芦花或棉花,双脚伸进去很快热乎乎的。冬天的时候,家乡的老人、小孩、男男女女都穿着别致又好看的草鞋,不仅暖和,而且还可以走泥蹅水,蹚雪蹚雨畅通无阻。穿上芦花编成的草鞋,整个冬天都变得温暖了许多……无数个冬天的傍晚,母亲站在门口等我放学归来,当我草鞋的踢踏声由远而近传来,她便踮起脚尖张望,风吹起她的头发,像一簇雪白的芦花在飘动。

        芦花摘过,芦苇依旧站立着,苇叶还不时在风中发出哨音。在深秋一个晴朗的早晨,我们会拉着架子车,拿着镰刀去收割芦苇。芦苇一节一节竹子一样坚硬,收割苇子要花很大的力气,镰刀和芦苇发出唰唰的声音。芦苇看着不起眼,虽不能做支撑房屋的栋梁,但一根根笔直的芦苇却能编织美好的生活,睡觉用的席子,围粮食的茓子,盛馍的筐子,都是用芦苇编成的。芦苇虽然很硬,但破芦苇却很轻松,一手拿着剥去叶子光滑的苇子,一手拿着专门用来破芦苇的工具(圆的、木头做的),慢慢往前推,一棵芦苇便分成了几片苇篾,将苇篾铺在地下用石磙碾,人站在磙上,磙随人动,人随磙走,像表演杂技一样,一会儿,苇篾便碾得又柔又韧,扯也扯不断,拿在手里一颤一颤的。然后分出长短宽窄,一片一片编成席子,横几片竖几片,四角再配上优美的花纹,一晌,一张洁白漂亮的苇席便编好了。一河的芦苇,也便成了一家家新新的苇席,每一张苇席都蕴藏着小河的清凉,每一张苇席都承载着家乡的深情,躺在凉凉的苇席上,仿佛躺在小河的河面上。


       芦苇不是树木,也不是花草,它却全身都是宝,芦根入药、芦叶包粽子、芦花做草鞋、芦杆做凉席,它付出自己的生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这也许就是芦苇的生命真谛吧!

       芦苇纤弱却又有倔强的性格。它清秀孤傲,却坚韧、向上、执着。风过处,它低首屈服,挺拔的苇杆,甚至不能负荷一只小鸟。但风是压不垮它的,风只会让它暂时的摇摆,风过后,它们依然并肩挺立,顶天立地,因为它的根是深扎在泥土里的,绝不会飘忽不定,迷失自我,这就是它的精神所在吧。



     芦苇以不管是在风中飘曳,还是在沟渠边寂寞生长,它都不会轻易被折服!即便被冷弃于偏僻之处,寒冽之时,它们也会从艰难和痛苦中起步,向着阳光进发,这就是它的根和魂。

     一根芦苇一头连着家乡,一头连着游子。后来,我背负行囊,带着家乡的希冀开始了人生的旅行,走一程,歇一次,就像芦苇一节一节生长着。历经多年的世事沧桑后,我感知感触了芦苇身上难得的精神和意志。记得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冥冥中,觉得自己就是家乡的一棵芦苇,一棵正直挺拔、坚强的芦苇,一棵不会弯着生长、不轻易折服的芦苇。

 


宋效锋:,汉族,中共党员,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自幼喜爱文学,有作品在省市媒体发表,系漯河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往期精彩回顾








【散文】宋效锋:麦收记
【散文】宋效锋    难忘儿时摸爬蚱

【文坛快讯】  “赋能乡村振兴 书写山乡巨变”——2024年全省基层作家文学创作培训班在漯河举行
【文坛快讯】 “食全食美  漯在其中”征稿启事

【文坛快讯】漯河市作家协会“文润沙澧助三城”新时代文学作品征集通知

【文坛快讯】市文联领导到市作协进行工作调研
【文坛快讯】“百花迎新乐中原”河南漯河文艺界春节欢乐行一一漯河市作家协会走进龙城镇老翟村赠书及采风公益活动
【文坛快讯】漯河市作家曹春玲参加省作协“作家回家 同贺新春”活动
【文坛快讯】漯河市作家协会举办“书香漯河,好书共品鉴”读书分享会
【文坛快讯】漯河市作家协会举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东泰机械有限公司’”文艺志愿采风活动
【文坛快讯】漯河市作家协会走进贾湖开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主题采风活动
【文坛快讯】“漯河市作家协会贾湖遗址创研基地”挂牌

【文坛快讯】漯河市作家协会联合市新华书店举行“图书推介中心”挂牌仪式暨“世界读书日,好书共分享”活动 

【文坛快讯】漯河市作家协会将联合市新华书店举行“图书推介中心”挂牌仪

 

 

郑重声明凡在《漯河文学》(含微信平台)以及《“大槐树”文学副刊》刊发的文字,鼓励原创,文责自负版权均为《漯河文学》及其微信平台和《大槐树文学副刊》及其微信平台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发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法律顾问:河南汇恒律师事务所   王晓军律师。

漯河文学   |   漯河人读漯河文学


 《漯河文学》微信公众平台

由漯河市作家协会《漯河文学》编辑部主办

倾力打造有地区影响力的原创文学品牌

坚持为广大作家及文学爱好者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名誉主编南豫见
主      编:孟焕军
副  主 编:赵子萱
编   委
南豫见  孟焕军  赵子萱
吕刚要  陈洪涛  薛文君
王艳丽  崔红学 周金生
 魏军涛
本期责编:赵子萱
本期校对:崔红学

投稿须知(不按照要求的投稿一律无视)

   1、稿件内容具体、充实健康、积极向上、感情真挚。

    2、作品必须是原创新作,体裁不限,不得一稿两投。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有删改权,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最后注明微信(文稿采用后便于联系),以正文加附件形式。

    4、本刊有权使用所投稿件在本刊所属纸质刊物、网络新媒体以及其他平台上进行刊发。

    5、投稿邮箱:

    (1)lhwenxue@sina.com

    (2) lhwxxzj@163.com(本地作品投此信箱)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漯河文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