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0日,王友明与马恩厚(左)在临西县育英学校合影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每年得暇回到故乡临西,冀南文学社总要举办一场文学沙龙活动,诚挚地欢迎我回家。在现场也总会有一个健壮的身影闪现,只见他手握专业照相机,站在一个角落里,用双眼捕捉着每一个人的面部表情,用镜头记录着每一个生动细腻的瞬间。那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有的浓墨重彩、有的清新素雅、有的浪漫精致,他以匠心独运的“彩笔”,描绘着精彩纷呈的文学世界,诠译着深邃澄澈的人生意义,令在场的所有文友感动至深。
这位摄影师,名叫马恩厚(人称“马哥”),1952年5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青年办事处前坑村,现年73周岁。1996年6月,他来到一河(卫运河)之隔的河北临西,开办了一家照相馆,起名为“恒星摄影中心”。初来乍到的他,行事光明磊落,坚守诚信底线,很快赢得客户的信任和赞誉。在他看来,只有坚持诚信经营,注重品质和服务,才能立足社会,长久发展。
2016年5月2日,王友明(右三)与马恩厚(右二)、吕中达(右一)、王友才(左三)、王友泽(左二)、吕中文(左一)在临西合影
冀南文学社,是2003年,由梁振波先生携手几位文友,扯起的临西县第一个文学社团的大旗。这杆大旗下,聚集着众多的文学爱好者,经常组织一些文学沙龙、新书分享、创作交流活动,致力于提高文学创作水平和培养文学新人。文学社还办有一个内部交流刊物,用于刊登文学爱好者的作品。在文学社的艰难发展历程中,马恩厚以“恒星摄影中心”老板的身份,给予了鼎力支持。这种支持,既包括他为文学社的各种活动提供无偿摄影服务,记录文学活动的精彩瞬间,洗出照片免费发放,又包括他以做广告的形式,为文学社内部交流刊物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为人谦逊、风趣、健谈、诚朴,给文学社的成员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说实话,他为文学社每次活动留下的影像资料,是十分珍贵的。文学社正是在像他一样的众多热心人士支持下,才得以持续发展,为当地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掐指算来,马恩厚的“恒星摄影中心”,开办已经29度春秋。29年峥嵘岁月,29年风雨兼程,经久沥炼,铸就了经典品质。时光荏苒,让他拥有了一副宽宽的肩,两条壮壮的腿。有人说,他那宽肩,是照相机压出来的;他那壮腿,是四面八方跑出来的。起初呀,我还真是有点儿不大相信。后来认识了他,逐渐了解了他,我才深信不疑。
2021年10月10日,王友明(左三)与马恩厚(右二),耿志洁(右一)、梁振波(右三)、刘春华(左一)、王树强(左二),在临西县育英学校合影
记得,2008年3月,伴着春风轻盈的步履,我回到故乡临西,按照与冀南文学社约定好的日程安排,来到春雨中学进行文学讲座。身着蓝色校服的学生、在校教师、老年大学文学班学员、部分文学爱好者共1000多人,排列成方队端正地坐在教学楼前宽阔的操场上。春日的阳光,透过树丛,洒落在广场。我发现,有一个背着沉重的照相包、手持照相机的人,沐浴着暖暖的阳光,健步穿梭于操场、人群、主席台,把一个个最美好的瞬间定格,让记忆成为永恒。那一刻,他的身影显得格外高大而坚定,仿佛在诉说着他对摄影的热爱与执着。我悄悄地问了一下身边的人,方才得知,他就是马恩厚,是“恒星摄影中心”的老板。望着他笑容可掬的脸上滚动着汗珠,有一种诚挚的敬意之情,在我的心中油然而生!
山东作为孔孟之乡、礼义之邦,人们具有淳朴、正直、憨厚的性格,马恩厚从小就把这个传统美德继承下来。他的名字“恩厚”,其寓意就是情深义重、仁爱宽厚。“恩”字,代表着恩惠、恩情,象征着仁爱、关怀和友善;“厚”字,则寓意着深厚、笃厚,代表着性格的稳重、待人诚恳。这个名字便给我一种仁爱、宽容、有情有义的感觉。人如其名。多年来,他尽心尽力地照好、洗好每一张相片,让顾客达到满意;为残疾人照相,减少收费;对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服务。这些善举,便体现出他的优秀品质和性格,令人赞誉。
2024年11月4日,王友明(右五)和老伴(左三)与马恩厚(左四)等好友合影
在照相领域,马恩厚可谓是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口碑,照相作品和服务态度,广受好评。他最先使用激光冲洗、放大等先进技术,照片不掉色、不怕水泡。用水泡过的相片,颜色依然亮丽如新。他宛如一位细腻的画家,以光为笔,以影为墨,在时间的画卷上轻轻勾勒,将流转的瞬息化为不朽的永恒。他捕捉的不仅仅是影像,更是情感的凝结,每一帧画面都蕴藏着深深的意蕴,让人在静默中感受岁月的温柔与沧桑。据我所知,如今,不仅仅是冀南文学社的一切活动,他从不缺席,就是县里及周边县市的一些重大活动,他也是随叫随到。谈起在照相之路上艰难跋涉的酸甜苦辣,他深有感触地说:“开办照相馆,不容易呀,我之所以能够坚持几十年,受到大家的赞扬,是因为有家人的支持和理解!”确实如此,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为他提供了情感上的慰藉和动力上的支持,让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加坚定和勇敢。这种支持和理解,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鼓舞,让他更加专注于目标,从而更好地干好照相这件事情。他的女儿马朋月,便在“恒星摄影中心”工作,且技术像他一样高超。当我夸赞他们时,他憨厚地笑了笑说:“这些都是家乡卫运河的孕育,更是顾客们垂爱的结果。”是啊,家乡的卫运河,滋润了他粗犷而又沉稳的性格;顾客的夸奖,鼓励他做好更加贴心的服务。这两个方面,为他走上新的成功之路奠定了基础。
马恩厚出生之时,正是我国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时期,但他的父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在那艰难困苦的年代,父母为供他上学,终日里披星戴月,辛勤劳作。父母那勤劳、善良、坚毅、宽容的品德,对他世界观的形成影响极大。当他喜爱上了照相后,家人大力支持他。他呀,从此一门心思“泡”在摄影中,几乎天天都在超负荷地忙碌着。大家无不承认,他在照相技术上,确确实实是一个非常称职的摄影师。为捕捉瞬间即逝的画面,他不顾一切地四处奔波。卫运河两岸的城市里,有他洒下的汗水;卫运河两岸的村镇里,有他印下的足迹……沉甸甸的照相机,成为他忠实的“伴侣”,就是外出吃个饭,也与他形影不离。
那年,我回到故乡临西的农村伺候岳母,他得知消息,专程开着电动汽车,从县城来到乡下。一进屋,水没喝一口,他就掏出照相机要为我和老伴儿及岳母照合影。他屋里、院里,跑出去、跑进来,寻觅着最佳位置。为了照相艺术,他简直就像着魔定法啊!
去年晚秋,我和老伴儿又回到故乡临西。有一天晚上,族弟王桂祥和侄女王建娟,要在县城宴请我们。他们说,想着把几位要好的朋友叫过来作陪,问我有啥意见,我自然是完全同意,其中就有马恩厚。他接到电话,立即携带着照相包前来。未曾落座,他就招呼着我们照相。经过一番选择,最终选择了宴会大厅内的婚礼舞台。这张“相聚金秋”的合影,不仅定格下我们的笑颜,更缔结下绵长的情感纽带。
翌日中午,好友耿志洁、张全峰夫妇,又在县城宴请我们。朋友们都到齐了,马恩厚却迟迟没有现身,我有点儿心急。耿志洁微笑着说:“王老师,别着急,马哥即刻就到。”话音刚落,背着沉重照相包的他,从门外走进来,大家纷纷站起来表示欢迎。他憨厚地笑着说:“有事来晚了,实在是对不起!大伙儿稍等一下,我去看看照合影的场地。”他同样选择的是宴会大厅内的婚礼舞台,明亮的大厅、漂亮的背景,把我们辉映得个个容光焕发、神采飞扬。照片洗出来人手一份,手捧照片,让我感叹于他那独特的摄影视角。他拍摄出来的照片,总是运用光影的巧妙变化,创造出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他如是说:“我照相时,尤其注意观察每个人的表情,哪怕是一根汗毛,都会观察到。”稍微停顿了一下,他又以自夸的口吻说:“精品人干精品活,高尚的人干高尚的活。”在场的朋友们热烈鼓掌,表示赞同。我觉得,他这句话精辟有深意,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在他的镜头下,人物的情感被细腻地呈现,我仿佛透过照片便能够感受到他那种真挚的情感。
2024年11月3日,王友明(后中)和老伴(前中)与马恩厚(后右二)等亲朋好友合影
数十年来,在马恩厚的世界里,照相机不是一部冰冷的机器,而是时间的“魔术师”,光影的“指挥家”。他视照相机为探索世界的窗口,通过镜头捕捉每一个稍纵即逝的瞬间,将平凡化为永恒。无论是晨曦初露的温柔,还是夕阳西下的壮丽,他都能用照相机精准定格,展现出独特的视角与情感。这份痴爱,不仅体现在他对摄影技术的不断钻研与提升,更在于他用心感受每一个画面背后的故事与温度。照相机对他来说,已不是一件简单的工具,而是一位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可以这样说,他与相机,情深意长,心心相系。更可赞的是,他对相机的了解程度,简直可以媲美一个专业的相机“品鉴师”。从镜头的细微差别,到机身的每一个按键功能,他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有时候,我甚至会感到,他与照相机之间,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心灵感应,彼此都能读懂对方的心思。
这种痴情,让马恩厚达到了忘却年龄和岁月流逝的程度。难道不是吗?每当他的手指轻触冰冷的机身,眼睛里便闪烁着炽热的光芒,仿佛照相机是他心灵的延伸;每一次按下快门,他都觉得是与世界的一次深情对话。故而,他沉迷于研究相机的每一个细节,从光圈的选择到快门的速度,从镜头的焦距到色彩的调校,他都力求完美。这份痴爱,让他在拍摄中不断突破自我,完成对美的追求与致敬。从我的视角来看,他就是一位摄影界的“狂热分子”,对相机的痴迷程度,简直可以与对美食的热爱相媲美。只不过,他的“味蕾”长在了手指尖,每一次触摸相机,都能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味”。有人笑称他是“相机控”,他却一笑了之,依然活跃在摄影舞台上,乐此不疲,津津乐道,忘却年龄……
看着马恩厚从来不知疲倦的身影,我忽然想起了一句名言:“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王友明阅读自传《跟干杯往事》
作者简介:王友明,河北临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理事、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大爱文学艺术会会员、临汾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临汾市党史方志研究专家、临西县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临西县关工委思想教育团荣誉团长、《世界王氏》杂志、天津散文研究会“三晋创作交流基地”、《新锐散文》、临西县作家协会、《冀南文学》顾问、《西散南国文学》特约学术顾问、《河南文学》《东方散文》杂志签约作家。出版专著11部,作品载入102种选本(典籍、志书),荣获中国具有最高荣誉文学大奖之一的“中国当代散文奖”、“中国散文精英奖”一等奖、“中国散文精英奖”最高奖“卓越成就奖”,荣登中国散文年会2009年度(下半年)中国散文排行榜第16名(共30名)、《南国文学》2021年、2022年优秀作家排行榜,2020年度《百姓作家》优秀作品奖,被中华魂网誉为“红色散文家”,被中共临汾市委老干部局授予“平阳火炬手”荣誉称号,6次荣获临汾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散文《一把小木椅》,入选2015年北京新东方教育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散文《醉读铜钹山》,入选河南2017年“壮壮简笔画”儿童百科•课外读物;散文《一副木柺》,入选教育部统编版和人教版五至九年级语文试卷,收入2019年9月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师说同步阅读》语文九年级(中考版);散文《雪天捉麻雀》,入选教育部统编版和人教版一至九年级语文试卷,收入2022年1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深度阅读训练册》6年级B版;散文《育英的高度》,刊发中小学生优秀学习辅导读物2022年3月《当代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