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周年特辑|校训之源探析

文摘   2024-10-15 19:27   四川  

 

星奔川骛,日居月诸
栉风沐雨,筚路蓝缕
2024年是龙泉中学办学80周年
回顾最初的起点
展望更远的远方
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
重温那段流金岁月
回看龙中峥嵘历史
学校将陆续推出系列办学历程回顾展
敬请关注
今天
我们一起走进龙泉中学校训背景历史



龙中校训:三育并重  文武合一


1922年12月27日,梁启超先生应邀在苏州学生联合会上发表讲演,他借孔子“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话,明确提出学校应该开展知、仁、勇“三育”。

梁启超曾到欧洲游历,他参加了巴黎和会(并推动爆发了“五四运动”),深入工厂、学校、战场进行考察,并写成了《欧游心影录》一书,书中记录了梁启超对西方文明本质的深刻理解。梁启超极为反感西方社会的进化论、功利主义、强权意志,因为它们导致西方为了“抢面包”而“利己杀人,寡廉鲜耻”。1996年,塞缪尔·亨廷顿出版《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书中预言了西方文明无可挽救的衰落,而最严重的问题是“道德衰落、文化自绝和政治分裂”。梁启超比塞缪尔·亨廷顿提早大半个世纪,在西方处于飞速上升时期预言了西方的衰落。西方文明的失范,促使他重新审视东方文明。他认为西方文明的根源在于道德的沦丧,相比之下,中国固有的精神更加有利于人类的发展。他呼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西文明的融合。

梁启超先生认为,近代中国教育仿效外国教育制度,不仅使中国固有的精神荡然无存,而且仅仅袭取了外国的皮毛,连西洋教育的根本精神也未学得。因此他主张恢复中国固有教育中的优良传统,也就是“知仁勇三育并重”“文武合一”。“知”从口从矢,段玉裁注:“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谓知理之速,或说话如矢中的,或者用射箭技术高超喻智慧高超。而“知”的后起字“智”,在“知”的基础上增加了“子”或“册”或“甘”,合起来表示教授孩子学习简册上的知识,而有知识才有智能,有智慧便如饴甘之。“知”与“智”本来是同一个字,可通用,后来有分化,但仍然紧密关联,如《荀子·正名》:“知而有所合谓之智。”感知觉与事实相符叫做智,或者个人认识与真理相契合叫做智。“知”与“智”的分化反映了先民认识的发展。“知”不是单纯的认识过程,“知”从口,表示不仅知晓,还能够用语言说出。不仅能够用语言说出,还要能够实践。中国历来主张智者参与管理,或者说用知识和智慧进行管理,因此“知”有管理的意思,如“知县”“知州”“知府”“知更”“知政”“知贡举”等。“仁”从人从二,表示用关爱亲和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如《大学》:“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后来发展到国与国之间,如《左传·隐公六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再后来发展到天下乃至天地万物之间,如《郭店楚墓竹简·唐虞之道》:“利天下而弗利(己)也,仁之至也。”仁爱是中华传统美德,《礼记·礼运》:“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中山王国铜器铭文》:“克顺克卑,亡不率仁。”意思是既恭顺又谦卑,没有什么事情不遵从仁德。“仁”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可以有具体的做法的,如《论语·阳货》:“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宽、信、敏、惠”就是实践“仁”的具体做法。智和仁的力量是巨大的,但是其实现需要勇的加持。“勇”从力从甬,“甬”就是“桶”,“勇”的本义是从用桶提水之类可以看出力气很大。“勇”后来也写作“𢦨”,表示作战勇武有力,踊跃出击。“勇”还写成“恿”,与心理表现有关,表示勇敢、果决,故《说文》:“勇,气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指“物质运动状态中的能量或者能量(借助其他物体显现)的形态”,简单说也就是“能量、力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仁、勇在古代又常常分别与性、情、气对应相关。

梁启超先生坚持教育主体性,提倡在保持本民族教育之本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好的教育制度,这是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文明主体性和倡导文明互鉴的精神的。




撰稿:李霖涌 初审:曹龙 复审:姜艳 终审:马景云




成都龙泉中学
本平台由四川省成都市龙泉中学校创建,内容包括学校动态、学校招生等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