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怎么会得精神疾病呢
文摘
2024-03-26 12:42
广东
许多孩子在开学一个多月后出现心理问题,家长们拖着各种心理问题的孩子来求诊。等到开学一个月后,儿童病房进入住院高峰期,有时一床难求。一些孩子间歇性不想上学,在家发脾气,甚至出现躯体症状。一到周日晚上,就头疼、眼睛疼、牙疼、脖子疼、脚后跟疼,甚至恶心、呕吐、心慌、发热等。当孩子做各种检查又查不出问题。在排除了躯体疾病之后,医生往往建议家长带孩子去看精神科,寻找心理医生。家长总认为,孩子只是意志力薄弱、不听话,甚至装病。但在北大六院精神科医生林红看来,“实际上孩子他有很深的痛苦,他说不出来,但身体会说话,而这完全被成年人的世界忽略了。“我的孩子需要去精神科治疗”,是很多家长不愿意面对的一件事。他们宁可相信孩子叛逆、不听话,也不承认孩子得了精神疾病。因为这是“可耻”的——我的孩子怎么会得精神疾病呢?家长@哈豆豆说:我女儿小时候是我父母带大的,21年我父亲过世,23年我母亲也走了,孩子得了抑郁,就是她没办法消化姥姥和姥爷的离开。“我说出来,希望大家可以关注自己的孩子,他们很多细腻的情感是不会不懂不知道表达和排解的,真的不是矫情。”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我害怕上学,害怕考试,几个小时都要耗在考场里。”如果“上学+周末补课”换成上班,把写作业换成居家加班。大人从周一上到周六,每天晚上在家写方案到11点,闭眼睡觉然后第二天又上班,要不了两个月大人也得精神失常。而如今的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身体的喂养,他们的需求更加高级,他们需要爱和关注,他们作为主体需要被父母“看见”,而父母却“视而不见” “爱不出来”。北大六院精神科医生林红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识别孩子是否抑郁:“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和社会功能。”广东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总督导邹永玲表示,如果日常注意观察或留意孩子的反应,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青少年心理出现不太健康的状态时,一般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人际交往困扰:回避与同学交往,担心他人议论自己,在现实中与家人或朋友的沟通越来越少,网络上时间相对增多;学习效率下降:记忆力、专注力、理解力下降,容易记不住东西,上课听不进去,成绩明显下降等;情感失调:容易悲观、失望,情绪低落,或焦虑、急躁、易激惹等。青少年情绪改变常被归结于青春期逆反,但超出青春期逆反变化程度、出现情绪问题持续两周以上,家长、老师就要正视孩子存在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个体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建议先去精神科或者心理科相关门诊就诊。若明确达到精神心理障碍的程度,则遵照医嘱系统治疗,合适的时候配合心理咨询。当孩子学习累了,休息一会儿她就唉声叹气,觉得孩子考不上好中学。这种思考问题的极端方式也传染给了小C,导致小C哪怕只是被一道数学题卡住,也会放声大哭,觉得自己毫无希望。孩子童年时期在家庭中所受的影响是一生都难以消除的。家庭环境、父母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等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家庭里,要允许孩子做孩子,而不是把孩子牵扯进大人的关系之中,承担父母的情感压力。与孩子沟通时,应更多地注重情绪和感受交流,多鼓励,少指责。给予孩子真正的情感关注和情感支持,是很多父母有所欠缺的教育技能。求学不是求分数,在培养孩子的道路上,应避免给予过度压力,少一些“鸡娃”,多一些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