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为什么这么难:11个挑战?农夫山泉、汪峰和姜萍|楚学友

文摘   职场   2024-06-28 11:07   上海  


楚学友

读完需要

13
分钟

速读仅需3分钟

你好,我是楚学友,友声誉®品牌咨询创始人。

5月20日,农夫山泉官方公众号发布公告,汇总了今年2月25日以来,针对农夫山泉和创始人钟睒睒的谣言,并逐一对应发布对应真相,予以澄清。


同一天,歌手汪峰发布声明,对网络上“婚内出轨”的谣言,予以澄清。


5月16日,中国科协辟谣美国阿波罗登月造假。


6月初,17岁的中专生姜萍在阿里巴巴达摩院组织的全球数学大赛中,获得全球12名的成绩。引发广泛关注和随后的质疑,多个利益相关者都出面辟谣。由于该比赛的决赛成绩将在8月揭晓,该事件还在进一步发酵中。


谣言与辟谣,是企业声誉、个人品牌和危机管理绕不开的实战攻防。我会写一个辟谣系列,今天先来聊聊,辟谣为什么这么难?因为有11个挑战。


01  

辟谣杀死故事


明星被拍到牵手逛街,明星离婚后再度爆出恋情,登上热搜,给公众增添无数谈资。辟谣就没意思了。大胆承认,对,就是我们。才会有第二轮和第三轮的流量爆点。这也是可以设计的反转套路和戏码。


想起早年参加电视综艺节目策划,制作人拿出一叠明星照片,往会议室长桌上一扔。让我们设计明星绯闻,嗑CP,增加节目爆点。我们和观众都心知肚明,这就是一场戏。


但是,如果突然有一对CP在节目期间官宣,在一起。就有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戏剧张力了。辟谣杀死了故事,也否定了人们投入的议论、情绪能量、猜测臆断和大聪明。


02  

辟谣是过期薯片


谣言流传已久,每个信息点都已经被掘地三尺,尽管其中不乏以讹传讹。但美剧已经播出第二季,你还在纠缠第一季的细节对错。谁关心呢?


人们已经顺着故事阶梯爬上了七八层,你还在一楼说,这栋建筑是空中楼阁,是虚假的。塌房下来,被掩埋的,还是你。


辟谣是把过期的薯片当礼物,既不爽脆,又绵软无力,食之无味,不如弃之。


03  

辟谣是民意公敌


如果谣言没有足够多的人相信和传播,就不值得采取辟谣的行动。多数人开始相信,并且讨论和传播,那就已经蕴含了公众态度和倾向。


谣言本身不重要,人们为什么选择相信谣言更重要。被谣言所困的品牌或组织,在忙着辟谣之前,可能要想想,自己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比如:


  • 是不是缺少了持续性、人格化的公众沟通?

  • 是不是战略沟通的发展与企业规模和影响力相比,不成比例?

  • 是不是在公众需要意见在场的时候,缺位了,失声了?


谣言是完全主观的价值判断。是人们首先相信了这个谣言,才会去传播它。如果人们觉得这真的是”谣言“,人们不会传播它。谣言恰恰因为人们选择相信,才会传播。


辟谣意味着,有待于说服的人,多于相信自己的人。如果信者寥寥,就没有展开辟谣的必要了。辟谣是极少数人站在谣言的绝大多数人面前,张口说话。


而说服别人放弃原有的态度,改变固化的视角,承认自己的偏见和错误认知,是艰难的。不信,你想想和家人最近一次吵架。


04  

辟谣让谣言深入人心


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谣言。辟谣时重复谣言,可能让人们有机会第一次记住谣言。没错,记住谣言,不是辟谣。


首先,谣言的效果本身被包装成脑白金广告一样的信息。鲜活,简单清晰,有穿透力和戏剧性。而辟谣的任务,先要重复谣言,然后解释、论证,给出事实和报告,内容的长度和复杂度是谣言的十倍。


可以去看看农夫山泉的公告,澄清真相的文字,是谣言的几倍。


其次,人们观看信息并不是持续专注的,自动忽略和选择性吸收,是常态。如果在辟谣时重复谣言,大概率上,人们会记住不少谣言内容。


最后,人们会在脑海中重组信息。辟谣是:XX不是日资背景。部分接受者记住的可能是:XX是日资背景。人们同时听到的XX和日企这两个词会存储在记忆中,被提取出来时,组合有可能就变成了后者。


05  

辟谣是官方对抗反官方


谣言是官方的匿名不合法嘴替。谣言是官方的野生新闻发言人。


谣言是因为对官方不信任而产生。官方失去了解释的合法性身份,才会留下解释空间,谣言乘虚而入。


在官方没发言之前,谣言主导了信息的创造、发布和解释。在官方开始辟谣时,谣言成为一条铁轨般的平行线,与官方消息并驾齐驱,甚至凌驾其上。


谣言本身是反对派,反官方和反权力。


前两天,某公司副总裁因为抖音视频言论登上热搜。风口浪尖之际,社交媒体有人爆料,她已经离职。随后有人私信询问,她说,我还在公司啊。成功辟谣。然而两天之后,内网已经查不到,谣言成真。这就是典型的谣言凌驾官方的案例。


官方辟谣,并没有解决身份合法性的问题。自己洗刷自己,总显得有些可疑。


06  

辟谣的盟友是时间


时间是谣言的敌人。谣言揭示出一个人们本来不知道的“事实”。人们听到谣言的反应是,赶紧传给下一个人。信息的速朽性,推动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快速将其发布出去。从而享受知情人的信息心理优势,在信息逐步贬值之前。


这种逐步贬值,也可以解释谣言的死灰复燃。比如咖啡致癌的谣言,每隔两三年就会死灰复燃一遍。传谣者好像得到了最新消息一样的,去传播陈词滥调。使信息永远时事化是谣言的一个结构性特征。


辟谣,要迅速反应。不是回应。


07  

辟谣:细节是魔鬼


谣言是反细节的,这包含两层意思:

  • 大部分细节经不起逻辑和理性的推敲
  • 细节真实与否不影响对谣言的确信


谣言说你是日资企业,你证明自己是在国内注册的民营企业。谣言又说你用的原料是来自日本,你澄清用的是本国原料。谣言又说你的企业LOGO是模仿日本建筑,你说明这来自中国建筑。下一个呢?


谣言说登月是造假,你说是真的。谣言又说,你又不是NASA,凭什么这么肯定?我猜,NASA如果发布声明,谣言又会说,你让登月的阿姆斯特朗出来接受质询,你说他已经在2012年8月25日去世了,谣言终于逮到你了,死无对证了吧。


谣言说你不是自己做的数学题,因为预赛是开卷,有作弊可能。于是你在全程监控下参加了决赛。谣言说成绩要8月公布,谁知道中间会发生什么左右最终成绩。然后呢?


谣言永远会继续寻找下一个细节,直到你无法申辩为止。而且,因为谣言在形成中已经被众人炮制、查遗补缺、添油加醋、迎合受众,所以它处理质疑显得从容自如。东一笔,西一笔,挥洒自如的修改。


持续针对所谓的细节下功夫,会累死受害者。企业、品牌和个人,都要陷入无罪自证的跑圈循环中。谣言一张嘴,品牌跑断腿。


谣言根本不关心细节真实,它只关心给你打上一个标签。至于论据,总能找到蛛丝马迹。找不到,就编一个,然后以讹传讹,让大多数人信以为真,就把编造真实变成了认知真实。



08  

辟谣是防御战


谣言是进攻,辟谣是防御。


谣言像是一团混沌不清的迷雾,飘过来。飘过原野时,你不关注。飘过山川时,你不关注。飘到你的阵地前哨,才发现,就已经晚了。


很多品牌,既不监测,也不采取行动。坐失战机。还有一些品牌,居然连阵地都没有,全网账号系统基本瘫痪,除了线上业务重视以外。网络基础设施和对话、聆听平台投入为零。




09  

辟谣是与影子作战


谣言的来源是隐蔽的,不留痕迹,没有任何证据。


不过,追查谣言的来源其实并不重要。如前所述,谣言的参与者和扩散过程,才是核心。


谣言通常是社会自发的产物,并非故意和策划。谣言中,主要演员是公众。不是导演和制作人。


你将如何与影子作战?


起诉。


起诉谁不重要,说了名字你也不知道。如果赫赫有名,或者证实是竞争对手黑公关所为,那就更是大新闻了。所有各方都会躁动起来,再刷一波流量。


A. 起诉是表演艺术和行为艺术


谣言大多数查不到根源,尤其是网络时代和社交媒体。确凿实锤比较难。如果追查到某个确定的发帖人,确定是键盘侠级的普通人。他承认自己是为了危言耸听、赚取流量关注,一般就到头了。


起诉,是假设谣言背后有个“恶意造谣者”,有“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有“黑公关”,有“竞争对手”的存在。他们谋划煽动、执行发布、投流加热,隔岸观火,扫除痕迹,若无其事。


起诉,是为了找一个沙袋泄愤。谣言虚无缥缈的蔓延在社交网络,受害者没有办法对着空气挥拳。老板说,找出来,是谁干的?


起诉,是让影子充当沙袋。


B. 起诉是消费侧驱动的问责行动


老板需要、公关团队需要、消费者、媒体,甚至被暗指的友商,都需要。


老板需要一个理由,他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谣言针对公司和他?


公关团队需要一个替罪羊。面对这头奔袭而来的灰犀牛,居然毫无觉察,被打的措手不及。


只能用第一背锅侠,友商黑公关来抵罪了。这种推卸责任的妙处还有两点:


第一,无法证实。你不可能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在公司声明中直接点出竞争对手。你也不可能去当面质问。


第二,抬升地位。追加预算。把一场凭空炮制出来公关战,拉升到竞争战的水位。追加资源,制定策略,大展身手。把盯着消费者的目光,转移一部分到友商身上。


消费者也需要一个解释。尤其是涉及到产品质量和服务等直接影响消费者利益的谣言。比如咖啡可能致癌。


媒体需要新的故事。起诉是对事件的推进,再刷一波流量就好。至于结果如何,走着看。


所以一定要起诉,某个人。


C. 起诉是将适应性难题交还给社会系统


我在热搜级的舆论,往往针对的不是企业和企业家一文中,曾经说过,要把热搜级事件,交还给社会系统。组织不要在组织内思考,而是要放到更宏大的社会系统中思考。


6月8日,网信中国发布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公告,依法处理处置一批侵犯企业、企业家网络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


其中,微信视频号“墨子商业论”“兆基弟弟”、今日头条账号“老百姓那点事儿”、百家号“一条鱼影评”、微博账号“奶茶甜度超标kk”等,恶意解读某饮用水企业股权结构、产品包装图案,散布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抹黑诋毁企业形象。


涉及的账号已被依法依约关闭。我在今年8月即将出版的《危机公关实战手册》中介绍过如何从社会系统角度思考热搜事件。




10  

辟谣是争夺公众的认知战


大多数人意识不到坚信谣言真实性的根本原因。辟谣是下探观念的深度,用魔法打败魔法。


比如,谣言说某家企业是日资或美资企业。下探的逻辑层次也许可以是:

  • 美资或民族品牌,只要合法经营,纳税,解决就业,提升行业技术水平,都是好企业,不要问姓美姓华。

  • 允许美资日资企业在中国发展茁壮,恰恰说明中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胜利,这也是爱国的赞歌。

  • 保护好企业家的创业热情,贡献更多的税收,解决更多的就业,让社保体系能够维持运转,让转移支付得以实现,让西北西南偏远地区的孩子有学上,这也是爱国的表现。

  • ……


当然,辟谣是一个信息集群,有些话只能转交给更合适的发言人。比如经济学家、资深媒体评论员、影响力媒体、自由撰稿人。这是企业组建起来的战略传播智库发挥作用的机会。


辟谣的认知战,比战略传播常规战役更艰难和凶险。因为后者是增加新认知,前者是扭转错误认知。需要长期坚持,持续修复。人们常常低估了辟谣,或者说危机修复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11  

辟谣重构信息拼图


当谣言在迷雾中闪电般惊现时,人们还看不到事件的全貌。但这一道强光,吸引着人们开始追寻信息。你是否有过经验,在朋友圈或者群里看到某个消息,就跑去小红书或者微博蹲后续。或者跑到脉脉上,看看有没有公司内部人士爆料。


搜索中,人们将斑驳的片段,按照自己的理解框架或故事线,拼凑起来。散乱的信息,被安排成一幕旧的剧本。


为富不仁的故事,奸商黑心的故事,始乱终弃的故事,崇洋媚外的故事,贪心不足的故事,仗势欺人的故事,弄虚作假的故事。


辟谣的挑战是,摧毁故事,重新建构信息拼图。


以上,如果觉得还不错,请随手点个赞、再看、转发三连吧,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推送,也可以给我个星标⭐️。




参考文献:

[1] 让-诺埃尔·卡普费雷. 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M]. 郑若麟,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2] 尼古拉斯·迪方佐, 普拉桑特·波迪亚. 谣言心理学:人们为何相信谣言,以及如何控制谣言[M]. 何凌南, 赖凯声, 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1.



再读三篇

农夫山泉与理想,沉默或发声的抉择

热搜级的舆论,往往针对的不是企业和企业家

遭遇危机先闭嘴?品牌保持战略性沉默的Why与How


扫码加入品牌声誉讨论社群,也是《危机公关实战手册》预售群👇🏻


🕹🧘‍♂️🕹

友声誉
友声誉®️品牌咨询。创始人,楚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