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象传》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代贡院北门之所以名为后子门,即取“坤厚载物”之意。据《成都城区街名通览》记载,后子门原名厚载门。不过在如流的岁月里,“厚载”逐渐被民间讹传为“后宰”,后来人们又因“宰”有宰杀之意,不吉利,最终改称为后子门。
以后子门为起点,北止骡马市街,还有一条南北向、长约175米的街道,名曰后子门街。
清代,后子门一带别有一番热闹,这里坐落着清代四川唯一的铸钱机构——宝川局。宝川局铸钱规模大,开铸时间长,几乎贯穿整个清代。
清雍正十年(1733年),宝川局设炉八座,建大小房屋113间。此后,宝川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同治《重修成都县志》记载,乾隆十二年(1747年)“增炉一十五座……建总门一座,左右班房六间,炉房门一座,炉房三十间,锉磨房三十间,供应房十五间……库房六间”;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又“添设新炉十座,应建炉舍房二十间,擦磨房二十间,库房二间”。
一般情况下,按户部配额,宝川局每年铸钱正配12卯(制钱一卯约合12400贯),加铸4卯,带铸1~2卯,总计17~18卯,年用铜铅最高约160万斤。
▲宝川局遗址出土的钱币。图片来源:中新网
从雍正十年(1733年)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宝川局铸一百多年的铜铅,自然产生大量的煤渣与炉渣。当时,这些煤渣与炉渣并未被运出成都城,而是就近堆放在了后子门附近的一块空地。日积月累,煤渣与炉渣越积越高,逐渐成了一座高约15~20米的“煤山”。
成都是一座平原城市,十几米高的煤山已是成都城内少有的高地。煤山在民国时期一度成为军阀争夺的焦点。“尸骨堆山血化河,周围园圃涨腥波。牛皮莱变血皮菜,茹素人家莫下锅。”一首竹枝词满含血泪,道尽军阀混战给成都人民带来的沉重伤害。
1932年,刘文辉的二十四军与田颂尧的二十九军在成都城内爆发巷战,彼此都想占领煤山这个制高点。猛烈的炮火上下交击,附近的几条街都被打得稀烂,严重威胁成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巷战结束之后,人们既心有余悸又感到愤恨不平,于是挖平了煤山。
除宝川局与煤山,后子门还有一座书声琅琅的学校——成都实验小学(即今成都市实验小学)。
成都实验小学原为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于1918年创办的附属小学,乃是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研究和实习的场所。1932年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更名为国立四川大学附属小学。1935年,该校49亩校地及全部校舍、设备被划拨给四川省教育厅,用以创办四川省立成都实验小学。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时常空袭成都,为保护师生安全,1939年学校迁往温江文庙,1941年又转迁成都东郊净居寺,直到1946年方迁回后子门原址。
▲20世纪70年代成都后子门十字路口街景。图片来源:《1970年科学成果选编》
民国时期,后子门一带还是外地难民与本地贫苦百姓的聚居之处。他们在这里搭棚建户,开辟菜园,卖小吃,摆地摊,卖劳力,努力谋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后子门一带焕然一新。《四川省志·城建环保志》记载,
1950—1952年,成都市建4个新村,安置皇城坝御河沿街及后子门等处棚户和无房贫民3500余户。1952年,又根据贺龙的建议,利用煤山铲平后遗留的废渣筑成看台,修建成都历史上第一个公共体育设施——成都人民体育场。
与此同时,后子门街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成渝铁路通车后,从1954年开始,成都市对包括后子门街、骡马市街、学署街在内的众多道路进行贯通扩建,开辟了一条由火车北站直抵市中心的交通干道,1963年统一命名为人民路。1965年,原来的后子门街被重新命名为人民路中段。1981年地名普查时,又被更名为人民中路一段。
“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虽然后子门早已不存,后子门街也成了人民中路一段,但人们仍然在习惯上将人民中路一段以及沿路的区域称为后子门。
不知不觉间,后子门已经演化成一个片区难以磨灭的文化标识。
【栏目简介】成都市地方志系统秉持“传承文化基因,赓续成都文脉”的工作理念,坚持“修志为用、资政存史、服务当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开发利用方志资源,编纂了众多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书籍。“成都方志”微信公众号特此开设“悦读方志”栏目。
编辑:龙昱丹
“成都方志”微信公众号长期对外征集稿件及选题。征集稿件以弘扬传统文化、宣传成都市情、讲述成都历史文化故事为主,文章字数请控制在2000字以下,无史实错误、无常识错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易懂,内容详实。提供选题以宣扬成都历史文化、展现成都现代化建设万千气象为主。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并在“成都方志”微信公众号、头条号、微博号等平台发布推广。具体投稿要求请见《征稿启事》(点击前往)。
今日头条@成都方志
新浪微博@成都方志
抖音@成都方志
传承文化基因 赓续成都文脉
【投稿邮箱:cdfztg@cdsdzb.com】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