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手迹《狄更斯关于牡蛎的警句》(莫言微信公众号)
文︱王公伋
作家莫言先生最近在微信号发表了《狄更斯的牡蛎》(https://mp.weixin.qq.com/s/13G3X_ysV0ajF5RlCnB8Vg,2024年6月24日),报道他在伦敦参观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旧居的见闻感想。这篇图文并茂的新媒体作文由两部分组成,先是一段视频,题为《莫言隔空喊话余华》,其中原声讲话,转录为文字如下:
狄更斯那么喜欢吃牡蛎和生蚝。狄更斯写了很多有关牡蛎的名言,牡蛎总是让人想到诗情画意。他写过一首诗:
然后是几幅参观照,继而莫言先生写道:
还有一首关于牡蛎的诗:
这个小品构思很有趣,但里面有一点问题,事关网络时代信息讹传,需要略作分析、澄清。
第一,所谓狄更斯的“诗句”。狄更斯的这个句子不是作为“一首诗”来写的,而是来自他的小说名篇《圣诞颂歌》。莫言先生大概是对标题里的“颂歌”二字做了字面意思的理解。
狄更斯小说《圣诞颂歌》稿本
《圣诞颂歌》( A Christmas Carol)1843年初版,伦敦:Chapman & Hall
《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于1843年出版,是狄更斯第一本、也是传播最广的一本关于圣诞节的书,在文学史上有“重新发明了圣诞节”的美誉。在这个中篇寓言里,狄更斯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资本家埃比尼泽·斯克鲁奇(Ebeneezer Scrooge)的形象,他对金钱的追求已经不能用贪婪来解释。他为了金钱,可以抛弃友谊、爱情、亲情、个人情感,是一个没有人情味的存在。故事的转机是这个守财奴在圣诞节前受到三个魂灵的拜访,受到慈悲教化,幡然悔悟:在圣诞前夜,他先是见到已故的合伙人雅各·马雷(Jacob Marley)的鬼魂,又在同一晚见到三个来造访的魂灵——圣诞的过去之灵、现在之灵和未来之灵,每个魂灵都让老财迷回顾自己过去的贪鄙行径,让他看清,他对同类的寡恩薄爱带来了何等深重的伤痛。最重一击要数圣诞的未来之灵,它向守财奴郑重预告,如果他不痛改前非,等待他的将是无比悲惨的未来。
《圣诞颂歌》插图
故事有一个明亮的大团圆结尾,斯克鲁奇出席了昔日老板费兹威格为劳碌了一年的手下员工和平素朝夕相处的邻里举办的一场圣诞舞会,丰实欢乐的人性交往感染冲击着斯克鲁奇,使他合群,他一改冰冷的牡蛎故态,变得乐善好施,感恩济人之际自己也获得温暖和快乐。
在狄更斯作品中,《圣诞颂歌》是中译本最多的篇什,据笔者知见所及,自清末至今应有数十个中译本。金庸对此书评价很高,他在《圣诞节杂感》(初刊于《大公报》1956年12月26日)中说:“我不是基督教徒,但对这个节日从小就有好感。中学读书时,爸爸曾在圣诞节给了我一本狄更斯的《圣诞述异》(A Christmas Carol; 按:这是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的Alfred L. Pollard编纂的英文名著注释丛书之一种《注释狄更司圣诞述异》)。这是本极为平常的小书,任何书店都能买到,但直到现在每当圣诞节到来,我总会翻来覆去读个几段。我一年比一年更能了解,这是一个伟大温厚的心灵所写出的一本伟大的书。”金庸既然强调了他的非基督徒的读者身份,那么他之赞许狄更斯的“伟大温厚”,就是着眼于这本教化感恩博爱、慈悲施舍之书,有着超越具体信仰、具有普世意义的大仁大义。
第二,牡蛎的喻义。莫言先生在文中阐发的既独善其身又能献身的“牡蛎精神”,在狄更斯那里,上下文本来是这样的:
Oh! But he was a tight-fisted hand at the grindstone, Scrooge! A squeezing, wrenching, grasping, scraping, clutching, covetous old sinner! Hard and sharp as flint, from which no steel had ever struck out generous fire; secret and self contained and solitary as an oyster. The cold within him froze his old features, nipped his pointed nose, shrivelled his cheek, stiffened his gait; made his eyes red, his thin lips blue; and spoke out shrewdly in his grating voice. A frosty rime was on his head, and on his eyebrows, and his wiry chin. He carried his own low temperature always about him; he iced his office in the dogdays; and didn't thaw it one degree at Christmas.
现今比较流行的两个中译本里,对应段落如下:
斯克鲁奇画像
莫言摘出的那一句“像牡蛎一样,神秘,自给自足,而且孤独”,在狄更斯的原文里是:secret and self contained and solitary as an oyster这半句,原来的整个句子是一个双重比喻,先把他比作一个打不出火星来的燧石,再比作孤家寡人的海蛎。狄更斯这篇作品的中译本众多,姑引几例晚近的译文,做一个比较:
牡蛎的喻义,是由它的生物属性决定的,加以拟人化的理解,可以说是自足,也可以说是自私,厌世,以独处为自得。狄更斯再三以“冷”来刻画它,为内心冰冷的吝啬富商画出一幅相由心生的肖像。狄更斯的secret - self contained - solitary三位一体属性,如何在中文中再现,诸位译者在寻找汉语对应词上颇费了一番心思,惜乎他们都没有注意到狄更斯用了头韵法:三个词均以字母s开头。这个形式上的修辞追求如何再现,可以期待于未来译者提出更佳方案,笔者在此姑且提一个抛砖引玉的试译:“怪癖、悭吝、恹怯社交”。狄更斯使用的3S属性词,其实是跟它们的主人公的名字Scrooge也是连成一气的:据狄更斯专家研究,Scrooge并非实际存在的姓氏,而是狄更斯根据一个相当罕见的英语动词scrouch / scrouge“挤压”“压榨”造出来的文学形式人名。这个名字有点像汉语的表达“敲骨吸髓”,《圣诞欢歌》的几位中译者注意到了这一点,为Scrooge创造出“斯克掳奇”(汪倜然译)、“私刻鲁挤”(吴钧陶译),用字音义兼顾,而台湾译本《小气财神》译作“史顾己”(辛一立译),形神毕肖,形式上比较汉化,尤具匠心(参见王丁《曾纪泽与“宇宙院”》,《中国文化》第五十九辑,2024年春季号,224-225页“狄更斯笔下的悭吝鬼Scrooge”)。
要之,牡蛎的特性描写意在斯克鲁奇的性格核心:资本家的吝啬寡恩。牡蛎比喻的自我、自成一统之义,倒很合适用粤语的“孤寒”来表达,而不是“一腔鲜美”。看清这一点,就可以明白莫言的“牡蛎精神”说,跟狄更斯的本意是有很大的距离的。
第三,莫言引用的狄更斯名言,是虚是实?“像牡蛎一样,神秘,自给自足,而且孤独”这句话被当作狄更斯的名言得到莫言的激赏,这样会在中国读者群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但这样的一句话,并不见于狄更斯《圣诞颂歌》的通行译本。经检索发现,“像牡蛎一样,神秘,自给自足,而且孤独”在时下的网络上相当流行,还出现了印制上这句话的文创背袋。细究起来,这样一个字句的译文应该来自近年出版的美国美食作家费雪《写给牡蛎的情书》的中译本(Mary F. K. Fisher, Consider the Oyster, San FramciscoFrancisco: North Point Press, 1988, p. 3;韩良忆译,新星出版社,2010年,12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年。韩良忆这个译本另有台湾麦田2004/2012年版,书名题为《牡蛎之书》)。在这本饮食文学小书里,作者不仅汇集了二十八道牡蛎食单,还科普化地叙述了这一美味海鲜的全球化属性。在《软体动物的爱与死》一章中,费雪描写了牡蛎的生物学特性、它的变性能力以及牡蛎在人类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探讨了生命、爱情、死亡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倾吐了对牡蛎这种海洋生物的欣赏爱慕之情,引用狄更斯对守财奴、怪老头加以状摹的三个形容词作为本章开头的题词。
文学周边棉麻布背袋
这是制造狄更斯警句的一个关键:在狄更斯那里对资本家“怪癖、悭吝、恹怯社交”的性格刻画被《写给牡蛎的情书》直接嫁接到牡蛎身上,但反其意而用之,都变成了褒义词和正面属性,被认定为狄更斯的名言。在前面加上“人要像”,更直接把它上升为一种呼吁、忠告。正是在这样一个对狄更斯3S性质的反转解释基础上,莫言得出了他的“牡蛎精神”说,似乎牡蛎代表的是一种独善其身、遗世独立的高隐风范的化身。可惜,这是对狄更斯的误解。脱离语境的“像牡蛎一样,神秘,自给自足,而且孤独”,是“以吟咏食欲的诗人”闻名的费雪的“牡蛎情歌”,狄更斯《圣诞颂歌》刻画资本家品性的牡蛎比喻本不是抒情哲理诗。
如此看来,所谓“不管风吹雨打,保持一腔鲜美”“保持内心鲜美,无私奉献人类”的“牡蛎精神”,固然可以说是莫言先生的见道金句,但将始作俑者归之于狄更斯,却是一个美丽的误解。狄更斯没有号召人们向守财奴学习,变成牡蛎。换句话说,要是按照《圣诞颂歌》的文义来理解这个比喻,应该也不会合乎莫言的心意,以“狄更斯的牡蛎”为题的铺陈发挥因而恐怕是落了空的。姑本较真儿精神,为狄更斯一辩,并望高明的读者有以赐教。
写作中的狄更斯
·END·
本文首发于《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投稿可微信留言。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访问《上海书评》主页(shrb.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