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外 孙
今年学校刚放暑假,外孙一宁就从廊坊来大城度假来了。 外孙今年十一岁,属蛇,即将升入六年级。从个腰儿上看,已经是个半大小伙子了,只是说话还和从前一样,像个孩子,轻声细语、不紧不慢的。经过问暑假生活安排,说是今年不比往年,除去这次来大城打算住上两周时间,等过后回去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呢。
现代生活不愁吃穿、节奏快,两周时间,一晃儿就过。按照外孙前几年来大城的度假习惯,为了做到学有计划,玩而有度,做一下大致安排(或者叫做个计划),很有必要,只是从外孙的自制力上看,已经无需和以前一样,需要把“计划”写在纸上,挂在墙上,以便督促执行了。
所说“安排”也很简单,以与外孙商量加玩笑的口吻一拍即成——早上公园,回家作业;下午喝茶,茶后书店;其他随便。公园遛弯休闲,回家完成作业,动静相互结合,即利身心,也宜学业。只是隐约感觉,做如此这般一如往年的例行安排,已是“老生常谈”,无需多费言谈,一笔带过也就是了。
读汪曾祺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一文,其中一段写到:“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子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先生作为旧时代人,有此超前理念,实在难能可贵。而今与外孙把喝茶列为一项暑期生活内容,虽无效仿先生平等祥和家风之意,但借喝茶机会,提高一下生活品味,增添些人生乐趣的想法还是有的。
茶喝的是红茶——“英红九号”。其特点是香而醇、温而润;饮用上老少咸宜。还是过年的时候女儿给买来的呢。
茶具是一把名为“水上漂”的宜兴泥壶,四只“一口闷”的小茶盅。呈暗绿色。每天午觉睡足,无论三点两点,即把茶水沏上。与外孙在藤制茶几旁、藤椅上分左右坐下;每人就近放茶盅两个。
喝下午茶,一律由姥爷沏茶和把盏。一来有碍于茶具的轻盈娇小,需要轻拿轻放,二来也有不致拘泥、添些平和气氛、喝茶情趣之意。
外孙每次端起杯、抿着小嘴儿喝茶时,总是调皮地面带微笑,会心会意地看一眼正在忙于把盏沏茶、惬意品茶的姥爷。带给人的感觉,仿佛外孙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很活跃和愉快,充满了难得的人生幸福意味。
不少的时候,受爷孙二人喝茶时的美好气氛所感染,姥姥也会抽空凑上来,喝上一杯或两杯,同时还不忘说上个一句两句地打打趣:“这茶可真香呀!”“怪不得整整一大壶的水,一会儿的功夫就给喝没了呢。”
县新华书店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多年老店,坐落在新华西街,据说与共和国同龄。书店离家很近,步行也就十分钟的路程,去那里看书很方便。
按“安排”,每天下午喝完茶和外孙一起去书店看书。书店即安静,也干净;满屋的书籍分门别类、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即装饰得体而又漂亮的书架上,给人以书香、美感兼而有之的精神享受。
在书店,外孙选看的是老师指定的课外阅读书籍《中国民间故事》、《欧洲民间故事》、《非洲民间故事》三本书,我呢,读的则是近期正在看着的《汪曾祺散文集》。初到书店,本打算把“故事书”都给外孙买下来的,但最终还是采纳了外孙的意见,只买回了《中国民间故事》一本书。外孙给出的理由是: 外国“民间故事”除了国王就是公主,不如中国“民间故事”看着有意思。因对“故事书”无暇浏览,对外孙给出的理由自然也不好给出判断, 但对外孙已经能有思想的看书学习,能通过看书拿出自己的见解来,还是感到很欣慰。
新华书店格调清新,环境好,既不像商店超市,充满商业气息,又不似上烤下烝的室外街面上,车流人流,聒噪蝉鸣。与外孙一起生活半个月时间,每天去书店看回书,给人的感觉,在县城,在夏天,县新华书店就是一方“文化净土”,不仅可以看书学习,也宜避暑消夏,修养身心。
和外孙每天下午去书店看回书,直到书店关门才回家。有一次外孙就问我:“姥爷,每天让书店说着才回家,人家是不是会很烦呢?”我就回答外孙说:“书店里的工作人员都是有文化、有素质的,他们的工作就是通过书店,通过人们来买书、来看书传播传统的、先进的知识和文化,怎么会呢?”虽然我的解释对还在读小学的外孙而言略显深奥了些,但从外孙去书店读书时越发显得坦然、认真和自信的神态上看,我想对“书店”,对到书店来看书学习,一定有了些新的认识吧。
李文宴,笔名文言,机关退休工作人员,爱好读书、登山、旅游,有作品发表于网络及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