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五台山,在几十年的人生生涯中,多是耳熟,但不能详其情的。自然,直到现在,尽管几次实地踏足到过五台山,但因于实乃俗人一个,充其量,对五台山也仅仅是从地貌轮廓、观感氛围上有了一个大概了解或者感性上的认识罢了。
说起对五台山之“耳熟”,还在懵懂的少年时代就有了。至今记得,亲戚家有一套保存完好的《水浒传》的连环画,当年也叫“小人书”,很珍贵,每一本的书皮儿都由略带浅红色的“牛皮纸”包装着,记忆中得有二十几本的样子。那个时候,精神食粮少,书籍、特别是古典“小人书”对于普通人家说来,是个稀罕物,因而印象里,借回家对“小人书”不下几年时间地反复翻看,形成对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花和尚大闹五台山的深刻印象。那么随着日月积累年龄增长逐步印入脑际的,便是杨五郎出家五台山兴国寺、顺治皇帝出家五台山镇海寺、毛泽东夜宿五台山塔院寺等一件件耐人寻味的人文故事了。
那么说到对五台山儿时即“耳熟”,到可以说上个一句半句来,不得不说的,是退休几年所钟爱、所参加的户外旅游活动——近自然,爬野山;走长城,访古迹。先短线,后长线;先京冀,后远方……而做为世界文化遗产,一半佛国、一半名山的五台山,自然而然也就纳入到户外爱好者无奇不掠、无山不登的视野中来,成为心心念念不可不去走走的一个地方,不然,心里就像少了什么似的。
去五台山,回忆两次徒步闭环不下百里的五台台顶(俗称走大五台、也称朝台),分别是在2017年、2018年的8月和6月,而如愿“朝拜”被“大五台”围绕着的寺院最集中、香火最旺盛的台怀镇——五台山佛教文化中心,则是在时过五年的2024年4月,至行文止一个月不到的时间。
不去走走还真的不知道。
原来,大多数人到过五台山,通常只是到了以台怀镇为中心,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寺院群。而真正意义上的五台山,实际上是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座相互连接环绕而又挺拔秀丽的山峰,它们分别是: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俗称“大五台”;在五座山峰相对平坦的台顶上,分别建有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等五座大小不一的寺庙群;在寺庙大殿之内,分别供奉着法号不同的文殊菩萨的巨型佛像;台怀镇作为五台山佛教中心,地处五大山峰——即东台、南台、西台、北台和中台形成的怀抱之中,故自古取名为“台怀”。
做为佛外之人,自然难言佛事。诸如文殊菩萨如何消灾降福于人间,香火旺盛、香客如云,人挤的根本无地儿叩头下拜的五爷庙如何灵验之属,都没有资格说说明白,也实则难言其详的。但于佛事之外,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五台山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触人心灵的佛教氛围,还是需要说上一说为好的,不然,仿佛在心理上不只是白白去了几次五台山,徒步丈量了不下百里的朝台路,还有一种如骨塞喉不吐不快的感觉。
这里需要交代明白,当代人朝台五台山,有两条路线可供选择,一条是具有现代意味,驱车可达五台台顶的水泥路、石板路,一条是千百年来由僧俗信众走出来、能挨次到达五个台顶的山间小路,而这里所说两次共计六天时间朝台五台山,是按照古老的朝台方式进行的——背山包、拄山仗、走山路;住寺庙、吃斋饭、感佛事。因为在心里上觉得,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近距离感知五台山,才能与五台山古老的佛教氛围相吻合似的。
朝台路起伏平缓,视线开阔。山间小路远远望去就像一条浅黄色的绳子,延着高低起伏的山脉,向前延伸;镶嵌于绿草如茵的高山草甸,左右蜿蜒。得宜于冷暖不均、阴阳异向的自然条件,一山一峰多呈现出深浅不一、多姿多彩的如烟似翠之色,煞是美观,非常养眼;高山上的草甸,绿密如毯,铺盖于高低起伏的群山之巅,无边无沿;看似随意堆起的座座“玛尼神堆”,随处可见的“五彩经幡”,与高山、草甸、小路、蓝天、白云共融一体,凸显佛教名山气象。
来自于山南海北的朝台僧众,或三五结伴、或自然成队,按照自己的朝台意愿,去往不同的方向。在路上,不时会看到磕头拜山的香客,不计山头远近,见山就拜;偶尔也可见匍匐跪拜前行的僧侣,着实让人感其苦修之为,心之虔诚。
路遇一队佛家女弟子,带发修行正值青春年华,二十多人的样子。一色身着淡蓝色的僧衣,头戴浅黄色的草帽,身背古铜色的僧包,脚踩素白色的球鞋,迈着轻盈矫健的步伐行进在朝台路上。
成队女弟子身处高山世外,似乎自带灵性;个个淡定自如、目不斜视的良好精神状态,无异于朝台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走在队前的一位小师傅,其宽大的僧衣明显映衬着有待发育成长的瘦小身材,不免让人心生怜爱。也仿佛因于此,在人们啧啧连声的感叹赞美声中,在来来往往朝台人的止步目送中,将徒步朝台氛围推向高潮。
在用三天时间才能走下来的朝台路上,每天借台顶寺院休整、住宿、用餐的客人很多。借在台顶休息休整之余,闲观台顶景象:殿内殿外纸烟缭绕,男女香客进进出出,来去于不同方向的拜佛观光游客,你来他往;不少香客携带着米面粮油、时令水果等各色供品,成片地散放在大殿前的广场上,带给人的感觉,仿佛佛门圣地就是他(她)们的“家”。
在寺院“挂单”住宿即方便又简单,一晚住宿外加早晚两顿斋饭,每个人香火钱仅需五十元钱。僧舍条件简单清苦,无非板床、土炕,灰被、灰褥;墙白四壁,尘世间的撩人装饰一概全无。
斋饭素简。僧俗有别,分区排队,自助用餐,自己洗碗;秩序井井有条非尘俗可比,整个僧俗香客满满的斋堂大厅,无语无喧。恍惚中,给人一种世外隔世之感。
有生之年有幸两次徒步朝台五台山。朝台路上远近可收的自然景色,可带给人远离尘世喧嚣的空灵状态,让人终生难忘。
不时的心心念念,时过五年,终于有机会来到五台山乃至全国佛教中心的台怀镇走走看看,果然如想象般寺庙众多,华丽庄严;山色灵秀,游客如云。据导游讲,每年春夏秋三季,日接待来自全国各地观光、拜佛、请香还愿的香客不下十来万人。
对佛,尽管始终抱着不信但不可不敬的中庸心态,两天时间的忌荤忌酒,言行检点,随团随众依次“朝拜”过香火旺盛的五爷庙、黛螺顶、白云寺、镇海寺几处名门佛院,也曾在礼佛导游的招呼下,一起随众似懂非懂地诵过几遍经、神态难说标准地拜过几次佛,但在五台山不惜“重金”请香还愿的宏大人流里,仿佛自己依然是个“另类”,在礼佛导游“多舍即多得”,一路无休止的讲解声中,显得对佛、对自己是如此这般吝啬,就仿佛仅仅除了两日观光所得之外,又白白的来了一次五台山无疑的了。无奈,为求“心安”,只有在当地山民随处摆起的地摊儿上,多买些土特产品带回家里去。
在游完五台山坐车回家的路上,与游伴好友闲谈有关佛教的话题,其中谈到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文化,谈到清康熙王朝一座寺庙能敌十万兵的承德“外八庙”,不一而足…… 还谈到,据说在五台山每日繁复的宏大人流里,很少出现你对他错的矛盾纠纷,像这些,也许就是佛教乃至宗教存在的意义之所在吧?我在想。
文言,机关退休工作人员,爱好读书、登山、旅游,有作品发表于网络及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