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辰阳•难得人间孝悌心

文摘   文化   2022-09-23 07:49   河北  




RECOMMEND

精品佳作◆推荐阅读




难得人间孝悌心







 壬寅虎年,在“奥密克戎”特别变异株阴魂不散仍有点发之际,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戮力同心继续抗击“新冠疫情”之时,本市中、小学校新的学年总算如期开学了。孙子在乐踮儿踮儿地背回新发教材的同时,手里还拿着一册清朝•李毓秀编辑的《弟子规》课外读本。晚饭后我随手抄起,有心无意地睢目翻阅。“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言”。嗬!不啻开篇有意呀,“孝、悌”二字不请自到地快速跳入了我的眼帘。


 “孝”字最早可见于商代。其后,殷周时期金文“孝”字的古字形,就像一个小孩儿搀扶着老人走路的形状,用扶侍老人、尽心尽力地奉养长辈来表达“孝”字的意涵。再后,则引申转指晚辈在尊长去世后,仍要遵守社会礼俗、遵守道德规范的修身养德行为。“悌”字,《孟子•滕文公下》中说:“于此有言,入则孝,出则悌。”在小篆书体中的“悌”字,从心从弟,谓心中有弟,如同兄弟之间彼此诚心相友爱之。作“善兄弟解”,弟对兄当恭顺、兄对弟当爱护,顺其正而加以诱掖之。这就是“悌”字的解释。



 人生在世,大凡祖辈甚或爹娘谢世之前,无论如何要给后辈子孙留下多寡的家业遗产,其所表现的无非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吧。继大半生的切身体会而言,我的爹娘给予我们兄弟姊妹所留下的精神遗产,确要无限大于当时其仅有的那几间简陋的“砖泥相混”的房屋和院中那几株倔倔而立的椿、枣、榆、槐。据谨存的“家谱”所载,上溯百多年,我氏族祖辈之中亦不乏“国子监”、“庠生”、“文童”等有点儿文墨的先人。但别有例外的是,我的父亲确是与“文”无缘倒是与“土”尤亲。他龙年出生,旧黄历上说他是“沙中土命,天上行雨之龙”。虽已离开我们多年,但他那拼命劳作、勤俭持家、孝悌忠厚、率直倔然的性格特质,以及尊老爱幼、牵就于人、委屈求全的为人之道所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却总是历历在目萦绕于胸挥之不去。因而,对他的怀念之情,常常油然而生!我可以用五个最字,大致概括他的一生。这就是:他最没文化,大字不识;他最拼命劳作,一辈子干了两辈子的活儿;他是家族中思想最进步的一个,一九四三年便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也是家族中最长寿的,九十岁高龄寿终正寝;他最持守孝道,用大半辈子的心血精力倔然赡养四位老人。真可谓是:“挺肩担孝道,茧手耘春秋”啊!他没有文化,却写出了自己“殷殷施孝”的悯人文章;他不懂得儒家学问,却以自己的拳拳孝意,对“仁、义、礼、智、信”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诠释。



 五、六十年代的冀中农村,经济、文化、居住、医疗等方面都是比较落后的。我家住在一个离县城不远的算是中等人口规模的朴实村庄,靠村子一条街南侧的“里生外熟、砖坯混砌”的三间简陋农屋,坐北朝南在一条狭窄的胡同内。九口小农之家四世同堂,家庭成员有六老爷、奶奶,有婶母、二姐,还有父母和我们弟兄三人。简陋的农舍,纯朴的乡风,世代为农的身份,其文也寡其言也善其品也诚吧。农家小院内椿榆掩映、枣枝蓬娑,青砖砌道,鸡犬相迎。春天,香甜四溢的枣花,引来一群蜜蜂飞来飞去酿造它们特有的生活;初秋,高大挺拔的香椿枝叶间,挂出了串串翠绿饱满的“椿树排子”,随微风凉意的吹拂摆出一杪身姿;一个蓬松臃容的喜鹊窝巢隐藏在椿树繁茂的枝杈间,那长大成熟、羽翼丰满的两只小喜鹊,站在巢边无所事事地喳、喳、喳的雀跃鸣叫,像是在呼唤雄雌大鹊的觅食归省,又像是替主人欢庆硕果飘香、五谷丰登、累累金秋的既将来临。



 六老爷在我太爷爷一辈的兄弟哥们中排行老六,“五行”金生丽水取“汉”字名为“汉澄”。他是清末年间曾“乡试不第”的读书人。我刚记事时,他在街北三间“砖坯混砌”房子的西屋居住。居室土坯炕上的中间,常年不动地摆放着一张造型古朴的老榆木炕勤桌,桌上摆放着他一生所爱不释手的“笔、墨、纸、砚”,还摆放着以“缝缋式装帧”的四书五经的单册或多籍善本;居室地下靠北墙的六仙桌上,亦摞放着线装成套的古籍,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六老爷是我们九口之家中最为尊贵的长辈,他身着长袍马褂,举止端稳慈眉善目,稍矮的个子,清瘦的脸庞,颌下留着一撮稀疏的山羊胡须,头顶脱发。时间长了乡亲族人无不称呼他为“秃老爷”,他倒也不甚在意。茶余饭后,他儒气平添、默不作声、非读即写;测字算命,便方祛疾,来者不拒,但行善事不问前程。六太奶奶早年病故,他的两个儿子亦相继夭亡。按照封建社会的宗法习俗,我的祖父应过继给他(过门继承的意思),由于祖父去世较早,经族亲商议,就把我的三叔“过继”在了他的膝下。当时,三叔一家工作居住在“蒙省归绥”(现在的呼和浩特),就这样的逻辑推理、埋三倒大、顺理成章,六老爷的赡养之责,便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我父亲的肩头。形成了当时鲜有的“孙子养继爷,侄媳款叔公”的旁系赡养关系。



 春归夏至秋去冬来。一个冬月的早晨,鸡鸣犬吠旭日东升,当村边薄雾缭绕、户户炊烟袅袅、家家早饭来临之际,奶奶便以其柔和的声音和雷打不动的贯例,招呼我说:“府子,叫老爷吃饭”。在北院住室晨盥洗漱后的六老爷,款步进到南院的东屋。首先摘下黑色的“瓜皮帽盔”,顺手挂在东墙的木橛儿上,随后脱下棉袍马褂放在靠东墙的兀凳子上,脱鞋上炕,盘腿坐到方形饭桌南侧靠窗台的位置。此时,奶奶、母亲、婶子,先递次的把已经炒好的一盘儿鸡蛋(不过两三个吧)、一涮碗素炒白菜、一碟腌萝卜条和一盘葱拌豆腐摆到桌上,然后再把热气腾腾的山芋粥、玉米面窝头或饼子端上桌来。只我们小哥仨有和六老爷轮流委正座的资格。奶奶、父亲坐在他右手边,二姐和兄弟们则坐在他左手边,母亲和婶子总是站在炕沿边儿的地上,以常有的“站姿”吃饭。六老爷先拿起筷子,把仅有的炒鸡蛋分夹给我们四个孩子一点儿,开口说:“吃吧”。未必能和有条件家主儿的早餐相提并论,但我们家也算有自己的规矩习惯。相继拿起筷子,遵循“卧不言食不语”的“朱子家训”,吃起饭来。四世同堂,粗茶淡饭,稷黍纯香倒也其乐融融!有时,午饭或晚饭他过来较早的时候,也和我们四个孩子津津有味地讲些“朱子治家格言”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以及“叨陪鲤对”等等一类典故的话,不过一知半解罢了。


 中秋将近。一天六老爷把我叫到他的“书房”,“府子,今天教你背首诗词吧”,他以既定的口吻说。七岁的我,哪里知道什么“湿啊干了的”,他也不用拿书本便张口随吟:“小时不识月”,我跟着“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就囫囵吞枣地“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首五言十六句,大概用了两天的时间我总算背过了。他还当着我母亲的面不无赞许地说:“这孩子还算灵头儿,李白的诗《古朗月行》,他还真得背下来了。”几天后的中秋之夜,圆月东升冰轮初上,正当奶奶指挥着大家在院中的香椿树下放上地桌,摆好月饼、鸭梨、葡萄、糖饼、罐头、炖鸡、炒鸡蛋等类食品,准备阖家团圆欢度中秋时候,六老爷便让我以背诵《古朗月行》开局我家的中秋夜宴。这时我仿佛才恍然大悟,六老爷这是让我以背诵古诗的形式,来增加家人们过中秋的气氛呀!他借古人的诗词,借家人的团圆赏月,来凝聚一家人的亲情,来表达他对晚年生活的乐观满足和幸福。



 “大雪节”以后的一天凌晨,公鸡叫了三遍,父亲就披衣起来了。后半夜,他似乎听到了窗棱外唏唏簌簌的声音,断定天在下雪。他惦记着六老爷的起居,想的是雪天路滑要称早给六爷扫雪。果不其然,天大亮后我扒开堂屋的两扇木门一看,房顶树杈、墙头地上一片毯毯的银白色世界。院子的小甬道已打扫干净,大门外、胡同里、大街上,特别是六老爷北宅院的大门口、院子里、台阶上,统统的清扫完毕,墙角边堆起了一簇簇的雪堆。顺着街心望去,北院大门外通往南大井的雪地上,留下了一行长长的脚踏雪印、深曲蜿蜒尚无别人涉足。还用问吗,六老爷堂屋的水缸,肯定是挑的盈盈满满的了。


 对于六老爷的生活起居,父亲有个坚持不懈的习惯作法,那就是每晚必到老爷子房中聊天唠嗑,九点钟以前,等老人脱衣躺下了才离开,并倒别门叉之后回到自己房中。古时的三月三“上巳节”,是人们“祓禊沐浴”的日子。有身份的文人墨客“流觞曲水,宴饮春游”。庶民百姓则也随俗而兴随波逐流,在进寺上香之后,便开始做“脱拆换季、缝补浆洗、沐浴更新”的活计。每到这个季节,无疑是奶奶、母亲、婶子,家务最为繁忙的时候。她们一准儿是把六老爷的长袍马褂、棉袍鞋袜,做为缝补拆洗、去旧换新的头件大事来做,绝不马乎敷衍。把老爷子打扮的干净利索,才算心安理得。六老爷直到年逾古稀,身体硬朗无灾无病。八十四岁那年一个雷雨交加的夏夜,他突然稀里糊涂地于梦中摔下炕来。我陪伴父亲冒雨去邻村给老爷子请医抓药,父亲踮跑后、煎汤喂饭、左右不离、体贴入微。直到有一天他和父亲说:“那天夜里做梦,贾汝臻叫我帮他算账去,我他妈的不去”。几天之后他无疾而终。——孙子养爷,盖于情理之中;但侄孙替弟弟赡养继爷,恐不多见,惟家父而心安理得、问心无愧也!



  早年听母亲说,我的姥爷五十多岁时就去世了。五十年代末,姥姥跟二舅在呼和浩特生活了几年,随年龄的增长她忧思故土之情日甚。但因早年和大妗子不睦,姥姥固执己见,坚持回籍不回村。无奈,权衡之下还是父亲毛遂自荐,用小胶皮轮“鬼头”推车往返100多华里,把从“唐官屯”下火车的姥姥接到了我们家中。因奶奶尚在,就给她单辟房舍择邻而居。对待姥姥,我父亲权当自己的亲生父母一般尽心赡养,吃喝拉撒、寻医问药、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转眼概以十年有余。再说二姐(大叔的二女儿)的姥姥吧。大叔在唐山工作时病故,婶子三十来岁为寡,坚持未再嫁;我们九口之家几十年同甘共苦、相敬如宾,我弟兄和二姐尤如亲姐弟的一般。无独有偶,还是我那善心的父亲用小推车从几十里外的村庄,把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二姐的姥姥接过来济养,慰籍两年直到临终。加上我八十六岁才寿终正寝的奶奶在内,这就是我的父母、婶子,用他(她)们大半生的心血,先后赡养四位老人的诚然家事。


  如果再插一曲的话,那就是父亲还曾让我四弟和他的同学一起,与东邻的孤老头“轩爷”常年作伴,嘱咐夜来插门、晨起端尿、扫地担水、鲜以馈食的恻隐余篇。


二十四孝故事臻,伦理纲常教化人。

虞舜孝感动天籁,文帝尝药救母亲。

百里负米仲由馈,啮指心痛恕曾参。

芦衣顺母闵损志,卖身葬父董永贫。


 朋友们,难道我们不觉得仓颉氏无比的伟大吗?中华文明灿烂辉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它们岂能离开“中华汉字”这尊不朽之体,它们尤如那泰山之上生机勃勃的苍松翠柏,根深叶茂本固枝荣。孰不知,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根脉”,不就是以“孝悌”为其营养精髓吗?《左传•僖公》有言:根之不存,枝叶何将焉附?


  人无孝不立,家无孝不睦,国无孝不崇。那脍炙人口、伦理深刻流传中国几千年不衰的“二十四孝”故事,何时也能入得学龄教材呢?寄于“九九重阳”将至,特书此文聊以慰藉耳!





END





作者简介:

 辰阳,河北大城人,文学爱好者,偶有作品见于刊物并获奖




主编微信:xg8888888888899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后:查找历史信息观看更多精彩。


征稿须知




一.平台简介:

1.《大城原创文学》是经廊坊市委网信办备案的纯文学公共微信平台,自2017年2月17日创刊至今总阅读量已达60万。

2.发刊作品被腾讯、网易、搜狐、百度等网站大量转载,平台活动多次被国家、省、市、县媒体报道。

3.作品刊发原则上三天一期,如遇重大节日或平台重大活动,随时调整推出时间。

二.投稿要求:

1.本平台不讲关系,以质取稿,只接受“原创首发”(未在其他微信公共平台发表过)请勿一稿多投!文责自负。

2.唯一投稿邮箱1094362682@qq.com。

3.来稿体裁不限:散文随笔、小说时评、诗歌(现代诗五首、格律诗词八首以上),并附百字内个人简介+照片+微信号。投稿文字请仔细检查,确保无错字、漏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三.稿费发放:

1.本平台已开通赞赏功能,作者稿费即读者赞赏,有赞赏有稿费。

2.“赞赏”金额少于10元不结算(含10元);超过10元,1/3为作者稿费,1/3给主编,1/3用于平台运转和发展,无赞赏和多人合集无稿费,文章发表后第四天结算,第四天起,后续赞赏不再发放,不同意此规则者请勿投稿。

3.稿费红包24小时不领取,视为自愿赞助平台。

四.特别提醒:

1.作者需关注《大城原创文学》平台,并积极转发自己的作品,共同提升作品关注度,美誉度。关注度高、浏览量高、质量好的平台是大家共经营、呵护、努力出来的结果,不是某一方面可以达成的。点击量低于500人次,平台不再考虑推送。

2.因人手有限,来稿太多,投稿一月内未刊登、请自行处理,恕不退还。

3.编辑部有文稿编排、版面设计权利,不负责校阅修改文稿,插图来自作者提供和网络,转载请联系我们。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大城原创文学
《大城原创文学》是大城县作家协会主办的新媒体平台,负责向全国各地网络和报刊推广文学作品,欢迎投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