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拾缀》
——乡愁记忆之二
01
远去的村貌
小的时候听六太爷说过,自明朝“建文”初年前辈人“王香”建村之后,历经绵延赓续世代繁衍,加之它姓居民的驻足栖身,“王香屯”的村落遂得以逐渐扩大。后来被一条道沟分成了东西两王屯的格局。此一说法因无从考证,权且作为传说而已。
建国初年“王香屯”的村容村貌,倒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且至今无法从心中抹去的一张勾勒图。那时,我们村有两条千八来米长横贯东西的街道。主街靠北名“后街”,前街则平行于主街的南侧。村南有一条乡间道路在村的中间穿过,形成了所谓的“十字街”,并以此分为东西两头。古槐树就在主街最东头的位置;明朝嘉靖吏部尚书刘大受,是西头刘氏家族的历史名人。
我勾勒的这幅“村落景物组合图”,是以村子的东半部为我描述的侧重点。
这帧图,首先有屹立于东头村口,业已成为“村史”标记的大槐树;有大槐树向南百步开外、二十亩有余的坑塘水面和青砖石台古井;有环坑塘周围一株株胸围般粗细的垂帘亸柳;还有村落最东头一湾名为“茓坑”的水面和比邻茓坑的一座古庙——“天齐庙”;最后有的就是一条沿村南边缘、且紧靠南坑塘北侧蜿蜒而过,通往县城的乡间道路了。出村东口过“天齐庙”逾三里圪垯六里屯,就是“古郡平舒”之城了。
这一槐、一井、二坑、一庙,是埋藏于我童年记忆里的朴素乡村丹青图。虽然已日久年深沉淀远去,但不知何故,它总是于不经意间在我的心中生发出缕缕的思乡之情。
02
春水泛春情
新的一年,九九河开后眨眼就到“春分”。当缕缕春风吹拂子牙河畔,吹醒平舒大地朴实敦厚村庄的时候,王香屯村边的一汪历经数九隆冬的坑塘碧水,也开始冰雪消融微波荡漾了。应了诗人那句:“坡头桃花两三枝,坑塘水暖鸭先知”的春色景明的意境。旷野、村头、坑塘彼岸,风摆丝绦嫩芽舔绿,熏风和煦柳絮飘柔。先是一群芦花黛美知水暖的鸭子,凫游于清澈的水面,粉红色的脚蹼时紧时慢地来回拨动着,在乍暖还寒的坑塘里游来荡去。当它们追逐眼前的鱼儿快速地向前冲刺时候,其身后形成的波纹,随向两侧波展分开散去;还不时自傲地拍打着羽绒丰满的翅膀,发出“呱呱”的叫声,好像在告诉你我,它们是无人可比的春姑娘,正在自由贪婪地享受春回大地后的明媚春光呢!再看成群的麻雀,在树枝间上窜下跳,“叽叽喳喳”的尖叫声不绝于耳。一只鹞鹰在空中盘旋,惊恐中它们突然“嗡”的一声,成群飞走再也无影无踪了。有些叫不准名字的小鸟,甚或有鹪鹩、雪雀,有白头鹎、黄雀、串枝或柳莺的吧。它们在村头、坑塘边的槐枝柳叶间飞来飞去欢快跳跃,唧啾啁啾的叫声,清脆悦耳此唱彼和。还有身披乌黑光亮羽毛的对对玄鸟春燕,它们刚从南方一路归来,虽经历了高山、大川、河流、田野湖泊的长途奔波,它们深知春光的美好可贵。不用像样的修整,就急急忙忙地投入到了修巢、筑巢及生息繁衍之中了。它们时而在空中滑翔,时而俯冲到坑塘水边,认真地衔起一口柔软的泥巴,迅速飞回到农家屋檐下的巢穴边,来回的穿梭而不知疲倦。累了的时候,间或攀缘在枝头、电线上稍事休息,嘴里数落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报数,好像在和青蛙进行着“俩五一十”的比赛似的。
大坑塘的南坡之上有一片桃园,三月里的桃花含苞放蕊,置身其间顿觉馥郁扑鼻幽香四溢。更有翩翩起舞缠绵恋偎的彩蝶,寻香逐蕊溢彩流丹。体验了《蝶逐桃花》诗的一番佳境:“双双彩蝶伴芬芳,日日相陪玄都旁。谁家蟠桃兹放蕊,遐思吻绿寄情伤”。
03
庙会恬俗情
三月三为“上巳节”,是自古以来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其活动以“祓禊”(fu、xi)祭祀为基本内容。听六太爷说,到每年这个“日子口儿”的三、五天里,王香屯村的“天齐庙”庙会就如期而至,热闹起来。据查阅,旧中国中原各地的“天齐庙”,大都供奉“东岳大帝黄飞虎”,我们村的这一庙堂也不例外。由于兵荒马乱年久失修,建国前此庙便逐渐破败。一九六0年代,国家兴办教育无资金可予无校舍可安,此庙后院的一些僧舍,便作了一时的小学课堂了。但人们逢“三月三”赶庙会的习俗,仍情有独钟遵循不怠。此时节,寒食将至小麦返青,槐柳吐绿原野生机盎然。三五成群的善男信女,从四邻八村携髫带蔻接踵而来。一是到“天齐庙”祓禊祭拜进香;二是抽签许愿祈福纳祥;还有借此机会观把式赏杂技、看戏听书,以期实现过把书、戏之瘾的奢望。上庙程序履完之后,一众家庭主妇及老头老太太们,遂不忘顺手牵羊、花几个“大子儿”买些吃的用的,尤其是给自己的孙男弟女买些糕点糖果、信物玩具之类,便步履姗姗欣然而返了。
记得那年,我随母亲到“天齐庙”烧香(不是三月三)回来时,眼神一暼间,看到坑塘水边偶落一枚雪白的大鸭蛋。哇!这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稀罕之物,顿时喜出望外乐不可支。常言道:物欲乃人之常情,何况童子乎?对这种意外之得,当时我显得极为垂涎不昧,便无顾其来由,急忙捡起揣到怀里。继而,我还自鸣得意的瞎想:这一定是“东岳大帝”赐给我的一许福份吧!回家后,母亲对我的做法则不以为然,她和言悦色地对我说:“这件事你做错了!”参加工作后始读《论语》,才愰然理解了孔子说的“君子惠而不费,欲而不贪”的道理。方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人生之哲理。
END
辰阳,河北大城人,文学爱好者,偶有作品见于刊物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