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穿越千年的洁净之旅 | 全球洗手日

健康   2024-10-15 16:27   上海  


洗手小故事

wash hands

















Ignaz Semmelweis

(伊格纳兹·塞默维斯)



19世纪的启示:

产褥热与洗手的渊源

19世纪初,许多产妇产后死于产褥热。

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产科门诊的奥地利维也纳总医院存在着一个怪象:产科一病区的产褥热死亡率高达11.4%,但产科二病区的产褥热死亡率仅为2.8%。

塞默维斯对此深感困惑,开始探究原因。


🔼1841~1846年间,维也纳总医院产科一病区(粉色)和产科二病区(蓝色)的产褥热死亡率统计;图源:Wikipedia





1847年3月,塞默维斯的挚友、维也纳总医院法医学教授Jacob Kolletschka(科雷契卡)突发急病去世,其症状与产褥热患者几乎完全相同。

塞默维斯回顾发现,科雷契卡曾在解剖尸体时被划伤

塞默维斯推测到,也许“致病因子”来源于尸体。医生在解剖后,直接为产妇接生可能传播“致病因子”

产科一病区主要由医生和医学生负责,他们接触尸体后再接触产妇,导致高死亡率;而二病区由不接触尸体的助产士负责,死亡率较低。

1984年,塞默维斯发现次氯酸钙溶液能去除手上残留的腐臭气味,推断其能去除双手携带的“致病因子”。

于是要求维也纳总医院参与接生的人员接生前洗手,产妇的死亡率也随之锐减。


🔼维也纳总医院产科一病区 1841~1849 年的产褥热死亡率统计,红线为引入次氯酸钙洗手令的时间;图源:Wikipedia





1850年春天,塞默维斯在维也纳医学学会向台下的一众医生宣传洗手的好处。然而他的理论却与当时普遍接受的医学认知大相径庭,因此受到猛烈抨击。


一方面,当时的守旧派权威并不认可尸体会存在致病物质;另一方面,塞默维斯的理论让医生成为了导致产妇死亡的罪魁祸首。

往后的几年里,虽然塞默维斯撰写并出版了著作《产褥热的病因、概念及预防》,坚持推行洗手制度,但孤军奋战,最终因长期的心理压抑导致精神错乱,被送进精神病院,并于1865年逝世,年仅47岁。

19世纪70年代,伴随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证明了微生物在疾病传播中的作用之后,医生们才逐渐认识到洗手的重要性。


19世纪80年代,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发布了第一部关于手部卫生的指南


2008年,促进用肥皂洗手公私伙伴组织(PPPHW)倡议:每年10月15日为全球洗手日


2009年,世卫组织把每年的5月5日定为“世界手卫生日”


2018年,在塞麦尔维斯诞辰200周年之际,匈牙利政府宣布7月1日为塞默维斯纪念日

在塞默维斯的理论遭到嘲弄轻视的一百多年后,布达佩斯医学大学(Medical University of Budapest)更名为塞默维斯大学(Semmelweis University),以此纪念这位坚持通过清洁双手来改善医疗质量,却未获得重视的公卫英雄。


正确的洗手时机和方法


1. 洗手的时机

清洁操作前:如饮食前、加工制作食品饮料前、触摸口鼻和眼睛前、护理老年人和婴幼儿前等。


污染操作后:如咳嗽、打喷嚏用手捂口鼻后、大小便后、护理病患后、触摸钱币后、接触或处理各种垃圾和污物后等。


手部卫生:手部有明显污染物。


传染病流行期间:触摸门把手、电梯按键等各类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后。


2. 洗手的正确方法

巧记“七步洗手法”:

内、外、夹、弓、大、立、丸(腕)

图片来源:上海疾控


①“内”——洗手掌。流水湿润双手,涂抹洗手液,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②“外”——洗手背。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③“夹”——洗指缝。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④“弓”——洗指背。弯曲各手指关节,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⑤“大”——洗拇指。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⑥“立”——洗指尖。弯曲各手指关节,把指尖合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⑦“丸(腕)”——洗手腕。揉搓手腕、手臂,双手交换进行。



撰稿:张兆文

          刘   念

编辑:刘   念

          黄   祎

审核:温晓飒

          周毅彬


转载来源:健康闵行

闵行疾控
健康科普知识、健康宣传活动信息、市民健康咨询信息反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