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
回望2024年,个人的成长和收获还是蛮多的。到目前为止,读书应该也有50本。今年小说类的读物有所增加,自己或许对于情感的理解力也有所提升。不足或许在于,高质量的社科著作书评产出较少。
下面是按照阅读时间先后排序的十本书:
01《相信》——蔡磊
总会有一些书和一些人,能够让我们从中收获力量。蔡磊的《相信》,我认真阅读过两遍,内心特别受打动,好几处都会泪目。在他身上,能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真正汲取到相信的力量。
02《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中的文字表达,真的太美啦。“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本来我以为这本书要传递的中心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但看了一些书评之后,我才发现,它的立意更为宏阔高远,试图传递的是鄂温克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3. 《枪炮、杆菌与钢铁》——戴蒙德
这本书属实是社会学的经典著作啦,更是入门级著作。我很早之前就知道这本书,但一直没有机会去看。今年通读了一遍,确实写的非常好,但前面三章也会阻断很多人阅读下去的欲望,对于我这种地理不是很好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不过坚持过第三章之后,后面确实非常有意思,大历史观的视角非常吸引人,核心要解决的问题是欧亚文明何以战胜其他文明的原因在于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从而破解文明优越论和种族中心主义。
4.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林耀华
这本书最早知道应该是在崔老师的课堂上。家族社会史是一个蛮有意思的书写视角和方法。从百年家族的演变中反映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每个家族都是中国社会的缩影。近年来,也开始流行书写个人史、群体史,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通过文字呈现给更多的人,我是非常推崇的。人来到世界,总归还是要、还是想留下一些东西的。
5. 《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陈行甲
我特别喜欢陈行甲身上朴素的理想主义。似乎在大部分人看来,非常艰难的选择,在陈行甲这里都不是问题。根据他的人生经历和描写,这种朴素的理想主义源自于母亲对他的深厚滋养,源自于他的成长环境和求学经历,塑造了他对于基层的情怀、对于弱者的共情、对于正义的追求。所以,这种朴素的理想主义,虽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但也不是遥不可及和难以理解的。
6. 《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
每个人都是带着故事来的。我说的话,掺杂着之前很多很多不为人所知的背景。这种背景既有我的成长经历、我的家庭、我的社会关系。而这个未知的背景,是与他人连接,或产生共鸣、或产生误解的原因。从杨百顺—杨摩西—吴摩西—罗长礼,发生了太多太多故事。刘震云非常巧妙地借用了《出埃及记》中的摩西事例,踏上朝圣和救赎的历程。而杨百顺生活中的每一次变动,都没有这么伟大。只是一个非常平凡、懦弱的个体,在生活的漩涡里,不断地被迫流动。中国的乡土小说,总是这么动人。它和西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侧重跨越阶级、摆脱性别不平等的书写极为不同,它在拒斥宏大叙事中,却又描摹和诉说着人的一生,悲壮的底色极为凸显。
7. 《深度关系》—武志红
这本书,核心想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关系,甚至需要深度关系,以及如何才能进入和经营好一段深度关系?武老师在这本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因为孤立的个体很难较好地实现自我认知和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
对于心理学的门外汉而言,我认为,武老师的这本书,真正的价值在于他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让我们很多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认为无法如愿时,能够去考虑到,这背后其实是自我的全能感在作祟,无论是面对亲子关系、工作关系还是朋友关系。
为了避免这种极易发生的冲突,就要克服彼此的全能感,在进入和处理深度关系中,尝试去理解对方对自己的期待和要求,同时认识自己向对方提出的潜在的期待和要求,是否合理以及为什么会提出这些要求,让自己在关系的向度中,逐步地克服自恋向度,打碎恐惧,拥抱更真实的自己,也更好拥抱最亲近的身边人。
8.《“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当代农家子弟成长叙事研究》—程猛
认真阅读程猛老师的书之后,我发现了他的不同,以及这篇论文何以能够成为“优秀博士毕业论文”。
从事教育社会学的研究,田野调查必不可少。程猛老师本书中也有引用很多访谈者的自传。但他更为出彩的地方,在于他与已有理论的对话。他在书的开篇提到,当他根据个人经历,试图告诉导师,他对于“在学业上取得较高成就的农家子弟的成长”产生兴趣时,他的导师便提醒他,这个课题的研究不可避免要和文化生产相联系,你如何能够做得和别人不一样。
他在书中,同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对话、同威利斯“子承父业”的对话。通过现实的、鲜活的自传,提炼个人的理论观点,实现与其他理论的对话,让人能够明显感觉到,有创新的意味。当然,程猛老师的文字表达,也非常优美和动人,虽然大篇幅的还是理论。
9.《激荡四十年:中国企业1978—2018》—吴晓波
《激荡四十年》是在《激荡三十年》的基础上,将时间线延展到了2018年。 具体阅读过程中的冲击力来自于宏大历史中的具体人物和企业细节,一种开疆拓土的颠簸跃然纸上。综合来讲,有几点思考与体会:1. 我们不仅需要作为“如今的人”,更需要作为“历史的孩子”来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2. 理解1978年—2018年是中国经济深入走向现代化的历程。3. 理解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4.我会谈到“理解”,我的指向不仅仅是情感维度,更多推崇的是理知维度。
10.《阅读、游历和爱情》——梁永安
梁永安老师的这本书,应该是我目前最喜欢他的一本。他在这本书里写了特别多的东西,思想性还是蛮强的。
谈自我:现代年轻人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没有参照物,承担着为后人开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任务,在价值多元的世界里,如何确证自己。
谈工作:把说着不喜欢的工作也做到最好,再来重新观照自己是不是不喜欢。兴趣、喜好是慢慢培养的,是需要持久探索的。培育自己的内心,接受差异性,热爱多样性。
谈人格:摒弃好坏、善恶的二元标准,尊重多元,用无畏的精神去生活。
2025年,一个崭新的开始。祝愿大家读书不止,不止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