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除了在看巴尔扎克,还读完了一本《美国小史》。
按类别来分,它属于普及性质的历史读物,相比于我书架上那套厚厚的三卷本《美国史》,这本“小史”要宜人得多,拿起来没有压力,很快就看完了。
它的作者詹姆斯·韦斯特·戴维森是一位历史学家,耶鲁大学美国历史博士。我查了一下,他还是一个野外划船爱好者,写过一本关于如何进行独木舟之旅的实用手册。
说起美国,我们是很熟悉的。从小到大,美国一直是国际新闻中的主要角色。前不久的美国大选,在国内也是沸沸扬扬。
不过,我对于20世纪的美国历史并不陌生,但是再远一点,特别是19世纪的美国史,就有点模糊了。
如果你和我一样,想要简单了解美国的历史,又不想去啃大部头,这本《美国小史》是很不错的入门。
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本关于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的书。
由于它一开始就是准备写给普通读者看的,所以书中没有专业术语,也没有复杂的论述,作者只是用一种轻快平实的语言,带我们走过了500年的历程。
等等,美国有500年历史吗?
确实没有。美国于1776 年宣布独立,距今也不过200多年。
这正是这本书第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它不是从美国建国开始写起的,甚至不是从“五月花号”开始写起的。
全书第一章写的是1492年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的事情。接着,作者又介绍了这块大陆的地理环境,描绘了当时美洲印第安人的状况:在欧洲人刚刚抵达这片大陆时,这里生活着800万印第安人。但是,很快,由于战争和瘟疫,印第安原住民急剧减少。
公正地看,这里发生的事情,一方面是白人建国的历史,另一面也是印第安人被驱逐、消灭的历史。
作者没有回避这一点,反而对于这一切都有详尽的描述。在作者的叙述中,我们会看到,除了印第安人的命运,非洲人的命运也被改写。在18世纪,“有超过1200万非洲人走上了横渡大西洋的苦难之旅,100多万人在抵达终点之前死去。”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本书的第二个特点,它的视角更为开阔和多元。
在以前的历史书写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统治者的历史。战争、革命、政变,以及每一任统治者的权力之路。但是在这本书中,作者并非只关注历史上的大事件、大人物,他始终关心普通人的生活在历史长河中的变化,也始终关注被历史车轮甩到角落里的人,他们的故事。
关于美国政体的建立,三权分立的设计,关于平等和自由的呼唤,我们在很多关于美国的书籍中都有论述,这本书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在写到美国民主的自我纠正机制时,作者也不忘提醒,在建国之初,美国民主制度就有“一个更深的、无法如此轻易弥补的缺陷”。在那个时候,“女性不能投票,非洲裔美国人没有投票权,至于印第安人,他们的权利和愿望更是几乎被完全无视。”
历史的复杂性就在这里。一方面,美国人在尝试建立一个新的是世界,宣告人人平等、自由。但是,“18世纪,自由平等理念的传播与奴隶制的扩散是同步进行的。”
平等问题一直贯穿着美国的历史。南北战争便是一次爆发,虽然黑人在法律层面上得到了解放,但是种族隔离还是延续下来,直到100年后,大规模的民权运动,事情才发生更多变化。
在南北战争结束之后,美国的重心就从政治问题转向了经济,在19世纪下半叶,美国开始了大铁路、大石油和大钢铁的时代。银行和金融业随之发展,成批的企业创造了巨额财富,城市变大,人口变多,国家走向繁荣。
不过,即使在这里,作者依然没有放弃另一面的视角,在这些繁荣的故事里,还有童工问题,各种移民被压榨的问题,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的问题。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阵痛的伤痕,也是需要被记录,被看见的。
进入20世纪的历史,我们要熟悉得多。一次世界大战,二次世界大战,越战,冷战……在这些大事件中间,我们还会看到大众媒介对生活方式的塑造,看到战争的新形态带来的可怕未来。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读起来不会感到沉闷。作者往往从故事着手,去勾勒一个时代的氛围,如果进入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比如西部大开发,或者民权运动,他也会细细地勾勒。在讲述的时候,详略得当,读起来很畅快。
回顾整本书,作者始终带着一种思辨的眼光。“自由和平等”这个伟大的观念包围着美国的历史。但是作者直言,这句箴言似乎并不真实。分歧并没有消失,繁荣和破坏循环出现。未来,“我们是否能终止这种繁荣与破坏的循环,同时又不放弃我们的自由与平等?”这是作者留下的问题。
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美国现在的很多问题,在历史中都有伏笔。每一个国家的历史大概都是这样,它不是一个公式,可以解出正确答案。不掩盖、遮蔽,直面历史的教训,或许是走向未来的第一步。
Ps.读这本小书,好像对看电影也有不少帮助。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会浮现很多看过的电影,比如《第一头牛》《花月杀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