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
小河你好,我是亦飞,好久不见,
去年没怎么看书,也就没有写年终总结,心中总觉得有点怪怪的。
有一天,我所居住的城市大雪,在屋子里,我突然想到,在2021年的年终总结中我写道,“最近在想,读书可能完全不是我的爱好,说这种话可能很得罪人,但是我觉得我可能也没那么喜欢读书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手机和社交媒体的缘故”。两年之后,我重新思考这个问题。这几年,因为害怕搬家麻烦和语言的缘故,身边没有中文书,总觉得空空的。
十月份的时候,我读到了“三明治”创始人李梓新写的一段话,他写道,“我们总在自己处于笨拙的时候想起文字,因为它的简单、言简意赅似乎能够牵引我们不要陷在日益失去控制的当下。我们在自己宽裕的时候忘记文字,因为越是宽裕舒服我们越需要更多的画面、美酒,而不愿进行抽象思考”。
过去几年我一直试图为我的reading slump(读书倦怠期)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我并非拥有“宽裕”,而是在忙着完成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的时候,无暇读书。
今年重新读了一些以前读过的书,重新开始写手帐,重新开始用文字记录生活。前两年,我逃避文字,当然我现在也看综艺,但从文字中我重新找到了那一份踏实感。在记录自己每年阅读清单的时候,我也会发现每年的阅读兴趣在发生变化。今年,不同于往年对于社科书的执着,我发现渐渐地,也读了一些随笔和小说。
以下是今年最喜欢的十本书,排名不分先后:
01《正常人》
今年萨利萨莉·鲁尼出版了新书,我在发售当天跑去书店翻阅,但总不确定我是否会喜欢,其实,对于作者其他的书我都有类似的感受,除了《正常人》。
第一次读这本书应该是在高中,本科的时候粗略地重读了一遍,今年夏天又拿出来读了一遍,在长途飞机上也拿出来杀时间。初读时被这本书的“破碎感”所吸引,我和朋友说,我不理解为什么看似天生一对的两个人无法在一起。很多人说萨莉·鲁尼是“图书界的泰勒·斯威夫特”,或者“青春疼痛文学有什么可读的”,但对我来说,因为我年纪还很小,这本书常读常新,在每个人生阶段我都会对故事中主人公做出的那些匪夷所思的决定产生不同的理解。
02《身后无遗物》
我在书中读到了伊藤比吕美作为一名女性,对自己多重交织的角色的思考,以及其中偶尔透露出的,或是我基于自己生活经历和所听到的故事所臆想出来的无奈。我们如何谈论死亡,每一个个体的死有什么共同之处,又为何以及如何不同?在移民和文化差异的背景下,这些问题会被放大。我很喜欢读伊藤比吕散步时的所思所想,她说,“对植物来说,死就是生,生时存续下去”,作者用其独有的方式拆解宏大的命题,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在也很多时候或许更为有力。我也非常推荐《初老的女人》和《闭经记》!
03《过渡劳动》
三年前,我从来不点外卖,一来是担心安全问题,但更多的,是对于平台经济的控诉。正如序言中所说的那样,我们总是倾向于把外卖骑手苦情化和扁平化。但是那个对社会不平等感到不满的小孩觉得自己不能够助长平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其对于外卖骑手的“剥削”。三年过去了,今年回国,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已经离不开外卖骑手和外卖平台了。通过外卖,我们可以拿到更加低廉的价格,相比于自己出门,外卖也更加方便和快捷。平台似乎把我们每个人都困住了,并成为了生活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04《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
我对于建筑没有任何的专业知识贮备,但平时走在路上,总喜欢观察建筑的外立面,无聊的时候会去猜这些建筑是什么时候建造的,也逐渐摸索出了一些门道。同济大学出版的这一套书对于上海建筑的解说通俗易懂,书中还包含了citywalk地图,方便大家探索不同的建筑群。小红书当然也很好用,但通过一本书去了解一座城市的建筑别有一番风味。这一套书是我在各个地方/网站闲逛浏览的时候买齐的,也多了一种探索的感觉。
05《最好朝南》
我是“三明治”的忠实读者,大部分时候,可以说是不会落下一篇推文,普通人也可以书写自己的故事。这本书中对女性个体和群体的刻画一次又一次打动了我,书中的很多事情从未被叙说,而非虚构写作为这样的故事提供了平台,更让我们看到了每一位女性的内心。
06 《生熟有道》
几年前喝过一口普洱的新茶,我当下觉得,这种茶也太伤胃了,怎么会有人喜欢。直到今年,我才得知原来普洱分生熟,还分新茶、老茶等等。我最近总是被对物的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所吸引,尤其是像饮食,细看才会发现背后门道有多深,以及背后市场的驱动对这一“物件”的影响和推动。
07《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今年重新读了这本书,因为每次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有人推荐这本书,都会惊醒:我为什么完全不记得这本书讲了什么,但明明记得读的时候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有关于“毒母”的那一部分,我在家中女性长辈和她们朋友的故事中频频看到一种无奈。但时代的作用力使得她们难以被他人理解。我也很喜欢书中对话的形式,能够让我看到不同的视角。
08《渺小一生》
在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之后,我翻开了这本书。我每天抱着砖头厚的书去图书馆看,窗外是零下十几度的灰色天空,图书馆里空空荡荡,留我一个人和这本书较劲,读到大约一半的时候,我没忍住哭了。可能我两周只读这本书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但我觉得这本书在那段时间里压着我。可能过几年我会再看一遍,给自己一个月的时间,希望下一次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能够坚持仔细看完最后几十页。
09 《我该走了吗》
我想我今年的阅读总结里一定要出现一本李翊云的书,我一开始想要写《Dear Friend,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但在十一月份读了这本书的中文版之后,我决定还是“提名”一下这本书。本书的英文封面和中文封面感觉完全是两个设计理念,一个带着对人生的忧伤,另一个则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我总觉得,在她的书里总能看出她自己生活的影子,以及中文的影子。这本书对人物的建构比较平,但我很喜欢这本书的构思。
10 《老派約會之必要》
今年到目前为止听得最多的一首歌就是《老派约会之必要》。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对感情的犀利描写和思考,但或许是一些章节中的语言过于直接,会让我不适,但对我来说,跳过那些部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