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看了!近来最喜欢的一本书!

文化   2024-12-07 22:41   广东  

人和书的相遇,有很多偶然。

我至今也没有读过金庸和琼瑶。在他们流行的时候,我年纪尚小。等到我开始大量阅读,他们已从中心走向了边缘。

无论如何,你总是会错过一些书的。有的可能是因为时间的错位,还有一些可能是因为视野狭窄,或者兼而有之。

比如,我以前就完全不知道《陌生的阿富汗》。这是一本关于阿富汗的游记,出版于2005年。差不多二十年后,这本小书重版。我这才读到它。

这说明,也不用着急,那些你喜欢的书,你总会读到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班卓。在勒口上有关于她的简短介绍:本名刘华。读过一些书,走过一些路。写过一些文字。现为大学老师,居于南宁。”

读完这本书,我大概可以增加一些信息:她是一个70后,一个热爱旅行的人,一个真诚善良勇敢的人。

2003年夏天,她从新疆出发,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巴基斯坦,再从巴基斯坦西北边境进入阿富汗,在阿富汗慢慢地转了一圈后,转入土库曼斯坦,接着去到伊朗,最终抵达土耳其。

这段旅程很长,但是她并没有写下全部的旅行,而只是书写了关于阿富汗的部分。

关于阿富汗,我知道什么呢?相当贫瘠。我知道这片土地被称为“帝国的坟场”,在刘瑜的书中看到过她对阿富汗历史政治的分析。我知道本拉登,基地组织,知道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但除此之外,我对于那里的人是如何生活的,他们对于一些事物的基本看法是怎样的,几乎一无所知。

旅行文学的价值之一,或许正在于它能够带给我们更多具体的经验。让我们对世界的想象不至于完全沦为抽象的概念。


这本书的篇幅不长,读起来很快。它不设置障碍,没有太多知识性的材料。

和近来流行的非虚构写作相比,班卓并没有新闻记者的企图,她并没有想要通过一本书来透视一个国家。她只是在写她的经历,她的旅途,特别是旅途中遇到的人。

这本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班卓对于人的关心和书写。宏观的审视和分析,当然有它的作用。但是,了解人的具体生活,则会带来真正的理解,至少是理解的可能。

合上这本书,我仍然能够立刻回想起一些人。

比如阿里。他是喀布尔一家小旅馆的经理。他本来并不想接待班卓,因为一个女人,而且是一个独自旅行的女人,在这里并不受欢迎。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有了一些交流。这些交流并不能改变太多,但是却让这个世界打开了一些面目。这种打开是互相的,正如班卓写道的那样:“那些交谈的傍晚是多么愉快的时光,坦诚的空气弥漫在凉台上。我本来是孤单地面对着喀布尔,与阿里之间的坦诚却缓释了这一点”。

比如纳维德。他是喀布尔的一名警察。他突然在市集上出现,提出要保护班卓的安全。他很年轻,二十六岁,兴致盎然地带班卓去他练空手道的地方,给他看他获奖的证书,还帮助旅馆里的日本游客找到医院。他热心,善良,他会对班卓说,“你是我的姐妹”。但是在最后一天,他忽然出现,问班卓和那个日本人要了一笔钱。人往往比我们以为得还要复杂。

比如穆利。这是另一个复杂的人。他会写诗,会说英语,和班卓坐同一辆大巴来到坎大哈。他家在这里,从一开始就对班卓释放善意,带她去找旅馆,带她到自己奶奶家里居住。然后,这个男人突然请求班卓嫁给他,甚至觉得这一切马上就可以发生。这一要求如此恐怖,但同时,他又保持着礼貌和友好,继续将班卓介绍到他的朋友家里居住。直到最后,班卓写道:“同穆利相处了这么些天,我却仍然不太了解他,不知他在想什么,不知他的爱或不爱、善或不善,对他几乎一无所知。”


在整本书中,班卓写到了很多人,但其中的女性很少。这是因为女性在公共空间是不存在的,她们被隔离在布卡之中,看不见面目。她们的活动空间,往往只存在于家庭内部。

在巴米扬,班卓遇到了住在石窟中的一家,碍于语言,她们并没有太多交流。直到最后一章,她在沙赫伯家住了几天。

沙赫伯就是穆利的那个朋友。他十五岁,还在上学,是家里最大的儿子,好奇,能干,孤独。他的妈妈纳莉亚和妹妹德娃,都和班卓产生了很强的情感联结。正是在这一章中,我们真正深入了一户最普通的阿富汗家庭,看到了生活在其中的人,尤其是女人的日常。

这本书如此不同,其中一个原因正是来自于班卓的女性视角。一方面是她对于生活在那里的女性的关注和书写;另一方面,身为女性,她同样也遭遇着环境中源源不断的压力,体验着她们的生存境遇。

有一次,她被要求穿上布卡,好跟穆利一起出门。我们都在照片中看过布卡,从头到脚,它将一个女人牢牢裹起来。但是,我们没有身着布卡的经验,在那块布的内部,是“幽闭狭小的空间”,是“自己的喘息声”,是一种身体感知的困境。正是在班卓的书写中,我们才有如此具身的了解。

一路上,班卓经受了许多善良的对待,同时也遭遇了不少恶意:那些灼灼的目光,甚至行动上的骚扰。

她和男人、男孩交流,他们有各自的困惑和孤独,有各自的勇敢和希望,但一旦谈到女性的处境,他们又会突然变得冷漠,变得生硬而不可理解。

班卓一一写下了这些交谈,她不是那种高傲的批判,而是靠近和呈现,仍然不解,但可以互相讲述。

旅途并非总是安全,善意和恶意都会出现。但班卓从未因此而退缩。她似乎永远保持一种真诚和信任。

她写道,“我曾凭借对真诚和信任的理解增强着自己对生活的信心,在漫长的旅程中,在与不同的人交往时,我也将对真诚和信任的发现当作一种至大的快乐。”

我以为,这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勇敢。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和这几年看到的其他游记相比,班卓的这本书有一种特别的能量。她不是一个专业的写作者,她不试图展示和深入,而只是记录和对话。她愿意袒露自己的感情,但绝不会滑入过分的抒情。

她不熟练。但是有充足的勇气。这份勇气,当然指的是独自上路的行动。同时,在写作上,她也非常果敢。她是成熟的,去掉了枝蔓,将故事讲得完整而充满细节。

她不会像保罗·索鲁那样充满偏见,她总是接纳,但这并不代表她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对于女性的处境,对于那些在宗教中长大的孩子,对于旅行者以及旅行这件事本身,她都有自己的思考,它们弥漫在字里行间,带着真诚的情感温度。

最后,读这本书有一种风尘仆仆的前互联网时代的真实感。毕竟,这是发生于2003年的旅程。那个时候移动互联网还远未来临。旅行的难度比现在要大得多。她总是到了当地再找旅馆。她没有可以借鉴的攻略,当然她也从不依靠这些。人和人的交流更直接更充分。信赖人,而不是数字和信息。

这是一趟关于异域的旅行,但更重要的是关于人的故事,关于那些陌生人,关于班卓,也关于所有读者自己。


Ps.在新版序言中,班卓写道,“我曾经并且一直怀疑写作的本质及意义,所以写得不多,旅行类的除了这本,也就另一本待出版的墨西哥行记。”这么说,还有一本新书可以期待了。开心。

- 感谢关注 -
魏小河
(读书、电影、生活)

微博 | @魏小河
B站 | 魏小河
 公众号 | 魏小河流域

魏小河流域
这里有魏小河的读书、电影、生活分享。不止读书,读书不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