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县沿浦湾海岸线长度39.89公里,滩涂面积13.06平方千米,湾区内包含苍南县沿浦镇、霞关镇和马站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兼具丰富的岛礁资源和滩涂资源。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第三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名单和美丽海湾名单的公示,温州苍南沿浦湾成功上榜。
近年来,苍南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构建从陆地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以美丽海湾创建为总抓手,全面压实陆、岸、海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责任,扎实打好沿浦湾综合治理攻坚战,不断提升海洋环境质量,倾力打造清洁美丽海湾。
“减污扩容”到“绿色发展”
苍南县以“减氮减磷、生态扩容”为核心战略,以“入海河流氮磷减排、排海污染源规范整治及沿岸生态修复扩容”为三大核心任务,大力推进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建设,新建42.7公里的污水管网和15.8公里的雨水管道,并扩建马站污水处理厂。同时,完成70个排污口整治,成功实现生活污水零直排,为水质改善奠定了基础。随着入海河流总氮总磷监控体系的逐步建立,沿浦河的氮磷拦截沟工程也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总氮含量较2020年下降21%。
此外,深入开展海水养殖污染治理,实施海水养殖尾水“零直排”工程,对2000亩养殖围塘进行生态化改造,确保规模以上养殖尾水处理率达到100%;在紫菜养殖中,推广玻璃钢替代毛竹的环保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废弃毛竹对海洋环境的污染问题。在湾滩环境综合治理方面,苍南县三年累计投入资金650万元,清理海洋垃圾2266吨。如今,湾区环境污染得到有效管控,2023年沿浦湾海水优良率83.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荒芜滩涂“变“生态绿洲”
沿浦湾具有优质的滩涂资源,曾是水产养殖业的“热土”,却也因过度开发而饱受海洋污染之苦。为此,沿浦湾区域以生态修复为核心,开展退养还湿、本底调查、滩面治理、宜林生境改造等工作,累积种植红树林近1700亩,成为中国北缘最大的海湾红树林湿地。
自2020年以来,沿浦湾投入965万元资金,累计增殖放流6.3亿尾水产苗种,为海洋生态的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持;完成15公里岸线的生态化整治修复,显著提升湾区海岸线形态和生态功能,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66.88%。生态修复不断推进后,红树林潮间带的生物量从2015年的37.14克/平方米增至2022年的256.88克/平方米,增长近7倍,弹涂鱼、招潮蟹等物种的数量显著增多,为这片海域注入了新的活力。近两年,区域内记录到88种鸟类,包括3种一级保护鸟类和5种二级保护鸟类,滩涂生态状况有效改善。
“投钱变绿”变“点绿成金”
在生态修复的同时,沿浦湾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构建“红树林种植—生态养殖耦合”共存模式,在红树林种植区周围设置6200多亩大型生态养殖区,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实现经济效益提升,年收入增长1400万元,增幅约20%,走出生态修复与共同富裕有机结合新路子。苍南县积极探索蓝碳价值的实现路径,率先开展渔业碳汇和红树林碳汇交易,近三年共完成15笔蓝碳交易,交易量达23600吨,交易额达41.2万元。促成全省首例“蓝碳司法”交易,探索“蓝碳赔偿”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新模式。
而真正让沿浦湾“变绿”的,除了红树林的贡献,还有绿色能源的注入。围绕国家“3060”双碳目标,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光伏、核能等新能源产业,“十四五”期间,清洁能源产业投资达1277亿元,装机容量达1368.7万千瓦。随着中广核三澳核电和一批海上风电项目的陆续投运,沿浦湾将依托清洁能源,形成一条集科技研发、生产制造、运维服务、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零碳产业链,打造全国清洁能源示范地。
来源 | 温州市生态环境局苍南分局、温州市生态环境局海洋生态环境处
编辑 | 李安琪 初审 | 金雨桐 审核 | 周洛嫣
长按二维码关注温小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