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s)想必大家已不陌生,作为20世纪中叶的突破性发现,ADCs将具有靶向作用的单克隆抗体(mAbs)与细胞毒性药物结合,强强联手,减少了药物对健康组织和细胞的损害,实现了癌症的精准、高效治疗(图1)。目前,在ADCs的基础上,研究人员进一步扩展了靶向偶联药物的概念和类型,研发出肽-药物偶联物(peptide−drug conjugates, PDCs),作为为ADCs的革命性替代品。
▲图1 ADCs的作用机制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ADCs的结构——mAbs、细胞毒性载荷和连接子。mAbs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结合,将细胞毒性药物精确递送至病变部位。连接子在连接抗体和药物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而细胞毒性载荷则负责杀死癌细胞。顾名思义,PDCs则是将Antibody替换为Peptide,其余结构与ADCs类似(图2)。
▲图2 PDCs的作用机制
PDCs相比其前辈ADCs
到底具有哪些区别及优势呢?
1. 靶向分子不同
ADCs:使用单克隆抗体(mAbs)作为靶向分子,这些抗体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
PDCs:使用肽作为靶向分子,这些肽通常较短(3-14个氨基酸),能够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受体或抗原。
2. 分子量和渗透性
ADCs:由于抗体的分子量较大(约150 kDa),其在肿瘤组织中的渗透性相对较低,但它们通常具有较长的血液循环时间和较高的稳定性。
PDCs:肽的分子量较小(2-20 kDa),这使得它们能够更容易地穿透肿瘤基质并被肿瘤细胞摄取,但它们的血液循环时间可能较短。
3. 免疫原性和毒性
ADCs:尽管通过人源化可以减少抗体引发免疫反应的几率,但是抗体包括其代谢产物都具有免疫原性。
PDCs:肽通常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产生的代谢产物也较少引起毒性反应。
4. 药物载荷和释放机制
ADCs:药物载荷通过连接子与抗体相连,连接子可以是可裂解的或不可裂解的,以控制药物在细胞内的释放。
PDCs:肽与药物载荷的连接通常更灵活,连接子的设计需要考虑肽的稳定性和药物释放的效率。
5. 合成和修饰的复杂性
ADCs:抗体的合成和修饰较为复杂,需要精确的化学和生物学技术来确保抗体的特异性和稳定性。
PDCs:肽的合成相对简单,易于通过固相肽合成等技术进行生产和修饰。
6. 药物设计和优化
ADCs:在设计ADCs时,需要考虑抗体的亲和力、连接子的稳定性和药物载荷的毒性。此外,还需要优化药物-抗体比率(DAR)以平衡疗效和毒性。
PDCs:在设计PDCs时,重点在于肽的靶向性和穿透能力,以及连接子的可裂解性。药物-肽比率(DPR)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7. 药物抗性问题
ADCs:可能会遇到药物抗性问题,如肿瘤细胞通过上调P-糖蛋白(P-gp)等机制来排除药物。
PDCs:由于肽的多样性和灵活性,PDCs可能在克服药物抗性方面具有优势,但这也取决于具体的肽和药物载荷的设计。
8. 临床应用和开发:
ADCs:已有多种ADCs获得批准用于临床治疗,如治疗乳腺癌、淋巴瘤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数据和经验。
PDCs:尽管PDCs在临床应用中还相对较新,但它们在某些类型的癌症治疗中显示出潜力,如多发性骨髓瘤和胰腺癌。
尽管PDCs具有许多优点,但在临床使用中仍存在循环不稳定和快速肾脏清除等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PDCs进入临床应用,为癌症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图3 ADC和PDC的可能创新方向
为了进一步提高靶向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多种创新策略。例如,开发双特异性抗体或肽,这些分子能够同时结合癌细胞表面的两个不同位点或受体,从而提高药物的内化效率和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性。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探索抗体的人源化和位点特异性偶联技术,以减少抗体的免疫原性并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组合疗法也是克服药物抗性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将不同机制的药物组合在一起,可以减少癌细胞对单一药物的抗性。
在连接子的设计方面,研究人员正在开发多功能连接子,这些连接子不仅能够控制药物的释放,还可以包含报告基团(如荧光团或放射性同位素)以便于药物追踪,或包含能够触发特定生物反应的基团。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它们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靶向性,还可以改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将PDCs与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结合,可以保护PDCs中的肽和药物,减少其在血液循环中的降解,从而提高其生物稳定性。
最后,人工智能(AI)在新型ADCs和PDCs的开发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AI算法可以帮助设计新的载荷、连接子和靶向配体,通过预测它们的选择性和生物活性来优化药物设计。AI还可以模拟药物分子在生理条件下的行为,预测它们的稳定性和聚集倾向。
总之,尽管ADCs和PDCs在临床应用中仍面临许多挑战,但随着分子生物学、药学等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许多有吸引力的解决方案。未来,结构更精细、疗效更好的靶向偶联药物将有望在临床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癌症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
声明|1. 本账号中的原创文章可留言申请授权,本文内容可能包含购买的版权图片,转载请谨慎。
2. 本文旨在分享科普知识,进行学术交流,或传递行业前沿进展,不作为官方立场,不作为相关医疗指导或用药建议,无任何广告目的,未进行商业用途,仅供读者参考。
3. 本账号转载的图文视频等内容若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