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堂增实效
夯实素养共成长
-“以生为本 少讲多学”阳光课堂纪实-
聚焦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实际的学习成果与核心素养的提升。多年来,学校围绕“上好每一节课”目标,落实“每一节课都精彩”的要求,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方式,推动“互联网 +”和人工智能背景下教与学方式变革,落实“以学生为本,少讲多学”的课堂文化,让课堂充满讨论声,辩论声,掌声,笑声......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起点。
本学期,在市级“课改教研行”、区级“四站式教学督导”、校级“阳光杯教学展示”三级教学研讨活动中,以学科组为单位持续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活动,提升备课水平、执教能力,促进专业发展,努力做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加强对融合教育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成果。
传承经典
让课堂“润童心”
课·堂·回·顾
真实情景
让知识“燃起来”
在《百分数的意义》一课中,数学教师王蕊借助“双十一”购物热潮,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百分数的本质含义。
学生围绕“好评率95%”展开研究,借助数形结合直观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分数的密切联系;通过交流讨论“依据好评率挑选合适淘宝店铺下单购物”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合理分析、推理、解释,努力让学生在观点碰撞中深化对百分数统计意义的理解。
学生在课堂中不断交流、讨论乃至争辩,在交流互动中产生思维的碰撞,思想的升华,不断深入体会百分数的统计意义和应用价值,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悟数据的力量,逐步形成数据意识,发展应用意识。
课·堂·回·顾
本学期学校举办了“京味文化节”,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深刻。数学教师徐维结合“校园热点”,在《解决问题》一课中,通过搜集照片、编纂题目、设计数据,使学生解决基于真实情境下的问题,学生通过研究、比较后建立模型,理解“进一法”和“去尾法”的概念。
通过真情境、真问题的设计,学生们不仅学会了计算技巧,并开始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潜心钻研的过程中,学生们彼此合作、勇于探索,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更清晰地理解数学概念,培养解决问题、沟通合作的能力。这也正是数学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课·堂·回·顾
《确定起跑线》一课中,数学教师岳菲菲基于学生真是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去调查、测量真实的田径场数据进行探究。
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再在生活中进行验证,最后完成学校操场的环形跑道设计,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形成了完整的数学学习模型。在3组数据的对比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把握问题本质。
课·堂·回·顾
问题引领
让思维“稳提升”
在《方程的意义》这一主题中,数学教师林娜让学生围绕“方程”提出自己的疑惑或学习期待。课堂上,林老师将与本节课有关系的问题进行了整理,制作了关于“方程”的问题树。这棵“方程树”从课始伴随到课后,将“问题意识”种在了学生的心里。
音乐课教学中,庞丹老师结合作品内容,从听赏与评述的“问题任务”出发,通过听辨挖掘音乐情绪、音色、节奏、音区及调性等特点,由整体到部分,梯度呈现,由浅入深,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知。
课·堂·回·顾
以生为本
让师生“齐发力”
语文学科《书湖阴先生壁》的课堂上,方平老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了一个自由表达的学习空间。
课前,充分发挥学生特长,让美术与书法爱好者参与板书板画创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课上,围绕理解内容、感悟品质、学习表达三项任务,学生们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方老师则精准引导,珍视每一个学生的感悟,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们不仅收获知识,更在自信心与表达能力上获得成长,点燃了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热爱之火。
教学评一体化
学生生长“永动机”
语文学科许丹老师讲授《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向同学们发布了“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对冬日的赞美”这一学习任务。“该怎样来表达对冬季的赞美呢?”许老师巧妙地利用“朗读”这一途径,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学习长句如何断句、初步体会感叹语气、疑问语气的表达特点。
在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过程中,许老师还能够及时给出反馈与评价,或给予学生肯定,或给出指导方法,亦或进行示范朗读,学生在一遍遍“读-评-读”的引导下,不仅感受到了冬季雪地里的快乐与美好,同时,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有所提升,这也为他们完成“我是小小朗诵家”这一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课·堂·回·顾
图/文:文中教师
素材提供:教学处
编辑:王梦卿
审核:李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