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革命烈士】栾承仪:英雄头向箭楼悬
文摘
2024-11-06 08:32
江苏
1921年,栾承仪出生于浦头乡周桥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家中十分贫困。在栾承仪的档案中,有一份1985年扬州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与其兄长栾承孝的谈话记录,其中提到“全家九口人……共住草房两间、民房两间,祖田三亩,租田四亩”。1983年,在中共江都县浦头人民公社委员会的座谈笔录中,提到“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靠烈士的哥哥栾承孝”。栾承仪年少时曾到地主家打短工,后又到南京一个资本家办的营造厂当徒工,不仅没能摆脱贫困,还受尽剥削和欺凌。艰辛的生活遭遇让他明白,在旧社会地主、资本家的压迫下,劳动人民只能当牛做马,他恨透了地主和资本家。1941年,走投无路之下,他又从南京回到了苦难深重的故乡。当时,共产党正在浦头组织人民进行“两减”“三抗”(即减租、减息和抗粮、抗草、抗捐税)斗争,栾承仪接受到党的教育,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毅然加入新四军,并于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后,他担任西万乡民兵大队长、指导员,配合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当时,日伪军驻扎在刁铺,经常到周边村庄扫荡,烧杀抢掠,老百姓深受其害。栾承仪聪明果断,带领民兵大队消灭了不少日寇、伪军。他们还主动出击歼灭敌人,端掉了嘶马梓童庙和杨家桥火蜡庙的日伪军据点,拦截日军商船,活捉伪军团长……栾承仪留下了许多英勇抗战的事迹,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王大胆”,敌人一听到他的名字就胆战心惊。1944年4月20日,栾承仪带领几个民兵去大桥镇东岳庙赶集,一方面去集上看看有没有敌人骚扰,另一方面是想去抓一个“特工”,以了解敌人内部情况。在集上,栾承仪发现了三个便衣“特工”,碍于当时周围人多不好开枪,便紧紧跟着三人,不料落入了敌人的埋伏圈。为了掩护同伴们撤退,他毅然冲在了最前面。虽单枪匹马,但他毫不畏惧,占领有利地形沉着应战,歼灭了一个又一个敌人。最终,栾承仪打光所有子弹,被敌人团团围住,残忍的敌人割下他的头颅悬挂在泰州刁铺桥头示众。为缅怀栾承仪,1944年6月,江都县参政会作出决定,改西万乡为承仪乡。后来,随着小乡合并,原承仪乡撤销,当地被命名为承仪村。扬泰两地民众先后创作了70多首诗缅怀烈士,其中一首内容如下:“万里东风哭杜鹃,英雄头向箭楼悬。青春热血满腔洒,换取光明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