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王崇年的果园又迎来了一批来自福州的游客,在挂满金黄色桔柚的果园里,游客享受着采摘乐趣。
年近六旬的王崇年是延平区炉下镇斜溪村村民,他说:“现在村里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了,一到节假日,就有不少游客到村里观光、休闲、采摘,人气可旺了。”
王崇年在护理果园。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炉下镇曾是全国闻名的母猪生产基地。20世纪80年代起,坐落在闽江南岸的斜溪村开始粗放养猪,是典型的“养猪村”。
“那些年,村民靠养猪确实赚到了钱,但也破坏了环境。”斜溪村党支部书记陈秀庆说,污染严重时,村里弥漫着恶臭,河面水葫芦泛滥,岸边蚊虫滋生,村口处的古井因污染而无法使用。
2017年,延平区打响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百日攻坚战”,斜溪村冲在了前线。“村民们也知道,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得的经济利益是不可持续的。”陈秀庆说,在村“两委”、党员干部率先拆自家猪栏的示范带动下,短短几个月,全村拆除养殖场面积8万多平方米,削减生猪6万余头。
生猪退养,随之而来的改变有目共睹。村里的环境越变越好,昔日那口古井,再度涌出清冽山泉,特别是经村民们募资修缮后,每日汲水人络绎不绝。
炉下镇斜溪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村民郑家余见证了这一过程。猪栏拆掉的头年,他接手了1000亩鱼塘。“一开始,鱼塘里全是胡子鲢,只有它能在脏水里存活下来。”郑家余说,第二年开始,河水变得越来越清,他把胡子鲢清理干净后,尝试着养金鱼、鲤鱼等,产量和销量都不错。
“养猪村”变成“无猪村”后,当地的环境改善肉眼可见、切身可感,令人振奋。但缺少支柱产业的斜溪村,未来的路该如何走?村民的生计在哪?斜溪村一直在探索。
陈秀庆说,村里积极争取库区项目、乡村振兴试点示范项目等资金,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并与人社等有关部门携手举办多场技能培训,让村民有一技之长,更好地实现转产转业。
俯瞰斜溪村清水景观平台
“我的外婆是斜溪村人,斜溪是我半个故乡。我在延平城区开了家家政公司,村里有不少姐妹都在我这里工作,收入稳定。”南平方欣家政公司负责人邱燕华说。
王崇年则是留在村里发展生态农业的一员。拆完猪栏后,他在村里搞起了生态果园:“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都喜欢买纯天然、原生态的绿色食物。我果园里施的都是农家肥,种出的桔柚、果冻橙等水果深受欢迎,很多都是回头客,一年下来也能赚个几万元。”
更令王崇年欣喜的是,果园还迎来了中国“最美夏候鸟”——蓝喉蜂虎的光顾。几乎每年夏天,蓝喉蜂虎都会飞到他家的果园里,在这里“生儿育女”。
蓝喉蜂虎在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斜溪村闽江河谷嬉戏。(新华社记者 彭张青 摄)
蓝喉蜂虎对繁殖地非常挑剔,它的光顾,便是斜溪村环境治理向好的最美注脚。王崇年说:“每到蓝喉蜂虎来时,天南海北的观鸟爱好者都会到果园来观鸟,我在园里搭建了一个观鸟棚,准备了茶水茶点,方便大家的同时,自己也能赚点钱。”
水清岸绿鸟蹁跹,斜溪村的生态之美很快就吸引了旅游公司的目光。2018年,福建省洲头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到斜溪村投资兴业,建设了茶洋窑体验馆、水上乐园、木栈道等休闲设施,引入了生态餐厅、民宿等新业态。公司长年接待各类旅游团队,并承接多个公司的团建活动,为斜溪村凝聚了人气,注入了新活力。
近几年,斜溪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绿色小康村”“省级园林式村庄”“省级绿色小康村”等多项荣誉,年均接待约三十万人次游客。
游客乘船穿行落羽杉林
“现在的斜溪村可以说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斜溪村党建指导员李成政说,目前村里正与林业部门对接,积极推广“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林业股份合作经营模式,进一步推进林地林木合作。同时,加快建设“炉下之问”研习路线、露营基地、沿溪栈道等多个项目,预计明年就能竣工投用,届时斜溪村又将焕发出新的活力。
变化,是记者在实地采访斜溪村时感受到的最为深刻印象。从“养猪村”变成“旅游村”,从养猪户转型成果农、月嫂,从一塘污水经过治理后变成一湾清泉……一系列变化令人欢欣鼓舞,有力证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不是对立矛盾,而是相辅相成。斜溪村的“蝶变”故事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
我们更要从中看到,这些变化并非无缘无故、偶然发生,而是顺势而为、与时俱进的结果,斜溪村的“蝶变”得益于政府的有力引导、村民的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走好新时代乡村发展之路,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求新求变,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变革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闽山闽水物华新·山乡新貌”系列
未完待续……
来源:闽北日报(本报采访组)
责编:张旭东
编审:罗勇安
版权声明:欢迎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