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竹海中,他们的生活悄然改变……

民生   2024-11-22 17:50   福建  

  一溪绿水如玉带,千亩竹林似画屏。

  初冬的风夹着似雨非雨的雾,仿佛给顺昌县大干镇来布村的千亩小径竹披上了一层淡淡的轻纱。


  富屯溪畔,竹林深处,65岁的张金洪正在用心“打理”自家的“绿色银行”——6亩的小径竹每年都能给他家带来一笔不菲的收入。“为了提高明年的竹笋产量,大家都在做好竹林的管护。”张金洪笑着说。

  小径竹具有保养水源、固土护岸、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和美化环境等功能,属笋竹两用竹种。

  1999年冬,一场持续的低温冰冻灾害,把来布村的柑橘树冻死了大部分,也切断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了生计,时任来布村村主任的连亨荣带着部分村民赴浙江临安考察,并拉回两大车小径竹苗。

  就这样,小径竹在大布村安了家,竹林面积日益扩大。

  “2002年4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小径竹林示范基地调研,为我们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新产业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张金洪回忆,“当晚,村里就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村两委扩大会,发动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抓好竹产业发展。”


  经过多位下派书记和历任村“两委”的持续努力,来布村的竹林面积由原来的400亩扩大到1200亩,年产优质竹笋200余万公斤,年产值达900余万元。

  从最初的想靠卖竹子赚钱,到发现竹笋能够带来更丰厚的收益,小径竹如今已成为来布村的支柱产业之一。同时,来布村还带动顺昌埔上、洋墩和邵武洪墩、卫闽等周边乡镇种植小径竹6000余亩。

  为了更好地推动小径竹产业发展,大干镇积极探索跨村联建,发挥基层党支部堡垒作用,牵头成立来布、干山、土垅党总支和宝山小径竹产业协会,提升小径竹品质,建设农产品冷链分拣中心,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竹下经济。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


  20多年过去了,来布村从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村集体负债10万元的空壳村,发展成为村民人均年收入2.2万元、村集体年收入31.9万元的示范村。

  “一亩雷竹十亩粮,三亩四亩奔小康,五亩六亩娶新娘,八亩九亩盖洋房。”村里流行的顺口溜,是对来布以竹兴村最真实的写照。

  小径竹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村里旅游产业的发展。

  “这些年,来布村依托千亩竹林生态资源,引进现代化农业技术,发展智慧农业,并结合知青文化、连氏文化、山水田园风光,开发‘来布—干山—土垅’研学路线,举办各种活动,打造‘乐活来布’乡村游品牌,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挂点来布村的大干镇党委副书记高胜寒介绍说,来布村保护和修缮当地宗祠、知青小楼等文化遗迹,新建党建主题广场、竹林漫道、富屯溪江滨漫道等设施,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打卡”。


  从福州返乡创业的“大圣部落”漫度营负责人谢秋莲说:“这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春夏秋冬,四季皆美。每到节假日,就有很多游客到这里放松,感受自然的宁静与美丽。营地自去年7月份运营以来,已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

  青山如黛,竹林似海。竹海泛舟的来布村,绘就出一幅业兴民富的新图景。

记者手记


  产业兴,乡村才会充满活力。

  20余年来,来布村的党员干部牢记嘱托,久久为功,围绕“笋竹支柱、旅游促富”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着力做好小径竹等特色产业文章,积极延伸产业链,通过“村企联建”模式,做活竹林风光型“乐活”来布乡村游,铺就一条“以企带村、以村促企”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小径竹虽小,能量却不小,撑起了村民收入的“半边天”,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靠山”。来布村也实现了党建强化、产业兴旺、文旅融合、环境改善和共同富裕。

  当前,南平正聚力打造千亿竹产业,蓬勃发展的竹产业已成为南平助推“三农”发展,打造绿色经济的新引擎。

  我们要借助这样的契机,大力发展竹海生态观光、竹林休闲保健、竹文化创意等乡村旅游产业和林下经济。通过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打造一批与之相关的特色休闲、特色种植加工项目,把发展竹产业作为美生态、富百姓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实现“点绿成金、点竹成金”。

来源:闽北日报(本报采访组)、图片由大干镇提供

编辑:郭婷婷
责编:张旭东
编审:陈 忠

版权声明:欢迎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闽北日报
关注闽北日报,知晓闽北资讯,让我们共同把家乡的美丽传播得更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