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来,粮入仓,但浦城县富岭镇殿下村种粮大户季祖平还没有闲下来,他忙着安排农机手对农田进行起垄、深耕,进一步增加土壤的通风和透光性,为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做好准备。
“在村里,一年到头都有得忙,收入不比外出打工少。”季祖平乐呵呵地说,“前段时间上山收下来的茶桃,这几天要开始生产加工了。”
距离浦城县城约半小时车程的殿下村,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稻香福地”。20世纪90年代,村里便有耕种面积超过百亩、年产粮食约5万公斤的种粮大户。
“村里的田多是沿溪的,汛期常被淹,人下去都危险,更别说耕种了。”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林加亮回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更好地利用农田资源发展规模农业,村里便将农田进行了整体改造提升,还鼓励村里党员、能人带头,推广使用手扶机、拖拉机等,开展规模化、机械化耕作。“到20世纪90年代,村里水稻播种面积超过1900亩,占全村农田面积99%以上。”林加亮很是自豪,“规模种粮,温饱不愁,村里几乎没有荒田。”
走进位于殿下村的稻产业展示馆,记者看到,馆内的醒目位置陈列着一艘已有些锈迹的机耕船。“在2001年,这艘机耕船是较为先进的农耕用具。省里把它送给我们,正是对我们村坚持走规模化、科学化种粮路子的肯定。”林加亮说,规模种粮,更好地保护了村民种粮积极性,这么多年来,全村粮食种植面积始终稳定在2000亩左右,其中七成以上交由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
规模种粮,让村民们有了稳定的收入,但如何让农民多受益、多得利?殿下村正探索着从过去“田里种粮”到如今“土里刨金”的有益实践。
出生于1965年的张培建,是村里老支书们找回的“新帮手”。“多年在外经商,懂点市场,也有些资源。”张培建说,2018年,他回到了村里,成功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村里得有产业,才能振兴。”在外闯荡过,张培建习惯用长远的眼光看发展,他说,水稻、油茶是殿下村的传统优势产业,在继续做优的同时,还需引种一些经济价值高,且与水稻错时的作物,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
村民晒茶桃,准备做茶油
事关村里发展的事,大家商量着办;不懂的技术和市场,就走出去学。这些年,殿下村从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机制探索出发,到“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的实行,产业越来越丰富,大家纷纷以土地、资金、劳动力入股,参与合作社的种植、管理等,盘活了分散、碎片化的山林、农田,发展了水稻制种以及葡萄、柑橘、脆李种植等产业。
“村里现在几乎找不到闲置的山、田。”张培建介绍,“我们还与周边的瑞安、小密、东元‘跨村联建’,成立东乡联村党总支,共同打造精品粮食产业区和千亩水稻制种、种植示范区。”
春夏之交,彩绘“福稻”迷宫展示田迎来研学的亲子家庭,体验传统农耕文化;葡萄、柑橘等成熟时节,水果采摘也能带动村里的“果园经济”……多元的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
“去年,我们还对村里的综合大楼进行改造提升,新装修了20间标准住房。等村里旅游做起来时,它们就可以用于接待游客。”张培建说,目前,村里正在积极对接洽谈,希望引入合作运营的第三方,共同把殿下的农文旅产业发展起来。
“年纪大了,外出务工不太现实。”村民徐世清说,现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比如葡萄种植、采收季,就为合作社修剪葡萄枝条、采摘果实及包装等,事情不难,每月能增收3000元左右。
产业的发展,承载着百姓的希望,殿下村的村民们正在这片土地上耕种希望,也收获着如冬日暖阳般的幸福。
记者手记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离不开适度规模化经营。
正如许多农村一样,殿下村也免不了遭受人口外流对乡村发展的冲击,但记者在当地走访时发现,通过村党支部的引领、合作社规模化的经营、广泛的农机器具使用、多元化的产业发展等,殿下村粮食、油茶、水果产业均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村里人力减少,但大家增收的渠道更多了。
眼下,随着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农业经营单位等新型经营主体愈加丰富,农民的专业化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问题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对于多数乡村而言,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加工是大的方向,更关键还在于,各村需要围绕当地的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包括结合特色种养、民间工艺、文化资源等,实现多产业融合发展。此外,让越来越多在城市有工作经验、文化水平较高的年轻人,投入到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当中去,并以此带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服务等,这是持续振兴乡村的关键一招。
责编:张旭东
编审:罗勇安
版权声明:欢迎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