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闽北古书院⑯ |九龙书院兴衰史

民生   2024-11-27 17:42   福建  
九龙书院兴衰史

- 走进闽北古书院系列 -

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在现场勘探。


  近日,笔者随同延平区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对辖区内的朱子遗迹进行普查,相传朱子曾讲学于九龙书院,因此九龙书院被列入此次普查重点对象。九龙书院位于延平区樟湖镇香山村的九龙山麓,依山而建,环境清幽,如今犹存遗址,虽长满了茅草和杂树,但其四周轮廓依然十分显眼,四周围墙石基上长有的矮树,将书院围成长方形的布局,据现场目测书院面积约有30亩。据当地蔡姓村民回忆说,书院旧址曾被开垦成良田,与书院门前的稻田连成一片,因没人耕作已荒废了。这院前稻田可能是当年的学田,为院产,其中有一大丘田,村民叫作“龙船丘”,意思是说在田里就可划龙舟,一季下稻种就达12公斤,按当地村民换算方法推测其面积有8亩之多。


  我们拨开乱草丛寻找到2个80厘米见方的石础、断截的石柱(旗杆石)、石臼和马槽等。笔者还在旧址前看到村民新开挖的一条长20多米的水渠,在约高2米的渠壁上,自上而下分别为耕作层、文化层和自然岩层,而且从渠边的泥土中还能找到不少青白瓷、青瓷、酱黑釉瓷的残片,当是盘、盏、盅、执壶等器皿毁损后的遗留。令人惊喜的是,工作人员还在其间找到一个兽面瓦当,带回进一步研究后,得知这种瓦当在闽北还是首次出土,极为罕见。

石础、石臼、马槽










九龙书院或脱胎于九龙院




  九龙书院遗址所在的香山村,古称苍(旧作或“嵢”)峡。唐元和二年(807年),福建观察使陆庶沿闽江北岸“铲峰淹谷,停舟续流,跨木引绳”,修建自福州至延平的“福延官道”,苍峡便成为这条官道上一个重要的驿站,也是进入闽西北的必经之地。五代在此设静江镇,是当时延平辖区所设的罗源、东津、永平、西津、静江等五镇之一,据旧志称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建有九龙院(寺院)。宋元丰三年(1082年)设苍峡寨,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在《送勋侄之官嵢峡》一诗中云:“津吏难绳束,滩船易覆翻。能除一方害,不忝二刘孙。”可见苍峡设寨不仅要担当陆路的换马递书任务,还要担任整治水路险滩的要职,通过疏浚以保闽江上下游漕运畅通。明代设巡检司。清代设溏哨(相当于现在的水上派出所)。由于古代苍峡地踞水陆要津,开发较早,货物往来,漕运繁忙,历代朝廷都派官员驻守,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当地经济繁荣,为创建书院奠定了物质基础。


  福建书院始建于唐,至宋鼎盛,全闽陆续修建了百多所书院,延续到清末。书院的命名大致有三种类型,或以地名为名,如考亭书院、武夷精舍;或以所崇祀的先贤命名,如延平书院、紫阳书院;或以办院宗旨命名,如养正书院、明德书院。据旧志记载:“九龙山,长安(北)里,九峰蜿蜒如龙,九龙书院在其麓。”可见其因九龙山而得名。据《福建省志·教育志》称:“历代书院多建在远离尘嚣,风景优美的地方。或借寺、观、祠、庙而设,或选在历代有影响的名人、学者之读书、讲学处。”然而,九龙书院建于何时,旧志未见详记,据笔者推测它最有可能建于北宋时期,其一,旧志中记载后唐同光三年修建九龙院,却未提及九龙书院;其二,宋初以来,最高统治者重文轻武,这极有可能促使当地官长或富商决心出资创办书院,方便官员、驿吏、戍卒、商户和里人子弟入学受教;其三,目前在九龙山麓并未找到寺院遗迹,反而能找到书院旧址,推测可能先有九龙院,后有九龙书院,九龙书院是在九龙院旧址上修建的;其四,旧志又称“相传其地为四先生旧讲学之所”,由此得知九龙书院办学规模比较宏大,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吸引了杨时、罗从彦、李侗和朱熹“四先生”等一批鸿儒到此讲学。杨时生于宋庆历四年(1044年),他到此讲学当是成年之后,在此不妨假设杨时40岁之后到九龙书院讲学,即北宋元丰年间书院可能就已存在了,最有可能的是宋元丰三年苍峡设寨,作为配套设施的九龙书院也因此而兴建。若此说成立,那么九龙书院比南剑州知州、建安人曹修古于宋天圣二年(1024年)创办的南剑州州学迟半个世纪,却比南剑州知州陈宓于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在九峰山麓创办的福建第一所官办书院——延平书院要早一百多年。







朱子讲学时或植双榕、留题诗





  朱子一生喜欢植树,年幼之时即在父亲朱松陪同下于尤溪寓所附近种下樟树,被后人称为“沈郎樟”。因此,各地多有朱子种树的故事。在苍峡同样流传朱子在寨址之上曾手植榕树的传说。据旧志载,“苍峡,城南长安(北)里,两岸青山回合,溪流转折而去。有巡司公署,署前古榕二株,相传宋时朱文公手植。”“朱熹手植双榕在苍峡巡检旧署前,今寻不存。土人称在对岸溪口,胡纶题诗焉”。明代延平籍诗人胡纶赋诗《题朱夫子手植双榕》曰:“朱子经行处,双榕植道旁。垂阴能数亩,被化即甘棠。偶尔留遗泽,千年结异香。回思风雪里,不改旧苍苍。”在胡纶诗中得知朱子手植双榕到明代已长成参天大树,郁郁苍苍,荫及数亩之地。


原在九龙书院附近的摩崖石刻,因库区搬迁移至香山村公园,据《南平市志》载,朱子书“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朱子经行处的苍峡寨便在九龙书院的山脚下,至今旧寨址与书院遗址之间还留存有青石铺就的上山道路。苍峡寨旁有一溪涧,其水源亦发于九龙山,溪涧两旁峭崖陡壁,溪流飞漱,悬瀑清潭,景色优美。这里曾是延平著名的“苍峡石刻”景区,荟萃了多方名人崖刻,其中就有一方是朱子的手迹“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其书法劲挺奔放,流动舒展。据旧志载:“传为朱熹所书,文引自唐代王维诗句,每字28厘米见方,每行长160厘米、宽32厘米。”相传朱子当年往返闽北至福州之间多次经过苍峡寨,但总是行色匆匆、日夜兼程,未作长时驻足,惜未留下诗词。可能朱子在九龙书院讲学之余,应当地人或书院山长(院长)之请而留下墨宝,弥补缺憾,但未见落款,或许朱子到九龙书院讲学之时正遭受“庆元党禁”的迫害,并不想连累无辜,故隐去署名。


  如今,由于水口电站蓄水,该石刻已移至香山新村农民公园内,供人瞻仰观摩。据当地村民介绍说,该石刻题字已经人鉴定为朱子手书真迹,有人开价数十万金求购,被村民断然拒绝。


2020年6月,南平市民俗学会与香山村委会共同为九龙书院遗址树碑。









九龙书院的兴衰与文化遗存




  由于旧志记载简略,九龙书院的设置规模、学规学约、教材藏书、学田管理、教授师长、成名学生等不得其详,这些都有待于今人进一步去发掘与研究。据志书称:“九龙书院在县治东南,长安北里。中有礼殿,以奉先圣,四配、十哲像。有祠堂,以祀杨、罗、李、朱四先生……明宣德间、殿堂倾圮,先圣与诸贤像,迁祀本县学,门额故址犹存。嘉靖四年,参政蔡潮重建,后复毁废。”从明代宣德之前九龙书院举行盛大而隆重的祭祀活动来看,该书院建有礼殿奉祀孔子(先圣)、四配和十哲像,同时还建有祠堂专祀“延平四贤”,奉祀人物之完备堪比当今诸多文庙,可见这是一般规模较小的书院难以企及的。


  蔡潮,明代临海天台人,从小跟随父亲蔡贻庵(时任福建苍峡巡检司大使)在苍峡生活,他的两个兄弟蔡湘、蔡泾病殁后葬于苍峡,四十多年后,蔡潮任福建右参政,为两位亡兄建坟,置祀田。可能蔡潮少年时曾入学九龙书院,且表现出异于常人的书法天赋,八岁时就峡谷泉边题写“蒙泉”二字,取《周易·象卦》 “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之意,每字高110厘米,宽90厘米,笔划粗达15厘米,字体为端楷,落款为“天台八岁童蔡潮书于此”,这是一副难得的儿童书法作品。蔡潮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修建九龙书院,这可能出于他是这所书院培养的莘莘学子,也有可能是他为第二故乡苍峡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


  明宣德年间,由于九龙书院殿堂倾圮,“先圣与诸贤像,迁祀本县学”,南平县学收藏诸贤像,若得妥善保存至今,或许今人在南平博物馆或其它场所有幸得睹孔子像和延平四贤像,有可能就是属于九龙书院的旧藏。



“走进闽北古书院”系列


  1. 走进闽北古书院① | 武夷精舍:在天地间求索

  2. 书院深深

  3. 最是“弦歌”能致远——南平市活化传承发展书院文化侧记

  4. 走进闽北古书院② | 考亭书院:精修养德 继往开来

  5. 走进闽北古书院③ | 湛卢书院:寄情山水 潜心静学

  6. 走进闽北古书院④ |  兴贤书院:“兴贤”如今不等闲

  7. 走进闽北古书院⑤ | 屏山书院:德育英才 学以报国

  8. 走进闽北古书院⑥ | 延平书院:理学之光烛夜空

  9. 走进闽北古书院⑦|云根书院:志存高远 孝行天下

  10. 走进闽北古书院⑧|西山书院:坐观吴粤两山秀

  11. 走进闽北古书院⑨|星溪书院:仰止之心 使之向学

  12. 走进闽北古书院⑩ | 走进邵武,感受诗书之韵:重教兴学 百花齐放

  13. 走进闽北古书院⑪|悠悠书院朱子情

  14. 走进闽北古书院⑫|道南书院:道南精神永流传

  15. 走进闽北古书院⑬ | 建安书院:兴理学 育人才

  16. 走进闽北古书院⑭ | 建瓯屏山书院:不远复 毋不敬

  17. 走进闽北古书院⑮ |顺昌华阳书院:在顶峰处予与多士谋


未完待续……


来源:闽北日报(胡凤俤/文 王商书/摄)本组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编辑:余雅丽
责编:张旭东
编审:罗勇安

版权声明:欢迎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闽北日报
关注闽北日报,知晓闽北资讯,让我们共同把家乡的美丽传播得更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