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部电影,风刮的挺大,就是沈腾和马丽主演的《抓娃娃》。
从名字就能看出这个片子的核心内容: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马成钢(沈腾饰)因为大儿子“养废了”,(高考只考了98分),想把小儿子马继业这个号练好,决定进行“装穷式教育”。
家有豪宅,保姆成群,不住不用,去住老破小,穷到马继业每天跑步5公里上学,接水全靠水龙头滴(水表不会走,省钱)……
剧里呈现出来的教育理念:穷养教育,苦难教育,愧疚式教育,太太太感同身受了。
正如有位网友所说:演的是剧情,不知道多少人从中窥到了自己的人生。
谁懂啊,无数个瞬间都看见自己的影子。
正好看完电影,我触动满深的,和大家分享一下。(PS:涉及剧透)
苦难教育要不得
谁不是从小时候走过来的呀,讲真的,小孩子有时就是经不住诱惑,容易犯错。
所以,我觉得家长作为引路人的职责--在树苗长歪了,要去扶它一把。
马继业对别人有pad玩游戏这件事,心痒痒,就拿家里一个月生活费去买了pad。(因为可以七天无理由退换,他想过把瘾就还回去)。
结果,退换的时候,老板说pad进水了,不能用了。
诶,出大事了,家里要断粮了。
马继业只能去捡瓶子来补上这个大窟窿,路上被同班同学戏弄,甚至编了一首歌来取笑他:
警察一指挥,他冲进垃圾堆,破鞋破袜子他捡了一堆……”
他就在嘲笑声中,边捡瓶子,边哭😭,简直是童年阴影啊。
确实吧,马继业把一个月的家庭开支拿去买平板,做得不对,要批评和教育。
但,他爸爸推波助澜,让人把平板偷偷放水里煮,彻底搞坏,才导致不能退。
这骚操作看得我头皮发麻。
那一刻,我感觉马继业就像一个工具,用来实现父母所谓的人生理想--考入名校,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所以,他的痛苦、错误、自卑、难堪都一文不值,无人在意。
虽然沈腾在那长篇大论上价值,阐述他这么做的良苦用心:
“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自尊心一文不值,再伟大的企业,都不会一帆风顺,只有凭他自己填上这个坑,将来才不会掉进另外一个坑。”
咳咳,我就想问,没有其他教育方法了吗,一定要让孩子陷入如此极端的情况下,他还在上小学啊。
马成钢是因为从小家庭贫穷,养成了他吃苦耐劳,坚韧的品质,才有他今天的家业西虹市首富。
然而,一个人的成就和穷养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呀。
任正非曾说过:“苦难没有任何意义,更不值得赞颂和感谢,苦难就是苦难,不要神话苦难!”
有意义的,其实是,从错误中复盘,不断迭代,不断进化。
为了所谓培养精英孩子,故意到极端让孩子陷入贫穷境地,挺没意思的,只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影响。
有个片段,直接把我给看哭了。
马继业知道自己家是富豪,可当他去参加马拉松比赛,他依旧会捡一堆瓶子回来。
幼时的不安全感,太过强烈,让他刻骨铭心。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穷养教育很致命
马成钢和儿子说,“清北是最好的学校,工商管理系是培养顶级企业家摇篮只要你能考上那,就能真正的改变命运。”
马继业说,“清北也像体校一样包吃包住吗?”
“包吃包住”四个字太刺眼了,让我意识到这个孩子的眼界就在能吃饱喝足就OK啦,改变命运这东西太遥远,不在他的考虑范围。
这是贫穷给他造成的影响。
《稀缺》一书曾调查发现:
在甘蔗收获之前,农户的全部目光都被生计所牵扯,毕竟甘蔗一旦出事,一年的开销都是大问题。
此时,这些农户就会显得缺乏耐心,目光短浅,智商都有所降低。
一旦甘蔗收获后,他们的情绪就更加平和,更愿意考虑长远。
作者得出一个结论:贫穷会使人变笨。贫穷造成的稀缺占据人的大部分精力,从而降低人的认知力,行动力,判断力。
说的不就是我嘛?
我们家有段时间家里人生大病,正好我和弟弟都读书,加上是口罩时期,负面buff叠满,一分钱恨不得掰成十分钱花。
正好遇到表姐结婚,来我家拜访。
在给红包300or500之间,给了300,因为200可以够10天的生活开销。
后来,家里情况变好了,回想起这件事,十分后悔。
现在想想,当时家里情况,多出200,也不会伤筋动骨啊。
但满脑子都是省钱,谁也不能动我钱,反而不去考虑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人情往来。
生存是第一要义,人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谈什么更高层次的追求。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建议大家,平时要注重储蓄+理财,给自己储备充足的资金,不能因为穷而错误决策了。
扫码领取100个爆文选题:
往期精彩内容合集:
☛个人成长类
☛副业搞钱类
☛人物类
☛书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