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上有流传一段视频。
视频中家长以诙谐的方式展示自己家孩子在暑假的“自律生活”。
孩子们一开始都斗志昂扬地立志假期一定要自律,甚至做好暑假规划。
然而,放假前的想象画面是这样:早睡早起、好好学习、锻炼身体.
放假后的真实画面却是这样:“死”都不起、各种追剧、赶紧上号。
很多网友评论道:
好真实。
说的不就是我吗!
上一秒:我要自律,下一秒:Timi。
这种间接性努力,持续性“摆烂”,好像已经成为了孩子们的日常。
他们习惯了自己的散漫,放纵着自己的惰性,逐渐把不自律的小毛病融入日常而养成习惯。
总觉得学习不如刷手机快乐,做题不如睡懒觉舒坦,总是给予自己无数个放纵的借口。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长采取强硬的态度和手段,必然会引发激烈的冲突。
那么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今天,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黄杰校长带来专题讲座。
详细地讲述了面对躺平叛逆的孩子,家长需要如何做才能激发孩子的内驱力,真正让孩子成为自律的人。
希望黄杰校长的分享能帮助到各位家长。
擅长领域:青少年网瘾、厌学、叛逆、焦虑、抑郁、恐惧、多动、抽动、精神障碍、亲子教育、情感问题、婚姻家庭(夫妻关系、人格问题等)等。
孩子躺平,不愿意学习,甚至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
这种现象在青春期的孩子中尤为普遍,因为他们渴望轻松、快乐、自由的生活,反对约束和限制,追求即时满足。
一、孩子躺平的原因
1、对假期的错误认知
假期,这个本应是学习与放松并重的时期,却被不少孩子误解为纯粹的玩乐季。
他们错将时间管理抛诸脑后,沉迷于无节制的作息颠倒中,白昼成为梦乡的延续,夜晚则沉溺于网络的虚幻光影。
这种对假期本质的曲解,悄然间滋生了“躺平”的温床。
2、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
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内心涌动着对独立与自由的强烈渴望,却又不愿付出相应的努力。
他们梦想着不劳而获的奇迹,如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从而忽视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和人际交往。
他们追求即刻的愉悦与无拘无束,对学习的枯燥与挑战抱有天然的抵触。
这种想法实则是对自我责任认知的逃避,以及对现实挑战的不成熟应对。
3、家庭环境的双重影响
在孩子成长的初期,大部分家长习惯对孩子由过度保护与包办,把孩子养育成温室里的花朵。
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又期望孩子可以出人头地,对孩子有了高要求、高期盼。
这就如同无形的压力网,让孩子在难以承受之重下,对家长的信任与敬畏逐渐消散。
同时,家长在沟通中的负面情绪,如指责、冷漠,更是加深了亲子间的隔阂,让孩子转向虚拟世界寻求慰藉,进一步削弱了其面对现实挑战的能力。
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的角色缺失,未能及时引导孩子形成健全的社会认知与应对机制,是孩子“躺平”现象背后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
4、内在心理的脆弱
孩子要面子,外在的虚伪自尊心高,但内在能力不足,导致他们不相信自己走向社会能有价值和成就感,从而对未来感到恐惧、担心和害怕,出现焦虑现象。
面对未来社会的复杂与多变,他们担忧自己无法获得认可与尊重,恐惧失败与挫折的打击,于是选择逃避,以“躺平”的姿态抵抗未知的恐惧。
这种心理现象,不仅阻碍了孩子的成长步伐,也反映出当前教育体系中对学生心理健康关注的不足。
二、孩子躺平的影响
1、人际交往出现障碍
长期处于“躺平”状态的孩子,由于减少了与外界的积极互动,他们的沟通能力在无形中逐渐退化。
这种缺乏有效交流的状况,不仅限制了他们建立深厚友谊的能力,还促使他们逐渐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特征,难以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找到归属感。
最终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交障碍,影响其一生的情感满足与人际关系和谐。
2、自律与规划能力的全面瓦解
在“躺平”的温床中,孩子们往往失去了对自我生活的掌控力,自律精神被逐渐侵蚀。
他们难以制定并执行合理的学习计划与生活作息,导致学业成绩每况愈下,个人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可能因学业压力过大而选择逃避,最终走向辍学的边缘。
这种自我管理能力的丧失,无疑是对孩子未来人生道路的巨大阻碍。
3、难以融入社会与心理障碍的滋生
长期脱离社会活动的孩子,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往往显得手足无措,充满焦虑与恐惧。
他们害怕失败带来的挫败感,更担心自己无法获得他人的认可与接纳。
这种心理负担不仅削弱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抑郁、自卑等,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4、破坏家庭氛围
孩子的“躺平”行为,无疑是对家庭和谐氛围的一大挑战。
家长在目睹孩子的消极状态后,往往会感到深深的无力与焦虑,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唤醒孩子的斗志,却往往收效甚微。
这种长期的情感拉锯战,不仅加剧了家庭内部的紧张气氛,还可能导致家庭成员间的误解与隔阂加深。
最终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幸福与稳定,甚至引发家庭关系的破裂,成为难以弥补的遗憾。
三、家长如何应对孩子躺平问题
1、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有效的沟通不仅能够增强孩子的解决问题能力,更能在无形中培养他们的主动性与自信心,让他们学会在困境中自我救赎。
而真正会沟通的家长却少之又少。
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沟通方式,只需要记住以下几点:
倾听
在与孩子交流的温馨时刻,家长应化身为最耐心的听众,学会全然沉浸于孩子的世界。
避免过早的打断或预设立场,而是以一种开放而细腻的心态,去捕捉孩子言语背后的动机、深层的情感波动、独特的互动模式、以及可能潜藏的误解或不安。
通过细致入微的倾听,我们不仅理解了孩子的表面诉求,更触及了他们的心灵深处,为建立深厚的亲子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提问
倾听之后,是智慧提问的时机。
家长应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孩子自主探索、表达见解。
这些问题是为了激发孩子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多样性。
通过这样的互动,孩子学会了独立思考,也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而非仅仅依赖外界的指示。
认同
在孩子的每一次尝试与表达中,家长都应给予最真挚的认同与鼓励。
这不仅是对孩子努力的认可,更是对他们独特价值的肯定。
同时,家长要巧妙地唤醒孩子内心的火种,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潜力无限,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阶梯。
通过正面的激励,帮助孩子建立起强大的自我认知,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
欣赏
对于孩子的优点与进步,家长要毫不吝啬地表达赞美与欣赏,让孩子在正面的反馈中茁壮成长,自信心与积极性得以倍增。
此外,家长还应积极担当起引路人的角色,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帮助他们明确未来的方向与目标。
2、提供安全的成长环境
家长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需时刻关注并保障孩子的身心安全。
这不仅仅意味着提供物质上的富足,更在于构建一个充满爱与尊重的家庭环境,让家成为孩子心灵的避风港。
当孩子遭遇挫折时,我们应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们的不易,用温暖的话语和实际的行动给予最坚实的支持,让孩子感受到无论何时何地,家都是他们最坚强的依靠。
3、培养孩子的自尊和价值感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家长应珍视并尊重这份独特,鼓励孩子勇敢展现自我,探索并发展自己的兴趣与特长。
在日常生活中,不吝啬赞美与肯定,让孩子在每一次尝试与努力后都能收获成就感,从而深刻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同时,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努力与学习的真谛,让他们明白,每一次挑战都是通往更强大自己的必经之路。
4、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蕴藏着无限潜能与渴望,家长需成为那位智慧的引路人,细心观察并深入挖掘孩子的内在需求——无论是对成长的渴望、对安全感的追求,还是对爱与归属的向往。
通过精准识别并满足这些需求,我们能够激发孩子内心深处的动力源泉,让他们自发地走出“躺平”的舒适区,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步伐,去迎接生命中的每一个挑战与机遇。
怎样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家长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从生活基础出发,激发探索欲
要提升孩子的内需力,首要之务是确保他们在物质与精神层面得到基本的满足。
这意味着,我们应当细心关注孩子的吃穿住行玩等日常生活需求,保障其身体健康。
除此之外,更要引领他们走出安逸的“舒适区”,通过组织户外探险、亲近自然的活动,让孩子在广阔的世界中寻找乐趣,体验生活的多彩与奇妙,从而自然而然地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构建安全港湾,滋养心灵成长
安全感是孩子内心力量的源泉。
营造一个充满和谐、信任与尊重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爱的包围中茁壮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父母应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用言行传递出无条件的支持与理解,让孩子在家中感受到最真实的温暖与安宁。
给予孩子爱和归属感
爱不仅在于物质的给予,更在于情感的交流与陪伴。
当孩子遇到挫折与挑战时,父母应首先成为他们情绪的倾听者与安抚者,耐心引导他们处理负面情绪,随后再携手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
让他们深刻感受到家的归属感,明白无论何时何地,都有爱的力量在背后支撑。
尊重个体,塑造自尊自信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自己的尊严与价值。
在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秉持“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聚焦于具体行为而非个人品质的评价。
通过正向的反馈与鼓励,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与认可,避免任何形式的贬低或嘲讽,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
价值认同,激发内在动力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被认可。
作为父母,我们应当不断发现并赞美孩子的优点与成就,无论是学习上的进步还是生活中的小确幸。
通过持续的认同与欣赏,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让他们深刻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与能力所在。
这种价值的认同才能持续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包括认知驱力(对知识的渴望)、情感驱力(对美好情感的追求)以及责任驱力(对自我成长的责任感),让孩子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真实案例
专家访谈
黄杰校长:一招教你解决孩子抑郁焦虑问题!|从小优秀的孩子为何长大“躺平”了? |岳晓东教授:抑郁症“不可小觑”,家长要正确认识抑郁症的危害! |张久祥:如何发挥夫妻关系在家庭教育的关键作用
基地简介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纽扣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是经国家各级政府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12~18岁青少年心理辅导、行为矫正、兴趣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专门机构。基地采取严格的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采用心理引导、行为纠正、强化训练、感恩教育、社会体验、家庭教育指导等措施对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孩子进行疏导和综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