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醒:如果带下量多、臭秽,要及时就医,由医生当面诊治,明确诊断,避免延误病情。
带下,是指妇女阴道内流出的一种粘稠液体,如涕如脓,古人认为与带脉有关,故称带下。临床上以带下色白者较为多见,所以又通称为白带。
明先贤之法,合理治「带下」
历代医家中对带下病的研究和临症,最深入、最系统、最明晰的是明末清初的傅山。傅山先生在《傅青主女科》中对白带、黄带、青带、黑带、红带皆有论述,对发病原因、治疗思路、遣方用药的讲解,细致全面,其中以治疗白带的「完带汤」最为人们熟知。
以下文字引自《傅青主女科》对五种带下病的描述:
【白带下】
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治法宜大补脾胃之气,相佐以舒肝之品,方用完带汤。
【青带下】
妇人有带下而色青者,甚则绿于绿豆汁,稠粘不断,其气腥臭,所谓青带也。夫青带乃肝经之湿热,肝属木,木色属青,带下流如绿豆汁……解肝木之火,利膀胱之水,则青绿之带病均去矣,方用加减逍遥散。
【黄带下】
妇人有带下而色黄,宛如黄茶浓汁,其气腥秽,所谓黄带是也。夫黄带乃任脉之湿热也……治宜补任脉之虚,而清肾水之炎,方用易黄汤。
【黑带下】
妇人有带下而色黑者,甚则如黑豆汁,其气亦腥,所谓黑带也。夫黑带者,乃火热之极也……其症必腹中疼痛,小便时如刀刺,阴门必发肿,面色必发红,日久必黄瘦,饮食必兼人,口中必热渴,饮以凉水,少觉宽快……方用利火汤
【赤带下】
妇人有带下而色红者,似血非血,淋滴不断,所谓赤带也。夫赤带亦湿病……妇人忧思伤脾,又加郁怒伤肝,于是肝经之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土不能运化,致湿热之气蕴于带脉之间;而肝不藏血,亦渗于带脉之内……随气下陷,同血俱下,所以似血非血之形象……治法须清肝火而扶脾气,则庶几可愈。方用清肝止淋汤。
点图片了解
上述方剂的具体组成可参阅《傅青主女科》或在网络上查找。根据傅山先生的论述,带下病的病因是肝、脾、肾的脏器功能受损,任脉、督脉、带脉的气血耗伤。
所以在服用对治药物的同时,可以自我疏通经络来配合调理。
疏通经络调理脏腑
调理带下病需要疏通肝经、脾经、肾经,调节任脉、带脉的常用穴位。
肝经的常用易堵塞穴位是阴包穴、太冲穴。
脾经的常用易堵塞穴位是大包穴、血海穴、阴陵泉穴、地机穴、三阴交穴。
肾经的常用易堵塞穴位是照海穴、水泉穴、然谷穴、大钟穴。
上述经络的易堵塞穴位在按揉的时候,如果痛感明显,是经络堵塞的标志,要坚持疏通。每个穴位每次按揉两分钟,每日三次,坚持到穴位处的痛感消失。
调理带下病的常用穴位
1、抓捏「带脉穴」
带脉穴在侧腹部,在脐水平线上,腋中线偏前面一点。刺激「带脉穴」对于恢复带脉的气血运行很重要。
刺激带脉穴的方法很简单,双手拇指与食指侧面配合,抓捏住带脉穴,同时忍痛捏搓,每次两分钟,每日三次。
2、按揉关元穴
关元穴是任脉的重要穴位,对于生殖、泌尿系统的疾患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它在肚脐下三寸(肚脐至耻骨联合的距离是五寸)。调理下焦问题可以每日按揉两次关元穴,按揉时的力度要轻柔,待手指下的腹肌紧绷感消失后,稍微加大一点点力度,每次按揉3—5分钟。
如果有腰酸怕冷、带下清稀、小腹发凉的表现,这是中下焦的虚寒,可以艾灸关元穴来补虚散寒。
艾灸关元穴时,因体内积累的寒气程度不同,艾灸时间因人而异,以灸透为度。白天用艾条悬灸关元穴,热感要充满全腹,透到对面脊柱,这次艾灸就可停止。如果寒气少,灸的时间就短,寒气重,灸的时间就长。坚持数日,直到有一天艾灸关元穴2、3分钟后,热感即充满全腹时,就不用再灸了,此时寒气散去,内在平衡了。
3、松解足五里穴
足五里穴在大腿根部下四指宽,内收肌的下缘(大腿内侧中线),它是肝经的穴位,当出现带下病等妇科问题的时候,此处会有紧绷的感觉,用双手手指同时在两侧穴位处向上弹拨有明显痛感。每日可以弹拨数次,局部的僵紧会慢慢松解,对于缓解带下有帮助。
在调理带下病的同时,生活中也要注意养护,应节制房事,注意经期卫生,保持外阴清洁,远离寒凉。
以上内容,可以作为带下病的学习、实践资料,更多详细讲解、演示、案例可以收看路新宇老师的视频课,获得更直观收获。
-广告-
2025年1月2日
贾鑫亮老师全新课程
即将上线 敬请期待
↓点击图片,【目录】可提前试看↓
作者 路新宇
毕业于长春中医药大学
中医养生文化学者 执业中医师
广州市科协委员
致力于中医科普工作,努力去除中医神秘化与神奇化色彩。
著有健康书籍:《徒手祛百病》《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季节养生,经络有道》《上班族身体保养指南》。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关注路新宇老师
让祖先智慧借助中医之光
惠及更多生命
点击阅读原文,来看查看课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