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第一个书院就诞生在这个镇,它成了那时代读书人的向往之地|寻访老街

民生   2024-10-24 17:32   浙江  


虽说,因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南排出海工程——长山河的开挖,原有的屠甸老街和民宅俱毁,早已湮灭在长山河里了,但却并没有影响我们寻访的兴致,我们继续用脚步、用眼睛、用耳朵去踏访、寻觅那远去的老街,和它那尘封已久的如烟往事……



清初的时候,屠甸就已建镇了。康熙年间绘制的《浙江古旧地图集》上就标有屠甸镇。有意思的是,历史上桐乡县下辖的乌镇、濮院、石门都是一半属桐乡,另一半属邻县,只有屠甸是完完整整属桐乡县的,不过屠甸也曾以万年桥为界,分属两个乡。知道是哪两个乡吗?听节目。



整个镇三里半的规模,太平天国之后,镇渐渐以寺桥为中心,东西三里,从东市梢到西市梢;南北半里,北从三门街口到南琵琶浜底。主要老街就是沿河东西向的大街,和南北向的三门大街与南大街。屠甸刚建镇就开展招商引资,小镇因此迅速繁华起来,成为桐乡七大镇之一。



当初,外地手工业者如南京的铁匠、金华的竹匠、萧山的陈竹、海宁的长木等相继来到屠甸开办手工作坊,沿河大街上商铺林立,仅茶馆店就有36家,其中仁和油坊、怡昌祥酱园和源隆粉坊三家作坊号称屠甸商业三鼎甲,如今曾是屠甸手工业象征的三家作坊早已消失了。



说到屠甸商业的繁荣,就特别要说南市梢的那个私人花园。花园的主人陆氏就是开漂洋船发家后,到屠甸买地造了花园,取名“半壑园”,但屠甸人习惯叫它“陆家花园”。它是桐乡历史上曾经众多私家花园中仅存的一家,但也是半壁残垣了。为何取名半壑园呢?点击收听节目。


如果说,市河北面的大街展现的是屠甸经济的繁荣,市河南面则展现了屠甸文化的兴盛,那里可谓人文荟萃。早在南宋时,屠甸就是众多读书人想往的地方,由理学大儒卫富益先生创办的桐乡第一所书院就诞生于屠甸,人称“白社书院”。这位大儒可是有故事的哦,听节目。



这白社书院最初创办在长山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小村庄村名也因此叫院基里。书院几度被毁,清光绪五年,毕士颖和陈鸿畴两位镇绅,自筹款项,重办书院,并把书院迁址到了镇上,就在寺桥南堍,建成后,当初的桐乡县令为其题匾题联。民国元年创办的崇道小学就建在此。



说到毕士颖先生,就要说说毕氏家族了。毕氏家族在屠甸近代文化史上,绝对是要浓墨重彩地写上一笔的。屠甸镇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就是从这个家族走出来的,它被称为“典型的诗香世家”。无论是家族的人才辈出,还是其建造的“毕家厅”,都是故事多多,可别错过听节目哦。



那说到诗,就要说那位不愿仕进的大诗人贝琼了,贝琼是屠甸人,其《清江文集》和《诗集》入《四库总目》。当年贝琼隐居于屠甸东南的殳山,创办了殳山诗社,与著名诗人鲍恂一起开馆授业,桐乡及周边的文学家、诗人和画家都聚集在那里,那时的殳山,是何等的风雅。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屠甸,当然不仅有诗人,其书画家也是一代又一代。首先要说的,是宋末元初的“温葡萄”。到近代,屠甸书画家更是多多,徐菊庵的画,谢养弦的字,朱梦仙的《谱》等,不仅桐乡乃至上海等都颇有名气的。这其中也是精彩故事多多,一定要听节目哦。



当然,若要数屠甸近现代书画篆刻界,最最重量级的人物,那是非钱君匋先生莫属,君匋先生“一生精三艺,九十臻高峰”,既是著名的书画金石大家,又是位大收藏家,他把毕生的收藏献给了国家,是屠甸的骄傲。钱老名声更是远扬,走出屠甸,走向了上海,乃至走向了世界。


本期嘉宾

桐乡地方文史专家颜剑明先生


本期嘉宾

桐乡书画篆刻家、诗人毛建翔先生



下期节目,我们将继续去寻访屠甸的老街与小巷,聆听老街与小巷里曾经的那些人和事,欢迎收听。


摄影:蒋菊芬

文稿:李   冶

FM971桐乡之声
在这里听见桐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