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桥头等你噢!”,大操场也“风情”!去这个古镇听那些云烟中的往事|寻访老街

民生   2024-10-31 17:46   浙江  


我们“寻访屠甸老街”节目的播出,勾起了许多屠甸人,或曾经在屠甸生活过的人留存在记忆深处,对屠甸老街小巷那温馨又美好的记忆。这不,曾在屠甸长大的、如今退休后居住在乌镇南栅老家的杨胜理先生,说起他记忆中的屠甸,就有说不完的话,他称屠甸是个“好地方”。



因着父母都在屠甸镇小教书,1954年出生的杨胜理先生,一岁就来到了屠甸。屠甸对杨先生来说,虽不是生于斯,却是长于斯的地方。因此,虽然如今已过去六七十年了,但杨先生依然记得那时候小镇的模样。他觉得,那时候的屠甸,与乌镇是一样的枕水人家,一样的美。



那时的屠甸,东起东新桥,西到李家木桥,市河贯穿整个镇,集镇集中在河北,河北的大街上岸下岸都有房子的,上岸大都是商铺,下岸是居家。相对与河北,河南面就显得要冷清许多,紧靠河边不纵深,有少许人家,还有像食品公司、粮管所一些单位的仓库设在河南那边。



那时屠甸还存留了一些大户人家的厅堂的,如在河南的祝家厅、毕家厅,河北中市有陈家阁、东市梢有举人陈鸿畴的故居,那是一座砖木结构,分前、中、后三进,前后差不多200米,有三个天井,四周是走马楼贯通的楼房,当时已是屠甸乡政府用房了,长山河开挖时拆掉了。




那时的屠甸桥还很多,印象特别深刻的,当数寺桥。不过,那时的寺桥已经不再是光绪年间重建的单孔拱石桥了,而是一座木头拱桥了,木桥跨度很大,也很宽。文革期间,木头的寺桥拆了,造了水泥桥。水泥桥上还有一幅桥联。老屠甸人,还记得寺桥桥联吗?请听节目。



屠甸市河上的石桥多多,短短3里的光景,就有10多座的石桥。虽说它们大多都是平石桥,但它们造型也各有不同,有的端庄大气,有的简朴无华。那一座座石桥也成了屠甸一个个地标,屠甸人因此而有了一个与桥相关的习惯。猜猜那是什么习惯呢?听节目,答案在节目里。



这寺桥向北延伸是三门街,大街与三门街交汇处,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商业中心。寺桥向南延伸,则为南街,也称“南市稍”,街很短,只有二三百米光景,桥堍往南百米不到,东侧有一河浜,名为“枇杷浜”,也称“南浜”,浜西侧有一个很长很宽的廊棚,廊棚下还有美人靠。



其实,寺桥南最有名的是屠甸小学。民国元年在桐乡最早的书院白社书院的旧址上创办的,取名崇道小学。抗战时被毁,后又重建。1949年后,更名为屠甸镇完全小学。崇道小学人才辈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徐维明、徐维震、徐维登三兄弟,三兄弟有故事哦,听节目。



杨胜理先生在屠甸的那段时光几乎都是在屠甸完小度过的,说起那里的一草一木是那样的熟悉与亲切,学校的整个布局他还清晰地记得,其中最令他怀念的,是他用“风情”来形容的校园东边的大操场。杨先生说,那时候常盼着下雨。雨中的大操场趣事多多,点击收听节目。



大操场东头有6棵树干壮硕树枝交叉虬立的法国梧桐树,从围墙的拐角里侧向南手牵手站成一排。到了秋天,其掉在地上的果实,女同学就捡起来,捏软变成小绒球玩具。这法国梧桐却与校围墙有了矛盾。屠甸完小的师生们还因此有了一件别样的功课。什么功课呢?听节目。




正如,对大操场的记忆并非全然美好一样——“6263”在大操场上挖水草根充饥,在屠甸的20年人生路,杨先生有欢笑,也有心酸与遗憾。用他的话说就是“屠甸那个地方20年,是我很充满快乐,也充满遗憾的一个地方”。为什么这么说呢?点击节目,听听杨先生怎么说。 




其实,在杨先生心里,屠甸是个好地方,也许在许多人的记忆中,屠甸都是一个别样的存在……



本期嘉宾:自称“早年文青一枚”的杨胜理先生


本期嘉宾:桐乡书画篆刻家、诗人毛建翔先生


本期嘉宾:屠甸镇小退休教师陈林松先生


下期“大运河畔的老街”,我们将去寻访河山老街与小巷,听老街与小巷曾经的那些人和事的故事,欢迎收听。

延伸阅读


桐乡第一个书院就诞生在这个镇,它成了那时代读书人的向往之地|寻访老街
五千多年前,桐乡这个镇就已经是当时的文化次中心,南宋时还成了京城杭州的“卫星城镇”丨寻访老街
哇塞!一个家族竟然缔造了一个镇,这个家族还延绵了三个朝代,兴盛不衰丨寻访老街


摄影:蒋菊芬

文稿:李   冶

FM971桐乡之声
在这里听见桐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