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普丨霜降经络穴位保健按摩

文摘   健康   2024-10-23 09:02   北京  

穴位保健,健康之道


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气候从凉爽逐渐过渡到寒冷。霜降到来,夜晚开始出现白霜,晨起气温骤降,气候变得干冷。中医养生讲究顺应自然,霜降时节更应重视身体的调养,特别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保养。


霜降时节,夜晚气温低,易结霜,气温骤降,寒风凛冽,人体易受风寒之邪侵袭。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常与其他邪气(如寒邪)相合,侵犯人体。《素问·骨空论》中提到:“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风寒之邪侵袭肺卫,使肺气失宣,卫表不和,从而引发感冒、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膀胱经主一身之表,通过刺激足太阳膀胱经,能够增强机体抵抗风寒邪气的能力,从而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霜降后,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增大,寒冷刺激使血管收缩,血液运行不畅,中医称之为“寒凝血脉”。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疏通经络,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血脉受寒,气血凝滞,易形成血栓,增加高血压、脑梗塞、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适当保健足太阳膀胱经能够温阳活血,促进血运,从而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本经自内眼角(睛明)起始,上向额部(神庭),在头顶与督脉相会(百会)。它的分支,从头顶到耳上角。它直行的主干,从头顶入颅,联系脑,回出来从后项部左右分开向下,一支沿着肩胛内侧,脊柱两旁,达到腰部,由此深入,沿脊柱两侧的肌肉,联络肾脏,属于膀胱。它在腰部的分支,从腰部挟脊继续下行,通过臀部,进入膝腘窝中(委中)。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后项向下,自肩胛内缘,直至肩胛下面,挟着脊柱向下,经过髋关节,沿着大腿后面下行,在腘窝中与前支经脉会合。由此合而下行,通过腓肠肌内,出外踝后方,沿第五跖骨粗隆(京骨)到足小趾外侧末端(至阴)。脉气由此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风门穴


定位:在脊柱区,第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操作方法:用食指或中指指腹以适宜的力度按压风门穴,深吸气后屏气按压,缓缓吐气,3秒后慢慢放手,重复10~30次。

作用:风门穴为风邪入侵之门户,具有宣肺解表、益气固表等作用。刺激风门能够缓解风邪侵袭导致的感冒、颈椎痛、肩膀酸痛等。同时,风门穴通经络,调和气血,适当刺激,能够增强机体抵抗力。



膈俞穴


定位: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

操作方法:用指腹或指关节以适宜的力度按压或按揉膈俞穴,每次持续数分钟,每日可进行多次。

作用:膈俞为八会穴之血会,具有活血止血、宽胸利膈、和胃降逆等作用。刺激膈俞穴有助于缓解胸闷、气促、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症状,促进呼吸道通畅。同时,膈俞穴正对膈肌,还能缓解胃气上逆导致的打嗝、呃逆、反酸、烧心等症状。此外,适当按摩膈俞穴能够促进机体的气血运行通畅,促进血液循环,能够辅助降低血压、减少心悸等症状。



昆仑穴


定位:位于足部外踝后方,在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腹或指关节以适宜的力度按压或按揉昆仑穴,每次持续数分钟,每日可进行多次。

作用:昆仑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穴,具有安神清热、舒筋活络、通阳散表等作用。适当按摩昆仑穴,能够疏通经络,缓解后头痛、眼周疼痛、颈项僵硬疼痛、腰部疼痛不适等。刺激昆仑穴,还有助于发散体表邪气,辅助治疗感冒初期的症状如头痛、鼻塞等。此外,还有助于舒缓肌肉紧张,减轻疲劳,安神助眠。


《内经》中提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霜降时节,正是养阴的好时机。通过保养足太阳膀胱经,不仅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还可以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让我们顺应自然的变化,关注身体的健康,给这个秋天好好收尾!



  供稿: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门诊部   张楚笛 沈潜
  编辑:乔雨园

审核:韩偎偎  监制:杨娜


欢迎您投稿,收稿邮箱 bjzyyxh@163.com



北京中医药学会
见证岐黄进步,加强交流学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