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在第17个国际档案日到来之际,北京市档案馆、天津市档案馆、河北省档案馆联合推出“聆听历史回响 传递档案声音——京津冀兰台读档活动”,由三地档案工作者讲述本馆珍品档案及其背后的故事,让档案从“故纸堆”走进“百姓心”,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坚定文化自强自信贡献力量。诚邀您一同追寻档案中的历史足迹,感受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今天请听第二十一期: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河北日报>创刊号重要启示》、河北省石家庄市档案馆《活捉敌军师长》、河北省档案馆《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
1
《河北日报》创刊号重要启示
“冀中河北日报、冀南日报、冀东日报三报奉命实行合并,在中共河北省委领导下出版全省范围的河北日报,本报受命于今日创刊。冀中河北日报、冀南日报、冀东日报即日终刊……”这是刊登在1949年8月1日河北日报创刊号上的一则“重要启示”,向全社会和河北大地上广大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通讯员,宣告了“三报合一”、中共河北省委机关报——河北日报正式诞生的消息。这份档案现存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档案室。
1949年8月1日,迎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曙光,第一张全省范围的《河北日报》在保定市永华路72号正式出版,当飘着墨香的创刊号报纸送到省会庆祝河北省成立大会的会场时,人们为全省党和人民的新闻媒体诞生而拍手庆贺。
从此,这张从抗日战争烽火中走来的红色报纸,在共和国前进的脚步中成长,开启了崭新的激情岁月。毛泽东主席先后两次为河北日报亲笔题写报头,周恩来总理曾亲自为河北日报修改稿件,河北日报还记录下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珍贵的河北足迹。峥嵘岁月凝结成的历史瞬间,在河北日报的文字与光影中穿越时空、成为永恒。
今年适逢河北日报创刊75周年。75年栉风沐雨、砥砺奋进,河北日报始终与党同行、与时俱进,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在不断地改革创新、自我革命中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北篇章凝聚强大力量。从刊发“重要启示”的创刊号,到如今已出版2.6万余期,河北日报在记录历史中创造历史,在成就光荣中书写光荣,从一张报纸发展成为今天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拥抱数与网。河北日报,是一部浓缩的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史,更是一部和河北同呼吸、共进步的奋斗史。
(读档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李博祎)
2
《活捉敌军师长》
大石桥,石家庄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也是石家庄近代以来城市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在解放石家庄战役中,这里曾经是国民党守军的指挥部所在地。
1947年11月,解放石家庄战役正在激烈进行。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从东北方向攻下敌人的云盘山阵地,突破外市沟和内市沟,战斗进行到了市区边缘。深夜,第四纵队10旅政委傅崇碧带领各团指挥员对火车站实施抵近侦查,第30团侦查连向纵深搜索前进,抓到了俘虏。
根据国民党俘虏提供的情报,敌军最高指挥官、国民党第32师师长刘英的指挥部就在大石桥、正太饭店一带。侦察连战士乔装打扮,趁夜色悄悄地摸向核心阵地大石桥。由于发电站被炮火摧毁,敌军外围的探照灯等设备毫无用处,战士们神不知鬼不觉的直插敌人的指挥部外围。
大石桥的几个桥孔被改造成了房间,硝烟弥漫的午夜时分,战士们发现,四个房间里都有微弱的灯光,其中一个窗户里透出的灯光较为明亮。不仅如此,这间房门口还有一辆小汽车,他们判断,这间屋里肯定有敌军首领。
解放军战士犹如神兵天降,敌军惊作一团。国民党军官纷纷躲藏,一位军官则趁机钻到了床下,而躲在床下的那位,正是国民党军第32师师长刘英,也因为如此,刘英被戏称为“床下将军”。
刘英被俘,傅崇碧命令刘英写信,通知他的部下投降。这位床下将军立刻失魂落魄地写了一封劝降信。刘英的这封信被送出,藏在正太饭店的敌人仍在顽抗,我军向正太饭店发起猛攻,攻进大楼,全歼守敌,被敌人鼓吹为“固若金汤”的石家庄获得了解放。从此以后,解放军活捉敌军师长的故事广为流传,成为了解放战争史上的一段佳话。
(读档人:河北省石家庄市档案馆 罗晓红)
3
《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
80年前,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虽然不识字,却以无私的爱和奉献,赢得了“子弟兵的母亲”这一光荣称号,她就是戎冠秀,战士们都亲切地唤她“戎妈妈”。这是登载于《晋察冀日报》1944年2月19日第1版的一篇报道文章,内容是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大会上关于授予戎冠秀“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称号的决定。原决定如下:
平山县下盘松村,连任六年妇救会主任的戎冠秀同志,一贯积极负责、爱护军队,为人表率,她对过往部队,多方关心、解决困难,曾经几次救护伤员、不避艰苦危险,抚侍安慰,无微不至。一次,某团一个重伤员到了下盘松村,戎冠秀同志马上亲自看护,送水、喂饭。怕伤员受冷,把自己女儿的棉衣内襟扯下,给伤员包脚裹腿。
这段朴实、简短的语言描述了在艰苦的抗战年代,戎冠秀像母亲般照顾子弟兵的模范事迹。2009年,在全国“双百人物”评选中,戎冠秀被评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个普通人在国家危亡之际所能够展现出的伟大精神;用毕生的奉献,深情地诉说着人民与军队水乳交融的血肉关系,彰显了军民情深、团结一心的伟大力量。
(读档人:河北省档案馆保管利用部 于海娟)
来源: 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