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在第17个国际档案日到来之际,北京市档案馆、天津市档案馆、河北省档案馆联合推出“聆听历史回响 传递档案声音——京津冀兰台读档活动”,由三地档案工作者讲述本馆珍品档案及其背后的故事,让档案从“故纸堆”走进“百姓心”,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坚定文化自强自信贡献力量。诚邀您一同追寻档案中的历史足迹,感受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今天请听第十二期:北京市档案馆《北京建城之源》、天津市档案馆《明万历四十八年房地契》、河北省承德市档案馆《〈钦定热河志〉中的承德生态》。
1
北京:北京建城之源
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是一座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这样厚重的历史文化究竟源自哪里呢?今天,让我们从北京市档案馆馆藏的《北京建城记》手稿说起。
这份手稿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撰写。虽然篇幅不长,侯仁之先生却用短短几百余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北京建城三千年历史发展脉络。他提到:“北京地区建城,始自燕与蓟。《礼记·乐记》载,孔子授徒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史记·燕召公世家》称:‘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为古代自中原北上所必经,遗址至今犹存。春秋时期,燕并蓟,移治蓟城。”在手稿的最后,他强调了“今日北京城起源于蓟,蓟城之中心在宣武区。其地承前启后,源远流长。”
现今,位于广安门滨河公园内的蓟城纪念柱,是1995年中共宣武区委和区人民政府为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而决定设立的。纪念柱正面上方镌有柱铭:“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指明北京城由周朝在此地分封蓟城开始。柱前立有石碑,石碑正面刻着的正是《北京建城记》。
蓟城纪念柱是北京建城之始的纪念性标志物,连同镌刻《北京建城记》的石碑一起诉说着北京悠久的历史。
(读档人:北京市档案馆办公室 魏普)
2
天津:明万历四十八年房地契
天津市档案馆珍藏着一份明代万历四十八年的地契,这也是馆藏最早的档案。透过斑驳的字迹,仿佛依稀可见明代末年买卖土地的场景,当时的社情、民生也都跃然纸上。
泛黄的纸张已有破洞和部分断裂痕迹,部分字迹已无法考证,但表述内容基本完整,此次的土地买卖,是何姓的灶户,将本户灶地庄宅,连同土滩等十二亩都卖给了另一韩姓灶户。除此之外,地契还涉及立契人姓名、卖地原因、哪几块土地、坐落位置、地界四至、价钱、收款情况,以及有可能出现纠纷的解决办法。在地契尾部,有双方约书立据人及第三方中间人的画押。可以看到,契约文中提到了“灶地”“灶户”“草荡”“土滩”等词语。旧时,把煎盐的人家称为“灶户”,煎盐场所则称为“灶地”,由此可以大致推断出,这份地契所涉及的土地,是与海盐生产相关的,而参与买卖这类土地的正是当时的“灶户”。这份地契也从侧面反映出天津盐业生产发展的悠久历史。
(读档人:天津市档案馆宣传部 魏巍)
3
河北:《钦定热河志》中的承德生态
承德,作为一座城市,它的发展缘起于清代康熙皇帝在原称“热河上营”的地方肇建了避暑山庄,这里的自然条件奇特深秀,被赞为“无暑清凉地,移天缩地都”。当年,清康熙帝就是看中了承德是一块“草木茂,绝蚊蝎,泉水佳,人少疾”的宝地,创造了避暑山庄这座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集大成杰作。
300多年前,清康乾盛世时期避暑山庄和它周围的的生态环境是什么样的?其实,老虎、熊和豹可以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让我们从承德市档案馆保存的馆藏资料《钦定热河志》说起。
在生态学中,特定区域典型动物的种群大小及其分布情况可以成为判断该区域整体生态状况的重要指标。清代的文献记载为我们提供详实依据,康熙皇帝“自幼至今凡用鸟枪弓矢获虎135,熊20,豹25”,乾隆皇帝也曾猎虎57只。这些大型食肉动物绝大部分是在木兰围场捕猎的。康熙时期在坝下地区也经常猎捕到大型食肉动物,而且很多都集中在避暑山庄附近区域。《钦定热河志》记载,康熙四十年八月,喇嘛洞附近行围殪熊。康熙四十年十二月,喀喇河屯,行围殪豹。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热河上营,行围殪虎。这些记载说明,康熙皇帝修建避暑山庄前后,避暑山庄及其周围有茂密的林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型野生动物出现,可以从侧面证明这里保持着比较好的生态系统,至少具有老虎赖以生存的山林和足够数量的食草类动物。《钦定热河志》也明确的证实了这一说法:“蒙古谓虎为巴尔,围场中地及府属境内诸山多有称巴尔图者,皆以有虎处得名。每岁驻跸山庄,常命虎枪人杀虎。”
(读档人:河北省承德市档案馆保管利用科 朱虹)
来源: 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