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在第17个国际档案日到来之际,北京市档案馆、天津市档案馆、河北省档案馆联合推出“聆听历史回响 传递档案声音——京津冀兰台读档活动”,由三地档案工作者讲述本馆珍品档案及其背后的故事,让档案从“故纸堆”走进“百姓心”,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坚定文化自强自信贡献力量。诚邀您一同追寻档案中的历史足迹,感受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今天请听第十期:北京市档案馆《那桐日记》、天津市宝坻区档案馆《一位知县的成绩单》、河北省石家庄市档案馆《“大地之子”郭进考》。
1
北京:那桐日记
叶赫那拉·那桐,满族人,字琴轩,生于咸丰六年(1856年),卒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时人称他“有才有识、品端学裕”,有“晚清旗下三才子”之美誉。清华大学著名的二校门上“清华园”三字的题写者就是他。那桐曾担任户部尚书、外务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军机大臣、内阁协理大臣等重要职务,是毋庸置疑的晚清高官。清帝退位后,那桐老先生一度从北京迁居至天津。
《那桐日记》是那桐“逐日书写笔记垂三十年不辍”积累而成,是宝贵的档案资料。日记从光绪十六年(1890年)到民国十四年(1925年),时间跨度36年。作为清朝高官,其日记中不仅有大量那桐家族的生活细节,还有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五四爱国运动、冯玉祥将军北京政变等历史事件,细节生动翔实。
经那桐后人抄录、北京市档案馆编研人员点校整理,《那桐日记》连续三年在《北京档案史料》上刊发。之后,市档案馆编研人员又对全部日记进行了重新点校,同时积极争取日记原件征集进馆。2006年3月,共计97.7万字的《那桐日记》(上、下)集结出版了。历时六年,那桐日记原件也落户北京市档案馆。在日记捐赠暨出版座谈会上,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那桐日记整理出版和手稿进馆工作,认为这对保护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学界普遍认为,《那桐日记》对于研究清末民初的政治、外交、军事,以及官僚机构的运转有重要学术价值。
(读档人:北京市档案馆开放鉴定处 孙洪洋)
2
天津:一位知县的成绩单
在天津市宝坻区档案馆馆藏文献中,有众多资料记载着一位四百年前知县——袁黄,他在宝坻任期不到五年,却交出一份让人惊艳的成绩单,他的思想传承至今仍极具现实意义。
袁黄于万历十六年(1588)至二十年(1592)间任宝坻知县。上任时,宝坻正连年大水,民不聊生,而官府仍然催缴赋税,征调劳役。
他怜惜百姓,救助灾民,将600多名无依无靠孤寡老人全都安置妥当。他加固堤埝,开挖渠道,疏通水路,有效减轻水患威胁。他因地制宜,劝课农桑,开发水稻数千亩,亲自撰写并刻印《宝坻劝农书》。扩建县仓,发展义仓,四年间存储粮食增长二十倍。他排除困难,清理积弊,申请免除各种杂役十余种,百姓税赋下降三分之一。他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坚决抵制皇庄、御用监这些宫廷机构对百姓盘剥和侵害。他重视教育,劝士兴学,整修学宫,还亲自授课,取得一次乡试、两人中举好成绩。他公平执法,不枉不纵,不虐待囚犯,重大案件一一详审,以致出现狱墙倒塌而人犯不逃这样的奇事。他关心国家大事,详细考察北京地区各条主要河道,写下《京都水利考》,提出系统性治水方略。他深入考察边防和海防,甚至驾小船顺流直到海上,提出北防胡虏、东防倭寇战略计划,得到朝廷重视和采纳。
袁黄这些事迹,载于乾隆十年《宝坻县志》,同时罗列“名宦”之中,袁黄业绩最突出。究其原因,是因为袁黄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和士大夫担当精神熏陶,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义之所在,一往无前。
袁黄在宝坻倡导和践行种稻,成为南稻北种“第一人”。如今,宝坻早已是南稻北种重要基地,47万亩稻田稻花飘香。
(读档人:天津市宝坻区档案馆档案管理科 王丽杰)
3
河北:“大地之子”郭进考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档案馆的珍贵库房里,陈列着一册鲜红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证书,获奖者是农业部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郭进考。
光鲜的荣誉来自五十年如一日的攻坚克难,丰收的硕果源于寒来暑往的麦田逐梦。1973年,面对国家粮食短缺困境,郭进考开始攻关小麦育种。经过10年的努力,他带领科研团队培育出的“冀麦26号”成为了我国黄淮地区小麦种植的主要推广品种。辛集市马兰农场是郭进考耕耘了50年的地方,他在这里带领团队观察不同品种麦苗的长势和抗寒性,记录成千上万组数据,沙里淘金般选育小麦“优等生”,先后培育出30多个小麦优良品种。进入21世纪后,郭进考又把育种方向由单纯高产转到了节水高产品种的培育。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搭配科学用肥、精细整地、合理用药、标准化播种等配套技术,实现了“一水过千斤”的新突破。“石麦4185”的问世,有效解决了节水问题,并创下试验亩产716.7公斤的高产记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年逾七旬的郭进考和他的团队依然深耕于田间,播撒梦想的种子,书写着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丰盈注脚。
(读档人:河北省石家庄市档案馆档案保管科 任爽)
来源: 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