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历史回响 传递档案声音——京津冀兰台读档活动(第二十期)

文化   2024-06-30 17:00   河北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在第17个国际档案日到来之际,北京市档案馆、天津市档案馆、河北省档案馆联合推出“聆听历史回响 传递档案声音——京津冀兰台读档活动”,由三地档案工作者讲述本馆珍品档案及其背后的故事,让档案从“故纸堆”走进“百姓心”,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坚定文化自强自信贡献力量。诚邀您一同追寻档案中的历史足迹,感受璀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今天请听第二十期:北京市档案馆《英雄不朽 丰碑永矗——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史料》、天津市和平区档案馆《战地日记》、河北省档案馆《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

1

北京市档案馆

北京:英雄不朽 丰碑永矗——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史料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人民自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精神的象征。北京市档案馆馆藏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史料,详细记录了纪念碑建造始末。

为了“在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基础上,纪念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们”,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当天下午6时,毛主席率领全体政协代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纪念碑的奠基典礼。为此,“特设置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推选彭真同志为主任,郑振铎、梁思成为副主任”,下设“建筑设计组”“美术工作组”“石料供应组”等,负责工程兴建事宜。1952年8月1日,纪念碑正式破土动工,1958年4月23日,工程全面竣工。

纪念碑浮雕部分题材“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内容”,为此“组织史料审核专门委员会”。“浮刻题材的选用,是用以代表每一历史阶段重要的和最为人所周知的人民英雄历史事迹”“用人民所熟悉而喜爱的题材,花纹装饰具备着伟大的民族气派”,馆藏史料中详细记载了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敌后游击战”“南昌起义”等浮雕的创作说明和设计兴建过程,一幅幅生动浮雕,浓缩着百年人民革命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历程,催人奋进。

毛泽东同志亲笔修改了纪念碑奠基石碑文草稿,即“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立,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内容深邃精辟,情感深刻,深切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完成烈士未竟事业的深情初心和使命担当。

一九五八年五月一日,天安门广场内响起雄伟的国歌、国际歌乐曲,纪念碑身上的红帔徐徐下落,毛泽东同志亲笔书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刚劲有力的鎏金大字闪闪发光。凝聚着革命先烈血与魂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揭幕,永远激励着全国人民为祖国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读档人:北京市档案馆信息技术处 聂祎丹)

2

天津市和平区档案馆

天津:《战地日记》


在天津市和平区档案馆珍藏着一本宝贵的《战地日记》,这本日记以一名女卫生员的视角记录了1952年和1953年的战场生活,日记的主人是一位名叫吴炯的女战士。

吴炯,1933年出生,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45师监工一连卫生员,参加过上甘岭战役并荣获二等功,是电影《上甘岭》中女卫生员王兰的原型之一。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7岁的吴炯从护士训练队毕业后,主动申请赴朝参战。因为是女兵,又个子矮小,几次申请都没获批准。她刺破手指写下血书“我虽然不能直接抗击美帝国主义,但能帮助负伤的同志洗衣、治疗,请组织批准我上前线。”1951年9月,吴炯如愿作为一名卫生员来到了抗美援朝一线。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爆发,吴炯所在的连队进入上甘岭阵地。“当我部队刚进入阵地的时候,正是敌人惨无人道发动细菌战的时候,那时我便想到,这正是我向模范战士李正义学习的机会,所以自己就深入班排进行检查,和班排同志在一块搞工作,在短短的一个月中,全连共捕鼠250只,灭蝇20多万个,打死长虫280条,保证了部队的健康,更没有受到细菌的侵害,做到了没有一个减员,使我们连队及时完成了各种战备和修建工作。”

作为战场上的女卫生员,战士的健康是她时时刻刻关注的事。她在1952年11月15日的日记里写到“晚上排里同志去修路,他们淋了一天一夜的大雨,第二天回来之后,我到各班检查有没有病号,见到有同志因为淋雨没有衣服鞋子穿,我就把我的棉大衣、帽子、鞋子给他们穿,恐怕他们感冒了,又让取得胜利的力量减少了。”

志愿军入朝作战期间,全国各条战线和广大人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募集了大量慰问品送到了前线,来自祖国的慰问品让远在上甘岭地区的吴炯感受到了温暖,她在日记中写到“祖国人民对我们这样热爱和关怀,称呼我们最可爱的人,刻在杯子上,自己感到很惭愧,在工作上没做出显著成绩,对不起祖国人民对我的关心和鼓励,今后应该在工作中回报祖国人民。”

1953年4月,作为15军代表,吴炯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五一”节归国观礼代表团回到了祖国,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在归国路上,她看到战火之后留下的满目疮痍,深有感触“路上,和平的乡村、茂盛的森林被汽油桶烧光,见到这些事情,我就想到我们可爱的祖国,若是战火燃烧在我的祖国,是多么残酷,加强了我的斗志,一定要把抗美援朝进行到底,胜利果实才能永远巩固,和平幸福生活才过得更美好。”

这本71年前的《战地日记》,跟随着它的主人,跨过了奔涌的鸭绿江,穿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用一件件鲜活生动的小事,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里,一个淳朴谦逊的志愿军战士,平凡而伟大的人生篇章,也展现了和吴炯一样千千万万“最可爱的人”,在国门之外枕戈待旦,用赤诚与热爱守护和平生活,用献血和生命写就时代赞歌。

(读档人:天津市和平区档案馆编研科 雷瑶 郭家昌)

3

河北省档案馆

河北: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


晋察冀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初创时期面积约十万平方公里,人口一千余万,统辖三十九个县政权。

1938年1月10日至15日,晋察冀军政民代表大会在河北阜平县召开,宣告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成立。会后,经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转呈国民政府行政院和军事委员会,于1月31日批准晋察冀行政委员会成立。边区政府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建立“三三制”政权,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生产运动和文化建设,坚持抗战,被誉为“敌后模范的根据地”。

《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是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委员、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写于1939年的一本小册子,真实而全面地记录了晋察冀边区创立发展一年的历史,中央军委毛泽东、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为该书作序,图为书中所附的初创时期晋察冀边区形势图。

中央军委毛泽东写到“晋察冀边区是华北抗战的堡垒,那里实行了坚持抗战的民族主义,那里实行了民主自由的民权主义,那里也开始实行了改良民生的民生主义,总之一句话,那里实行了互相联结不可分离的三民主义”。小册子中记录了晋察冀边区的成长,抗战的收获和教训,为整个抗战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读档人:河北省档案馆保管利用部  杜艳艳)

来源: 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唐山档案
帮助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了解档案、熟悉档案和更加方便的利用档案,并依托馆藏档案介绍唐山人文历史。努力做到“记录历史、传承文明、资政惠民、服务社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