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抱怨国际比赛中,中国观众素质不高的文章,随口说几句。
中国还处在被害者教育里,一提起历史,满脑子只有鸦片战争、南京大屠杀,落后就要挨打。
这样不是不好,但关键是怎样更好。
本来应理解历史,理解最好的民族复兴在于向他人学习,但结果往往只是变得更狭隘。
所有比赛输赢都当成民族振兴的标志,所以本身不是在欣赏比赛,而是想看自己赢别人,碾压别人,增加民族自豪感,并投射到自己身上,觉得仿佛是自己碾压了别人。
这种好胜的心态会体现在平时为人处事中,比如见不得别人好,见不得同事同学比自己更优秀,进而形成没有格局的人生观,也很难真的团结协作。
就像打麻将,卡住下家,看住上家,最终只有我赢。
有一句话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是:听说你过得不好,我就放心了。
所以我一直不提倡过分鸡娃,也是这个原因。
从小养成的过分的竞争心理,很大程度上最终让孩子变得心理弹性差,竞争意识过强,输不起。
输不起的人,他就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难以合作共赢。
为人父母,创造条件让孩子发现自己真心喜欢的事即可。
有喜欢的事,很容易产生强烈自我驱动力。西方国家在学生教育阶段提倡运动,尤其是团体运动不是没有原因。
经常参加运动的人,经常比赛(不管是什么级别的比赛,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他会经常胜出,也会经常失败,就习惯了,就不容易输不起。
他也因此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也有机会培养领导力。
另外,学业繁忙之下,如何腾出时间来信守承诺,和小伙伴一起参加集体运动,本身也是统筹安排能力的表现。
但我们目前的教育,差不多都在那张试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