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 | 大地长桌—轻描山水,淡写田间 / 梓集fabersociety

学术   2024-10-14 17:29   广东  


△ 自然与人工的节奏共鸣 ©张准

△ 植被掩映中的农具房和长桌 ©张准




2023 年的夏天,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在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的小南海镇扎根。大地长桌落于走廊中段,平行于瀫水徐徐展开:由田间小路中新建的户外长廊和路旁改造的农具房组成,两者相依而生,互为补充。

△ 田间的大地长桌 ©张超


设计伊始,选址是自由的,功能是开放的,我们却一度茫然。作为艺术季摇旗呐喊的一部分,项目本身对于抽象性有天然的内在需求,它需要一份从当代乡村语境中脱离出来的视觉张力,但我们并不想过度放大这件事。它在审美和内容上,应该与场地和社区产生关系,它当然也服务于游客,但说到底不关于猎奇。


△ 大地长桌与在地社区 ©张超


中国有很多小县城,看似同质化,但你读进去,其实都有自己独特的美好,可惜往往缺乏挖掘和描绘,也少有自觉。在龙游,我们希望这是一次在地讨论同质乡镇差异化更新的机遇,而不是建筑师大声说话的噪声场。


由此,我们带着一点对过往的反思,带着一份其实外来者的自省,为项目在任务书之外,设定了一些出发点:它终究要属于这里,新的关系在发生,是非也陆续抵达,是龙游日常里的美好;如果乡村更新都只是掷入一些放之四海皆准的“奇观”,便难免走向了另一种同质化。


△ 在地特质的挖掘与描绘 ©张超

△ 日常里的新是非 ©张超




龙游自古“四省通衢”,八方商客往来熙攘,在此交融杂合,形成了特有的饮食文化。在这里, 食物是绕不开的地方话题。我们也顺势,确定了“食”这个可以共享和交流的功能:以一份食物为契机的相聚,作为公共性和在地性的切入。


功能在了,选择场地时,我们便关注三件事情:一是龙游的山脉、建筑、农田景观,都沿衢江东西向水平展开,我们希望场地也有同样的特质;二是场地宜亲近农田,与“食物”的主题天然相扣;三则是场地内一定要有现存构筑物,能被加以改造利用,而非完全新建。


△ 龙游平行于衢江水平展开的山脉、建筑、农田 ©张超


在场地中段,我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平行于衢江的田间小路,路旁有一座废弃的农务工具房。农具房山墙面对着西侧主要到达的路径,而南侧的林地和新建城市道路,隔开了衢江水岸。北侧为大片农田,田间道路即由此经过展开,道路两侧都能看到起伏绵延的山脉。


△ 农具房与田间路 ©吕凝珏、曹睿芝

△ 场地总平面图 ©梓集fabersociety


设计从农具房出发。作为共享聚餐空间,它面积局促且现状结构较差,内部隔墙无法拆除,封闭的立面也很难打开。我们在试探中转念,将餐厅的定义由室内化到外向:聚餐中最张罗的场景, 其实是围绕“大餐桌”这件家具组织的,我们把它从小房子中抽象提取,转为与自然密切对话的地景公共装置,沿着小路的方向延展出一张“大地长桌”。


△ 设计生成图 ©梓集fabersociety

△ 轴测效果图 ©梓集fabersociety

△ 平行延展的山、田和建筑  ©张超


就这一席之地,也有些古老的成分。长桌作为一种生活物件,随着家庭人员数量的增多与宴请文化的逐步流行,长案的功能逐渐从写作延伸至家庭用餐和社交聚集。由此,时间和空间不断累 积,“长桌”演化并记录着在地叙事,我们也试图将周边社区的居民、前来的游客、误入的旁观者,设定为在此相遇并一起"上桌用餐”的“大家族”,讨论龙游公共界面别有风味的搭建方式。 

 

△ 左:宋代 赵佶《文会图》 绢本设色

右:油画《维多利亚时期的晚宴》,Sir Henry Cole,藏于香港海事博物馆

△ 延伸到场地中的大“家具” ©张超




改造后的农具房,主要用于室内就餐和备餐,同时兼容展览、聚会、休憩、研讨等场景,人来往的多了,也就有泛泛而聚的意思。建筑则是田间的常例,代表着曾经密集的农耕劳作回忆,因此我们对整体形态不做过多改动,除新增一个主入口以外,其他原有洞口和老旧门窗也都被保留下来。新增的金属屋面,解决原屋面漏水的同时,在建筑西侧向外悬挑,形成檐下灰空间,也昭示着主入口。


△ 农具房形成的入口空间 ©张超

△ 农具房与附近的民居 ©张超


小房子的原始屋面已无法使用,现状墙体条件也较差,无法支撑新的屋面系统。为避免对墙体进一步的损坏,我们在老房子的立面外侧新增了一套钢木结构体系,立柱轻轻脱开原始墙体, 独立支撑梁和屋面。我们保留了原有的屋面木梁,一是与老墙体共同组成记忆,二是不破坏老墙体现有的拉结稳定性,而老房子外置的结构系统在比例关系上也与长桌产生了视觉联系。


△ 新旧结构的剖面关系 ©梓集fabersociety

△ 农具房施工过程 ©刘安海、梓集 fabersociety


西侧山墙面由于进行了新的开洞,且墙体较高稳定性差,因此新增了胶合木圈梁箍住墙体上部,增加老房子的整体强度。我们驱车在汀塘圩村的河床附近找到了一块直径约 2m5 的天然岩石,将其挪到场地后,用一根纤细的拉杆与悬挑梁进行拉结和稳定 。而大石头本身合宜的轮廓,也形成了主入口旁的一处缓冲消遣和视觉闲暇。  

 

△左 保留的老木梁和其拉结的墙体 ©张超

右 圈梁、木梁和大石头 ©张超

△ 屋面悬挑形成的檐下灰空间 ©张超

△ 天然岩石和屋面的连接 ©张超




农具房是既存的主体,长桌是衍生开来的精彩。在仅有 4 米宽的田间路上,这张长达 18 米的平面,是和本地社区进行联动的介质。长桌作为“餐厅”本体功能的延续,横亘于山水间,呈现出更为自然性和公共性的语境。

 

△ 概念草图 ©梓集fabersociety

△ 横亘于山水间的长桌 ©张超

△ 水平展开的18m  ©张超


18m 的长度将尺度体验极致放大,固然已是反日常的了,可以承载想象中的聚集与分享,也带一点文明的味道。它微微降低的高度也能直接感知身体,形成一个舒展的木质表面,可供坐卧。但偏偏这样尺度,在广袤场地的草木繁盛中,力量上还未能足够——我们希望这张桌子能有一个新的姿态,或许能够没有桌脚地漂浮起来,轻轻抚过它所在的土地,与现实若即若离,游移在日常与想象之间。 

 

△ 长桌轴测拆解示意图 ©梓集fabersociety


△ 可供坐卧的桌面 ©张超


日照充沛的龙游,也常绵绵风雨,田间的相遇需要庇佑晴雨的屋面。如果长桌能够悬挂于一条大跨度不落柱的连续屋面结构上,那么悬浮的状态就能够在一套整体性的结构逻辑中诞生。结构采用两侧钢结构落柱和中部的弧线张弦桁架来完成这个跨度,桁架的下弦采用刚性杆,来抵消向上的风吸力;再用轻质拉杆和大跨钢结构连接,让桌板漂浮起来。张弦桁架的引入,也将构筑物从“支架”或者“遮阳棚”的基本日常印象中脱离出来。

 

△ 悬浮的长桌 ©梓集fabersociety

△ 长桌施工过程 ©梓集fabersociety

△ 夕阳下的18m长桌 摄影:Arch Nango


常规跨度的结构落位,对长桌空间整体聚集感影响较大,悬浮的方式弱化了这种分隔,也保证了屋面的连续性。轻质的拉杆若有若无,含蓄的营造了空间限定,也偶尔成为孩子们上下攀爬的辅助。长桌上方的围合和隐性划分,进一步模胡了日常桌面的使用旧例。

 

△ 屋面和拉杆的共同限定 ©梓集fabersociety

△ 拉杆围合的桌上空间 © 张超

△ 长桌的结构选型和形态研究 ©梓集 fabersociety
△ 计算分析截图 ©和作结构

△ 常规柱跨和大跨度长桌 ©张超

△ 漂浮于夜幕之下 ©张超




指代总归有局限,为更进一步拓展“桌”的边界,从形式、结构和体验上,我们将 18m 的长桌继续延伸,成为一个 42m 的公共系统。人们可以在此聚会、野餐、闲坐、午睡,荡秋千并看风景, 田间小径也从通行空间演变为驻留场所,随着时间推移,更多可能性也会持续涌现。


△ 按模数延展的木结构长廊 ©张超

△ 屋面下悬挂的秋千布和田间视野 ©张超


长桌两侧的木结构长廊,是中部大跨钢结构结构的稳定性补充,也满足村民和游客的休憩需求。屋面下悬挂的秋千布,则意外的受欢迎。整合后 42m 的公共界面,像斜阳下农具房在田间投下的影子,事无巨细地描述着彼此。我们把两者的结构在主入口的位置进行连接和回应,形成一体性的表达。农具房作为打开境遇的引子,我们来之前它就在这里,最后终究退回在地的起因,并承载一切逻辑的根本。


△ 农具房和木结构长廊的场地关关系 ©fabersociety

△ 木结构长廊和钢结构长桌的剖面关系 ©梓集fabersociety

△ 农具房和长廊在入口处相连的结构 ©张超




整体屋面形式的选择,则与远方有关。当我们走在这条田间路上,并不能感知到瀫水温腻的涟 漪,而远山又呈现出柔和的起伏形廓,不激烈,有节奏感,像山也像水。我们思考自然地理和人造物间隐含的几何对应和拟态关系,长桌沿路平行于瀫水和山脉的展开,也是希望链接和想象这里的山水相悦。


△ 山、水、田 ©梓集fabersociety

△ 大地长桌、瀫水和远山  ©张超

△ 多种不同弧度的山水回应 ©张超


长廊的屋面在剖面上做了一个单向的倾斜:对北侧山脉和田野抬高,掀起观景的视线,对南侧则压低檐口,遮挡车道方向上的视觉杂乱;而西侧迎着行人到来的方向展示出表情,同时在场地内形成安定的场所感,经营人们的留驻。斜屋面顺应了农具房坡屋顶的形式关系,同时微微降低姿态,默许着其“家具”物件与“建筑”主体的从属关系。此时我们才发现,项目最终适宜的尺 度,源自农具房缄默中画下的衡量,令我们不会过大、过高或过吵。

 

△“家具”物件与“建筑”主体的从属关系 ©张超

△ 面向北侧田野打开的单坡屋面 ©张超


农具房的屋面材料从功能角度选择了金属板,但长桌主体和公共长廊的屋面,则采用了柔软的防水布,呈现出不那么完型、不那么确定的状态。屋面随着不同天气和时间,产生对应的变化,融于与自然交谈中,不再是一个自说自话的静态场景。


△ 屋面在微风中起伏的不确定性 ©胡兴启


这样的屋面材料不那么永久,但这恰恰很乡村,包含着原生的临时和随机。材料本身随着会随着日出日落和四季,慢慢陈旧甚至消失,自然更迭,非永恒性也是乡村的质地。而钢木骨架的结构主体,则会站立地更长久一点,这也就增加了一层时间的维度。


△ 屋面庇护下的公共性 ©张超




在乡村的语境中,我们担心项目对于结构的表达,或许是过于”技术“的,因此我们在桁架主体外侧包裹了黑色防水布,将其若隐若现的抽象表达,同时也让餐桌漂浮在场地中的主体状态变得完整和凸显。中间的长桌大跨是钢结构的,两侧则是以胶合木结构为主,但我们选择把原木色的构件用墨汁手工涂成黑色,然后用清漆封住,弱化了它和钢结构之间的严格分野,可识别但不彰显,这同样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回应。

 

△ 整体结构轴测 ©梓集fabersociety

△ 抽象表达的结构系统 ©张准


在细节层面,别于整体的抽象不明,我们对结构和材料进行了真实的表达。结构体系的连接节点均坦率外露,材料也根据自身特性和功能要求做了视觉强化。同时,波浪形的语言图底也从整体的形体草图,延续贯穿到细微尺度中,比如屋檐的金属小滴水和亚克力的弧形防水扣盖。这份没有做过多动作的直白,在场地里也感觉足够丰富了。 


△ 细部大样示意图 ©梓集fabersociety

△ 细部 ©张超




我们眼中,大地长桌和当地的关系,不应该是抽象到需要被刻意解读的,但也不应该十分具体, 从而限制了很多可能性。尤其是当我们作为外来的闯入者,对于本地的理解并没有那么深刻,特别自负的去做一个固定功能、大张旗鼓的介入,那些洋洋得意的“我以为”,往往其实是无关宏旨的冒犯。


△ 丰富的使用场景 ©梓集fabersociety


我们希望最终能留下的,是一种在地化的集体想象空间,最后它怎么填充、怎么书写,是由居民去自由发挥的。随时间流转,我们也逐步走出猎奇的目光,走向对平常的瞩目。在驻场和后期运营期间,有村民们向我们表达过对长桌的过分偏爱,甚至带着一丝捍卫;我们亦欣喜地看到居民来到场地上按自己的理解使用长桌,有趣的互动陆续发生,在地关系也愈发紧密。

 

△ 桌边休憩的村民  ©张超

△ 雨后光屁股的小男孩 ©朱荣远

△ 近和远 ©王璐

△ 秋千与柔韧性 ©田方方

△ 夜幕下的聚餐 ©直角建筑摄影


今年,我们在大地长桌组织了一系列与“饮食”主题相关的活动,邀请村民、周边社区居民和游客们一起参与,包括长桌宴、工作坊等,希望打开聚集和讨论的一扇窗,打样提供一种新的乡村公共生活的原型:乡村的时节渐次降临,人们总会在田间如期相遇,而长桌可能在某个时刻获得广度。


活动中,我们与居民和游客签下“长桌契”,约定未来再次相聚的时机和样式。村民在工作坊也论及更多后续的使用可能,如承载他们季节性农副产品的展卖、作为农忙时的工具台等,我们俱也汇总形成记录。我们希望活动不仅是一次次瞬时的“演出”,而是之后长效运营的基础,诚 然,仅作为设计方的我们,无力承担持续运营的投入,只能粗糙的猜想,在片段中沉淀一些力所能及的善意引导,期待最终去到在地丰厚的自觉。 


△ 居民和游客共同参与的长桌宴&食物工作坊 ©胡兴启




大地长桌所在的汀塘圩村,沃野千里,衢水虽不分四季地流淌,水稻、油菜花等粮食作物却仍在春秋轮回中耕作交替,龙游丰富的粮米制品也源于这里深厚的农耕传统,在今天仍是生活中不可缺失的日常丰物。项目启动后,我们来去现场许多次,期间场地金黄的油菜花变成绿色的稻田, 收割后又是另一番景象,其他植被随四季变化也非常丰富,而长桌相映成趣,作得有益的伴侣。

 

△ 丰收后的大地景象 ©田方方

△ 油菜花季的长桌 ©王璐

△ 隐入田野间 ©张准


在思考在地文化、人文地理和日常生活的过程里,我们逐渐开始反思,设计如何应对抽象与具 象、日常与超常等要素的并置想象,进而期待以一种思辨的介入方式,去触及一些当下语境中的乡建议题,激发更多不同群体的参与和共事。这其中,我们愈发觉得时间变得重要,清晨湿凉但饱满的劳作、夕阳下收拾心情的万家灯火,都让建造一点点接近物质性的亦步亦趋,试图拓写下一些时间的轮廓。

 

△ 清晨迷雾中的长桌 ©直角建筑摄影

△ 农具房与万家灯火 ©田方方




设计图纸 

△ 施工过程动图演示 ©梓集fabersociety

△ 农具房和长廊正立面 ©梓集fabersociety

△ 长廊长立面 ©梓集fabersociety

△ 长廊长剖面 ©梓集fabersociety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大地长桌

建筑设计:梓集fabersociety

联系邮箱:info@fabersociety.cn

设计时间:2022年9月—2023年6月

建造时间:2023年7月—2023年8月

项目地点: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小南海镇汀塘圩村

建筑规模:室内面积55.5平方米,室外投影面积232平方米

设计团队:左龙、程梅、胡悦、鲍春辉、赵启帆、梁天龙(实习)

长桌行活动策划和运营团队:CABLE(何柳、陈沛、卢雪婷、陆馨杰)

长桌行活动支持:风语筑(李晖、吕凝珏、吴喆、范倩、吕婧宣)

结构顾问:张准、胡晓劼(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

施工团队:行村建筑

摄影:张超、张准、朱荣远、田方方、直角建筑摄影、王璐、胡兴启、刘安海、Arch Nango、吕凝珏、曹睿芝

视频制作:张超

视频素材:张超、胡兴启


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

主办单位:龙游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龙游县龙游瀫建设管理中心,龙游县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联合发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哔哩哔哩科技有限公司

执行负责人:周天璐、吕凝珏

中规院执行团队:肖彤、于悦

风语筑执行团队:范倩、俞力恒、吴喆、王美斯、罗曦、刘茗、吕婧宣、张明慧




编辑 / 朱璐阳
校对 / 戴婧
本文由“梓集fabersociety”授权观筑发布。
欢迎转发,禁止以观筑编辑版本转载。

△ 南头旧事两则:NT46与NT88

△ 竞赛入围方案 |香炉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养老中心


观筑GUANZHU
为建筑行业提供垂直领域的优质内容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