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菲尔德的作品中运用了一种特殊技法,在画作的深色区域涂刷薄薄的油画颜料层,这些层被他称为“水洗”(washes)。就像古代羊皮纸上重叠书写的文字一样,他的“水洗层”与底层画作交融,形成丰富的色调层次。光线映照在画中不同阶段涂刷的区域,展现出深度与细微的变化。
在作品《义务领域》(Field of Obligation, 2022)中,伯格菲尔德描绘了一个消散中的蘑菇头形象,在黄昏时分徘徊于科隆的郊区,这里正是德国最大的石油炼油厂所在地。通过这幅作品,艺术家探讨了可持续性与污染,揭示了人类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复杂矛盾。伯格菲尔德不仅仅是展现了消费主义的外在形象,更深入挖掘其对人类内在世界的深远影响,促使观众反思自身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角色和责任。
然而,发型同时又如宗教神灵的光环般环绕在人物头部,厚厚的刘海藏匿了玻璃一般的眼睛,赋予他们一种神圣的气质,似乎在彰显个人精神世界的崇高与神秘。眼睛作为灵魂之窗,通常被视为情感和真实自我的体现,而在伯格菲尔德的画作中,它们却被刻意遮掩或抽象化处理,仿佛人物在抵制直接的情感暴露,同时也模糊了个体的身份和内心的真实。这种处理不仅在视觉上创造了一种奇异的张力,也引发观众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好奇与探索。而这些人物奇异的皮肤和发色,则进一步打破了现实与幻境的界限,挑战传统的美学范式。
在肯尼思·伯格菲尔德的近期画作中,墨镜作为一种重要的意象频繁出现。除了被用作一种时尚装饰,墨镜也象征着对光明的抗拒。在这个屏幕闪烁无处不在的时代,墨镜隐喻着人们对过度曝光和避无可避的数字信息的抵触,以及对信息过载的无奈。在消费文化中,墨镜是一个特殊的符号,不同款式的墨镜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加强了传统男性形象或传递出讽刺意味。在企图引人注目的同时隐藏自己,避免眼神交流,却又渴望悄然吸引目光。
太多自我,2024,布面油画,200×150cm,摄影: Mareike Tocha,图片致谢艺术家与 Jan Kaps, 科隆
“动物”展览现场,2024,Jan Kaps(德国科隆),摄影: Mareike Tocha,图片致谢艺术家与 Jan Kaps, 科隆
玻璃本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它预示着现有权力系统的瓦解,象征着旧体制的崩溃;另一方面,它也让人联想到困境,破碎的玻璃扭曲了事实和感知,使人难以看清真实的世界。它隐喻了人们对变革的渴望与对变革可能带来未知后果的恐惧之间的摇摆不定,我们既想要改变,又害怕突破舒适圈。
更多作品欣赏
Paranoise,2023,布面油画,145×100cm
Plastic Plant,2023,布面油画,40×30cm
Wt Cigarette,2022,布面油画,40×30cm
Rental Car (Direct Credit),2022,布面油画,40×30cm
关于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