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职场   2024-11-01 17:26   福建  
聚焦

人才强国新篇章


金秋时节,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


75年来,党和国家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将人才工作实践不断推向深入,神州大地正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造、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


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展开壮美画卷,呈现出无比光明灿烂的前景,新时代新征程,人才强国建设必将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

——策划:本刊编辑部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孙一鸣 李重达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党中央以授权、松绑为核心,推动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速,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高水平人才队伍总量持续扩大,人才引领创新的作用不断显现,中华大地正在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

2016年2月,党中央印发第一个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综合性文件《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一系列务实管用的改革举措。2017年9月,中组部召开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以政策突破带动体制机制创新。此后,中央和国家相关部门配套出台《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等政策140余项,各省市相继出台改革政策700多项,从完善人才培养到改进人才评价,从畅通人才流动到激励人才发展,一项项制度举措环环相扣,一份份改革文件着力破解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障碍。体制机制改革呈现密集创新突破态势,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推动人才管理机制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断健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国家人才规划部署。健全党管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将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升格为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各省区市党委以及地市级、县级党委均成立人才工作领导机构,统筹协调本地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

2017年5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意见》,分层分类确定联系服务专家对象,在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实现“增人数”和“得人心”有机统一。2021年5月,《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印发,设专章对党的人才工作作出规定,明确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人才工作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2022年,《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正式印发,这是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后,党中央从顶层设计层面推出的又一重大人才发展规划,是“十四五”期间全国人才工作的总蓝图和总指南。

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战略高度重视和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努力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依托国家重点基地培养各类科技创新人才,以重大人才工程为抓手,构建中央和地方联动的人才培养体系,分层次、多渠道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支持力度,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培养体系。

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优化学科布局,加快“双一流”建设,2018年8月,出台《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培养多层次多类型一流人才,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施“强基计划”,2020年1月,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实现学生成长和国家选才等的有机统一。不断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2019年4月,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进一步打通人才培养体系供需链条。持续完善青年人才早期发现和跟踪培育机制,2023年8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为青年科研人才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这些举措逐步提高了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将人才培养的可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更好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不对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搞“一刀切”。2018年10月,科技部、教育部等5部门联合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对各类科技评价活动进行全面清理和整改。中组部牵头开展人才计划优化整合,建立同层级人才计划申报互斥机制,防止和纠正对同一人才重复支持、人才评价简单与“帽子”挂钩等问题。

充分下放科研相关自主权,突出用人主体在人才评价中的主体地位。2019年7月,科技部等中央部门推动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领域自主权,在机构运行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对用人单位实行自主聘用人员、自主设置岗位、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完善人员编制管理等系列改革举措,强化绩效工资对科技创新的激励作用。北京先后成立量子院、脑科学中心、智源研究院等7所新型研发机构,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2019年,上海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等科研事业单位实行体制试点改革,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权等。2023年,广东建立职称评审“两目录、一清单”制度,向300多个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下放职称评审权;深圳市率先实行国内外同行专家主审制,授权华为、腾讯、比亚迪等91家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

2024年8月28日在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拍摄的国产大飞机C919交付仪式现场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
着力推动人才社会性流动体系改革。2019年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台人才工作领域首个人才流动配置改革性文件,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中的决定性作用,畅通人才在不同区域、不同性质单位间的流动渠道。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完善科研人员校企、院企共建双聘机制,开展“科技专员”服务企业专项活动,在制度上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人员带着科研成果离岗创业、兼职兼薪等。

加强人才向边远地区交流成长。2015年起,中组部牵头组织开展教育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援青,极大提升了当地的教育医疗卫生水平,推动边疆地区教育医疗高质量发展。2019年6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人才使用、创业扶持等方面提出了一揽子倾斜政策,让人才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实施“牵手计划”,推动东西部地区开展人才结对帮扶。为边疆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干部人才支撑,带动西部地区本土人才培养取得突破性进展。

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改革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从改革收入分配政策入手,推广完善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以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激励机制。2015年8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就提高科技人员奖励比例作出规定,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改革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人才激励机制。2021年8月,出台《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剑指科研经费管理的痛点堵点问题,从下放预算调剂权限、提高间接费用比重、加大人才绩效激励力度等方面给出硬招实招,为科研人员松绑,赋予领衔科技专家、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动权。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激励技术人才专业自信。2017年中央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以来,推行专业技术人才素质的科学分类评价,突出人才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创新职称评价机制,不断健全职称制度体系,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目前,全国范围内已出台27个职称系列改革指导意见,涉及8000万专业技术人才,以实绩论英雄,解决评价与使用相脱节问题,职称系列改革任务总体完成。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
推进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引才政策。2013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增设“人才签证”(R签)类别,面向国家急需紧缺的外国高层次人才和专门人才发放。2017年4月起,全面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实行外国人分类管理,建立健全统一、权威、高效的外国人才管理体制。2019年8月,国家移民局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12条移民与出入境便利政策,扩大外国人才申请永久居留、长期签证和居留许可的对象范围。

充分发挥市场和用人单位主体作用,面向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汇聚一大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探索“离岸引才”“飞地引才”等柔性引才模式,实行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坚持不唯地域、不唯学历引进人才。支持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有序开放,实现灵活、精准、持续引才。聚焦解决高层次人才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帮助引进人才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安身安业。优化环境使用人才,不断加大在人才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的创新力度。做强公共服务的同时,努力为人才提供分类施策、“一人一策”的个性化服务,并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实践证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离不开良好的体制机制。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推进,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被进一步激发,为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澎湃动力。

(作者单位: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


来源:《中国人才》杂志2024年第10期


福建人才工作
人才政策宣传、高端人才对接、人才活动组织等各项人才活动的开展。 福建省“海纳百川”人才网:http://fjhnbc.hxrc.com/
 最新文章